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平 | 实习,与海相约(散文)
三年师范,转眼便到了实习季。五将已斩,四关已闯,就差执戟城头一声吼。
那时的实习,学校重视,我们更是严阵以待。不像现在,学生自找实习学校,也没有老师随队,整个儿散沙一盘。
记得我们组的带队老师姓戴,高个子,略显富态,鼻梁上架着副眼镜。戴老师爱笑,见到学生,无论是谁,远远的,脸上就已笑靥如花了。他的笑,一看就是发自内心的,脸上肉嘟嘟的,仿佛弥勒转世。呵呵呵,听到这笑声,你想不被感染也难。那时的戴老师,也就四十来岁,但他的心态绝对能把我们摁倒一片。
我们实习的学校是启东的海复中学。看学校名称,就知道与海沾边。果不其然,离学校十来里处,便是大海。
我们实习的是初二年级。我安排到的课文恰好是一首新诗:《周总理,你在哪里》。备课,写教案,一稿,二稿,三稿,试讲,再试讲,直至每个教学流程烂熟于心,每句课堂用语倒背如流。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也依然为当初的认真劲儿所怦然心动。想想也是,参加工作后,有多少次备课能这么认真卖力,更不要说有些人,现成教案一搬,教参一抄,堂堂皇皇拿到课堂卖弄炫耀一番的了。
其实,实习期间正式上课只那么几节,更多的时间是跟学生们处在一起,交流,谈心。学生十四五岁,我们十八九岁,相差无几,相处快,交心易,几天下来,已经无话不谈,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当然,我们最惦念的,自然是去看海了。
大海,只在书中见过,梦里遇过。梦想要成真了,我已经嗅到那一股涩涩的咸味了。周末,我们一行人,骑着自行车,一路秋风,看海去。
大海真在眼前了。美中不足的是,大海正处落潮之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片的海滩。隐隐约约,阵阵涛声传入耳际。我们的黑发在海风中飘扬。滩涂上,三三两两的拾海人,扇贝,蛤蜊,小蟹,小虾,那些大海的馈赠,被拾海人一一拣进背篓。我们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加入了拾海人的行列。已是深秋,赤脚踏进沙里,丝丝凉意直窜心底。可我们不管不顾,硬生生地把我们青春的脚印,烙进这片朝思暮想的海滩。我们坚信,海浪会把我们的脚印带进大海深处,也会把我们对海的向往眷恋带向迷人的远方。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看海,小小的遗憾反而更加深了我对大海的憧憬。记得十多年之后,我还据此写了一篇散文:《海的向往》。对海的深情,也让我写下了一章又一章关于大海的散文诗:《岸》、《贝雕》、《海岸线》、《入海口》、《海上的日子》、《海浴》、《海》、《远航》、《黄昏的港湾》、《涛声》、《致航标灯》、《黎明 我们告别港湾》、《潮声》、《孤帆》、《锚》、《水手》、《航线》。大海,成了我灵感的源泉,汩汩流淌,迸珠溅玉。
短短的实习期接近尾声了。我们和学生之间已经难舍难分了。记得告别之时,天下着小雪。雪花遮不住泪眼,更挡不住爱的视线。我们挥起的手,成了这片雪光里最美的风景。
有意思的是,第二年的国庆节,我只身坐车前往百里之外的海复中学,再次见到了那些已经升入初三的学生,见到了那群属于大海的孩子。
涩涩的海风可以作证,这是我青春期最美妙的冲动。
作者简介:陈祖平,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近2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