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圣地宝塔山
圣地宝塔山
告别满是历史气息的黄帝陵,我们一行四人驱车沿着包茂高速一直向北,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父母和妻子从没有到过延安。可是父母怀有深厚的革命情结,对延安一直有一种渴望。渴望到延安看一看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过的地方,所以对延安之行充满了期待。他们一路上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喜悦,说说笑笑。
我却非常淡然。1992年,也是这个炎热的季节,我曾经只身去过延安。那时陕北满目黄土沟壑,难见绿色。西安通往延安的道路状况很差,蜿蜒崎岖,坎坷不平,坐在长途车上非常颠簸,让人很不舒服。车上不少乘客不停地抱怨着。两个乘务员为了缓解气氛,一路上轮番给大家清唱陕北民歌,分散大家的注意力。
下午两点多从西安出发,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才到延安。下车一看,延安城沿着延河两岸,只有一条主街道。远远望去,宝塔山灰蒙蒙、光秃秃的,像是在冬天。这景象让人没有一丝想去游览的欲望。在汽车站外边的小吃店里喝了碗小米粥,吃了个黄馍馍,口感一点都不好。
将就着吃完早饭,看下手表,还不到八点,心想着先找个宾馆住下来,便向路边的交警打听宾馆情况。那个交警听说我是从省城来的,就热情地向我推荐了他心目中最好的宾馆。这个宾馆叫什么名字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就在汽车站右边三十多米处,是一个六层的大楼。
宾馆房费算是中等,单间要30元。我看房间里面收拾得非常干净,就选三楼住下了。我进了房间,刚放下行李箱,服务员就进来了。他一只手提着一大桶清水,一只手拿着一个塑料水瓢。我不明白他想干什么。
看着我疑惑的神情,他笑着对我说:“同志,不好意思。这几天宾馆没水,您将就一下,就用这桶里的水吧!如果不够,您就叫我,我再给您提水。”我有点不高兴了,埋怨说:“刚才在前台登记时,你们咋不说宾馆没水呢?”
他依然笑着说:“同志,你们西安人不知道,我们延安一到夏天特别缺水,各个宾馆都这样。你如果不信,你出门随便问,看我说的是不是真话。”我当时就无语了,心想反正就住一天,就这样吧!
后来到了办事的单位一问,才知道那服务员说的是真话。心里就想解放都这么多年了,延安还这么苦。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却在这里坚持了13年,真是不容易呀!看来艰苦奋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实实在在的革命艰苦生活写照。
不就是水紧张嘛,总比没水强!苦不苦,想想两万五千里。自己就艰苦奋斗一次吧!
当时虽然那么想,可自从那次经历后,延安留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生活条件和环境不好。
可如今,一路上放眼看去,不见黄土,一望无际都是绿色,仿佛来到了南方。看到这情景,大家对我的经历甚至怀疑起来。看来真像新闻报道中说的那样,这些年的退耕还林让陕北绿起来了。这让我对这次延安之行也产生了满满的期待,想看看现在延安,到底有多大的变化。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车,出了包茂高速,进入延安市。由于受到地形限制,延安市道路不是很宽,加上很多车辆和行人都不太遵守交规,乱蹿乱行,所以走得很慢。过了半个多小时,才到达宝塔山下。
陕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城市的标志和象征都是古代建筑。就像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和象征一样,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和象征。到西安不看大雁塔,等于没到西安;来延安不来宝塔山,等于没来延安。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在市区是最高的山。景区入口是一座仿古山门。石雕的青灰门框,飞檐琉璃的彩色门头,虽然没什么特色,倒也挺气派。上山踏步道挺不错,顺山势而修,整洁宽阔,宛转平缓。路两边垂柳依依,为炎热的夏天平添几分凉意。
游人不是很多,三三两两,慢悠悠地有上有下。父母年龄大,这个情况刚合适。省得我们担心人多拥挤,碰到老人。四个人也慢悠悠地边走边聊,享受着这难得的悠闲。
宝塔山上,树木茂盛,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和我当年的印象相差万里。最醒目的是山顶的宝塔了,放眼望去,苍翠簇拥,映着蓝天白云,气势昂然,十分好看。
