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成长之路(38)
三十八、逆水行舟
说李耀先带的队伍是逆水行舟可是非常形象,首先他指挥不动老队员,当时在训练场上,一些老队员们想练就练,不想练就到场边坐着歇,一开始李指导还要求大家动起来,可是有的老队员一句话就给他曀回去了:你知道我们五连冠是怎么练的吗?李导直接来个大窝脖。
那就重点训练新队员吧,可是李导的眼光实在也不怎么样。当时由于梁艳的退役,中国队需要立即有一名新的副攻进入首发。当时国内合适的人选并不少,辽宁队的赵红、周红和滕秀兰都是直接拿来就能用的队员;殷勤和刘玮经过大赛的考验也是可用之材。但是李耀先就是看不上,理由是个子太矮了,不符合他的:“我们要追求高度”的理念。所以,他坚持从头培养1米88的李月明。但是,以此为理由,他放弃对1米89的北京姑娘主攻手姚红的培养就又让人觉得他有点出尔反尔,莫名其妙了。
有必要把这几位队员做一下对比,殷和刘的高度并不差啊,那我们姑且就同意李要重点选拔新人的说法吧。但是,当时李月明进攻力量偏软,后排技术不佳,拦网也并不比那三位突出,就是一个个子高弹跳好的优点,也没优越到压倒性啊,怎么就被李那么坚决的选用了呢?
这里还有必要说说三位辽宁姑娘和老帅岳金库的话题,岳指导当运动员期间成绩平平,指导女队却能剑走偏锋,出奇制胜,那时他带的辽宁队把单脚背飞打的风生水起,周、赵二红的双背飞让人看的眼花缭乱,滕秀兰更是飞的出神入化,不飞不进攻,一飞难捉摸。一时间,辽宁队全队满天飞,右边进攻打的上下翻飞,据说光右边进攻的套路配合辽宁队就有十四套之多。
然而,这位老帅确实是野路子出身,性格古怪,他不肯参加国家体委组织的国际排球教练培训班,就是不拿那纸文凭,他在和李耀先竞争主教练的最后关头不辞而别,毫不留情。不知是不是这样的原因,辽宁队三位雄纠纠的副攻只有赵红进了国家队,还打不上首发。事后有人说,如果让周红留下来或者带滕秀兰去汉城,至少用这样在当时世界排坛独一份的双背飞冲击一下,也不至于让苏联队推个大光头。更有人掰着手指算,如果在最后的半决赛,甚至更早的小组赛,换下早不在状态的杨晓君和侯玉珠,中国队再拿一次世界冠军也属必然。而且就算李月明必需要占一个副攻的名额,谁能在关键时刻换下杨晓君呢,当然是国内第一飞人滕秀兰了。但是,没有如果。
不过,客观上说,当时还有另一件事让辽宁队副攻们整体打包进国家队的呼声戛然而止:在1987年的全运会上,背飞加上双背飞无敌天下的辽宁队遇到了福建队,福建队的总体实力当时确实也很强,玉珠美珠大珠小珠落玉盘不说,还有一弹簧人陈亚惠的超常发挥,身高1米69的此女纵跳达110公分,绝对惊人。但是,福建队获胜的秘方是,放弃一切,盯死背飞,全队集体看住辽宁队的二号位进攻。而飞的正欢的辽宁队根本就停不下来,背飞被拦,还要双背飞,再被拦,接着飞交叉,又被拦,那还有各种飞,被防起了更要飞,似乎全然忘记了自己还有四号位和三号位的进攻,就这样飞来飞去的飞个不停,最后,自己活活把自己给飞死了。其实,辽宁队的失利是过于强调右翼进攻,并不代表二号位的进攻国家队不需要,但是,辽宁队悲惨的结局反而让有些人以看笑话的心态说什么这套背飞体系不成功,不能用在国家队上。李耀先或许是因为自己手里也没有赵、周、滕这样的空中飞人,或许是也看不上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觉得打好二传的身前球就够了,身后的快球做个餐后甜点还可以,不能当正餐,这样,国家队也就失去了一次重要的自我调整的机遇。
训练是这个样子,比赛时的状态又是怎样的呢?当时,候玉珠、杨晓君打完全运会后竞技状态下滑的很快,特别是候玉珠,连身体状态也下降的厉害,在一般性的国际比赛中都能看到她奋力扣完一个球,人就跌倒在场内。连一贯钟情女排的《中国体育报》都忍不住发了配图的大标题《侯玉珠,站起来!》。杨锡兰的技术没问题,甚至可以说更娴熟,但是身体不行了,她自己都说膝伤严重,场上经常和几名老队员相对大喘气。连铁打的郑美珠也出现了体力不支的局面,李耀先也总算是在后期以此为理由把巫丹替换上了首发。
再就看李耀先的临场指挥了,更让人没法提,他根本没办法让新老队员融合在一起,经常是六上六下,要么是五名老队员带一个不得不上场的李月明,要么是全部换成新队员。临场叫个暂停吧,他说什么并不好使,此时说杨锡兰算是半个主教练并不全是贬意,只能说李导自己魅力不够,临场指挥不力。
这样的队伍去打比赛,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