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普及(三):无为,真的是什么都不用做吗?

有朋友发信息说:马老师,如何看待老子所说的“无为”?是什么都不用做吗?躺在那里等死,不是鼓励人们都做懒汉吗?那人活着还有啥意思?

是啊,如果大家都“无为”,什么事都不干,这个社会不要说发展,连存在都成问题啊,这不是要让人类自我灭亡吗?

由此,老子的思想被某些人打上了“消极”的标签。

实际上呢,从古至今,很多人根本不理解“道德”二字为何意,也就不明白《道德经》是讲什么的,更不用说去理解“无为”的含义了。

本号前面已经发文阐述,道,本意指人行走的路,后来引申为社会治理的规则;德,本意指路边上指路的标牌,后来引申为社会治理的目标。因此,《道德经》,实际上是讲社会治理规则和目标的。

既然是“社会治理”,那么这本书主要是讲给统治者、管理者听的,里面的很多内容,包括“无为”,实际上和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因此,如果你不是管理者,《道德经》就不是你的菜,切勿入戏太深,受到伤害。

那么,“无为”二字,究竟何意呢?

《释言》载:“为,作,造,就也。”为,就是成果,成就。

年轻有为——年纪轻轻就有所成就。

碌碌无为——看着很忙但没啥成就。

无为,即是没有成就。对于统治者、管理者来讲,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要追求集体的成就,而不追求个人的成就。

《道德经》中,明确提到“无为”的地方,有十处,翻译过来就是: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做事情不追求个人的成就,教导人不通过言语来进行。

2、为无为,则无不治。

做事不追求个人的成就,那么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

3、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爱惜国家,治理民众,能不追求个人成就吗?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大道的规律是不追求个人的成就,所以万事皆成。

5、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等目标是不追求个人成就,所以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去成就。

6、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说话的教导,不追求个人目标的收获,天下很少有其他东西能比得上。

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

做学问要做加法,制定规则要做减法。减了又减,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个人追求在里面。不追求个人成就,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8、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所以圣人说:我不追求个人成就,民众就会自我教化。

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制定目标不追求个人成就,做事情不追求声势浩大,吃东西不追求特别的味道。

10、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圣人不追求个人成就所以不会失败,不执着于某样事物所以不会有失去。

为什么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不追求个人成就”呢?

这是因为,如果管理者带着个人成就的目标去搞管理,就会把个人目标替代集体目标。

如果管理者把个人目标替代集体目标,有的人会玩物丧志,导致管理混乱。比较典型的有宋朝的徽宗赵佶,他在位期间极尽享乐的生活,整年在寿山艮岳、九成诸宫中写字、做诗、画画、听歌、看舞,个人成就非常大,绘画上“花鸟画”无人出其左右,书法上“瘦金体”别具一格,书与画皆彪炳史册。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宋徽宗的天下治理的一塌糊涂,最后导致了“靖康之难”,做了金国的俘虏。

另外有的管理者,把个人的需求替代集体的需求,则会直接葬送了整个团队 。比如历史上的宋襄公,因为喜欢别人说他“仁义”,结果在和楚国打仗的时候非得等对方摆好阵形才开始进攻,不听下属劝告而错事战机,导致宋国大败,宋襄公也负伤而亡。

而在当代社会中,为了个人政绩而错配资源、甚至弄虚作假的政府官员,比比皆是。

为求个人名声片面追求企业规模,大面积背债,最后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破产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领导的重要性在于,他的个人喜好对整个集体来讲就是路标,就是灯塔,就是行动的指南和奋斗的方向,也就是“德”,“德高望众”,目标高远,追随的人才会多。

领导的重要性还在于,他掌握着制定规则和分配资源的权利,以实现集体目标为准则来制定游戏规则,也就是“道”,“得到多助”,规则符合大多人的利益,才能调动集体成员的积极性,得到他们对规则的自觉遵守和支持。

因此,“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翘着二郎腿当甩手掌柜,而是需要管理者时刻牢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角色,自己的使命,自己的责任,以集体目标为重,公私分明,不要以个人目标代替集体目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