一时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句来,我便忍不住哼起了陕北民歌:“山丹丹那个开花吆红艳艳,咱们陕北来了个中央红军......”惹得妻子也跟着唱了起来。
不到半小时就走到山顶。到了宝塔脚下,看碑文介绍说这宝塔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代,高44米,共九层。只见这宝塔灰砖通体,八角造型,古香古色,庄重肃穆。绕塔一周,发现宝塔第一层有两个拱门,一入口一出口。一个拱门门额上刻着“高超碧落”,一个拱门门额刻着“俯视红尘”。
道教和佛家在中国历来是各修各法,这宝塔竟然道佛合体!道家要宝塔“高超碧落”,佛家要宝塔“俯视红尘”。仔细想来倒也挺和谐。
我们一家人想登塔远眺,体验一下“高超碧落”的意境,也“俯视红尘”一次。登塔前登记时,管理人员说65岁以上老人不能登塔,很是郁闷。于是让两位老人在塔下休息,我们夫妻两人登塔。进了塔内才明白,老人真不方便上来。塔内楼梯狭窄陡直,胖一点的都上不去。上上下下的人很多,不停地要相互避让。好不容易登上塔顶,才发现,中等身高的我在第九层居然不能直立。趴在窗口向外看去,整个延安城风貌一览无余。山脚下黄浊的延河水滚滚而流,贯穿全城。
从宝塔下来,在周边游览,发现宝塔旁边有一钟亭。亭中悬挂一口灰色铁钟,据说是明代所铸。不少游人在敲钟祈福,钟声洪亮。看介绍说在革命年代,中共中央曾经用此钟作为报时和报警用。看来这钟还是一口革命的钟呢!
旁边不远处,立一石马,马头马背已被游人摸得光亮。也不知何年何代所雕,线条古朴简单,神情却惟妙惟肖。
考虑到父母的体力,就按着指示牌所示,顺原路返回,在中途前往另外两个景点“烽火台”和“摘星楼”游览。
这时天气变得热起来了,刚才凉爽的山风突然没了。走到烽火台时,已是大汗淋漓了。这烽火台是原汁原味的宋代建筑。青砖铁壁,威风凛凛。拾阶而上,登台扶墙远望,顿生一股历史沧桑感。想这烽火台上不知燃起过多少次狼烟,吹响过多少次号角;如今却静静地矗立在这儿,任风雨雷电巍然不动,让人一看见它就想起那烽火连天的边塞历史风云。
从烽火台下来,看着摘星楼方向山路有些陡,父亲就不想往前走了。我们就让两位老人在原地树荫下纳凉休息,而我们两口子继续向摘星楼进发。
七拐八拐,我们走了二十几分钟,才到了山顶,来到摘星楼下。这摘星楼位于宝塔山最高点,和宝塔遥遥相望。是宋代范仲淹驻守延安时所修瞭望台。原建筑已经毁掉,现在的楼是八十年代仿建的。摘星楼是典型的宋代建筑,共四层,有二十多米高,飞檐高挑,气势宏大。望着这曾经作为军事瞭望台的雄伟摘星楼,我不禁感慨万分。
想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开历史先河,重用文人。奉行“文以靖国”的思想,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采取设立“不杀士大夫”的“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使宋朝成为文人的乐园。
受他政策恩泽的文人们,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宋朝几百年的兴衰史上为大宋王朝做出了做卓越贡献。寇准、范仲淹、虞允文、辛弃疾、文天祥等一大批文人,在国家与民族危急时刻,多次力挽狂澜,拯救大宋于危难之际,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他们,一身书生气,却担武将事。在文弱的外表下,却有着一副不畏强敌的铮铮铁骨,他们的品格和功绩永存青史,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烁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浩瀚天空。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更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甘洒热血。
如今,斗转星移,历史已过千年,往事已成云烟。只有这个巍巍高楼,峥峥烽台,悠悠宝塔默默地矗立在这大山之上,向人们诉说着延安的前世今生。
这时,一阵阵凉风吹来,让我心旷神怡。望着这蓝天白云,青山葱郁,塔楼巍巍,我怎能不缅怀先贤先烈?怎能不热爱我脚下的这片黄土地?怎能不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宝塔山,你是我心中永远的圣地!
配图/作者
作者简介
郑凡涛,笔名海岸线,1971年11月出生,陕西咸阳人。爱好文学,现就职于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管理工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孙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