【作家在线】| 付登华作品:“两个‘捡’字的写法不同”
(照片为作者付登华老师的母亲。)
父亲去世快30年了,孝敬他已成追忆,时时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怆。怀念他老人家,我整理了《父亲在德阳的日子》寄托自已的哀思,借以鞭策自己照顾好鲐背之年的母亲。母亲健在,天天都应该是母亲节!敬爱母亲,感恩母爱,弘扬家风,回溯母亲的故事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两个‘捡’字的写法不同”是母亲当年教育我的一句话,将近70年了,我仍然记忆犹新。
母亲听了,一边把南瓜装到背篼里,一边说:“五娃子,这是人家留的瓜种,人穷志不穷。走,我们送回去!”没有受到赞扬,我心里不痛快,怏怏不乐地跟着母亲出了家门。走到火烧坡土坟堆前,母亲又改变了主意,她说:“这座土坟是徐家的,这一窝南瓜说不定是你徐幺爸种的,走,我们送到他家里去!”
我迟疑未动。我说:“徐幺爸会说我偷他的南瓜,以后瞧不起我。”母亲说:“不会的,你是不知情嘛!他不会说你的。”
一到徐家,什么都清楚了,果然坟堆里那窝南瓜是徐幺爸种的。他说:“嫩南瓜我都收回来卖了,留了一个老南瓜做种,忘记收了。”一句自责的“忘记收了”而不是说“让它养老一点再收”让我有了解脱感。
徐幺爸十分客气地感谢我们母子,顺着小辈身份夸奖母亲和我:“付二婶就是贤惠!五娃子放了学还一路割牛草回家,真勤快!” 听到表扬,我感到脸发烧心里却十分畅快。
徐幺爸解放前是长工,土改定的雇农成份,这时住的还是土墙房子,和母亲一样是“人穷志大,马瘦毛长”的穷苦人。后来上下学的路上,只要碰到我,他都会亲热地打招呼,受到礼遇,我有一种长大成人了的满足。
上面说的是“捡南瓜”,下面再讲“捡麦穗、稻穗”。从五六岁开始,每当三夏和秋收,母亲都利用午休息时间带着我下田捡麦穗,捡稻穗,炎热的太阳晒得我汗流浃背,草帽下的脑壳晕乎乎的,实在不好受,我真正体验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滋味。
捡南瓜物归原主以后,又到捡稻穗的时节了。捡完自家田里的稻穗又翻过田坎到别人家的田里捡,我问母亲:“那是人家的田,我们还去捡呀?”母亲回应我:“啷个不捡呢?要捡,除非人家自已有人在捡。上回你捡人家地里的南瓜和我们捡人家地里的稻穗,两个‘捡’字的写法不同哈!”
“不对!写法是一样的。”我有小学“文化”,立即纠正文盲母亲。
“啷个会一样呢?南瓜是人家还没有收回去,我们私下捡回自己的家了;稻穗是人家收割时掉在田里,现在关水接着犁田就埋到泥巴里头沤烂了,这时候我们把它捡回家,这两个‘捡’字的写法能一样吗?”
我感到母亲讲的话似乎有道理,但又没有完全弄醒豁,懵里懵懂地只管跟着她去“捡”就是了。十八岁离开老家之前,我们一直坚持捡麦子,捡稻子。最多的一年,我们母子捡了 200 多斤稻子,夠一个人吃几个月了。如今,母亲老得满口无牙了仍然坚持不拋撒粮食,看到子孙倒剩钣就要念叨:“农村人收点粮食好辛苦啊!”
我成了知识分子以后,终于明白了母亲口中的“写法不同”是指同一个行为两样品德:前一个是主人还没有收获去“捡”,说轻点是“佔小便宜”,往重里说是“偷窃”;后一个是主人收获之后去“捡”,是节俭美德,或者叫做 “避免浪费社会资源”。这便是母亲告诫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
母亲与父亲结婚之前,8岁被送到矿工王家当了童养媳,在生存线上挣扎了十年整。这十年磨难使她获得了与年龄不相称的人生智慧,做母亲后她言传身教子女,启迪我们做人要行正言直讲品行。
当我进人古稀之年后,面对向百岁迈进的母亲常常想:母亲年轻时聪明、悟性好,如果有机会上学的话,她今天该是什么身份呢?她天生喜欢说话,起码是个教师吧!
1951 年西南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后,村里办了几个月扫盲识字班,母亲参加了学习。遗憾的是,有善始无善终。当年,我的同父异母姐姐刚满十八岁,恰巧未婚姐夫这时查出了肺结核,他家要求结婚冲喜。于是,我们家里赶制嫁妆,床、柜连油漆都来不及刷便用轿子把姐姐抬到缙云山里的大鹿池过了门。姐姐一出嫁,3岁多的二妹和2岁多的二弟没人看管了,所有的家务全部落了到母亲的身上,还不到30岁的母亲正怀着三弟,她再刻苦、再顽强也无暇顾及识字脱盲了。
“本来我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后头还是还给了老师,一辈子当睁眼瞎!”前些年,母亲说起识字班,还唏嘘不已。
母亲的晚年是幸福的,别看她是“睁眼瞎”,中国大陆的东、西、南、北、中子孙们都帶她去游过、玩过,她常在人前自贬:“活这么大岁数,夠了。就是想死都死不了嘛!”看看,她把引以为傲的“长寿”作了个这样的表白!
2020.5.28整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