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八)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有智慧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思想出了问题。把缺点当做缺点,这样才能没有缺点。得道圣人没有缺点,正是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才能没有缺点。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成长,知道自己知道是有限的才会谦虚。人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属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才有了执著,执著让你有了痛苦。
要学会从不知知向知不知转换,就有了智慧,智慧来自深度的思考,来自多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
对于半杯水的水杯,可以看成半空,也可以看成半满。我们往往看到有的部分,却忽视了无的部分。
深度思考来自读书,智慧来自反思。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看世界的角度。读的多思考就多,看待的角度就越多。
思考的深度让你远离了未知带来的恐惧,不安带来的焦虑;反思会修正当下的行为,行为和想法相辅相成。我们总是被想法困扰,而不是事实。
行为的对错用什么来衡量?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底线。阿德勒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自立,有了方向和目标,就有了自立。只有当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迷茫,也就没有了前行的动力。
有的人浑浑噩噩的过着每一天。看似重复昨日的生活,但已有了不同,皱纹慢慢爬上脸庞,白发多了些许,你也不会比现在年轻,时间在流逝,思想却在停留,更不会有进步。情绪还是容易失控,内疚还在出现,批评时常发生,恐惧让自己继续焦虑。
有的人每天都有意义,每天都是新的,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探索,梭罗说: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最终把知识用于行动,化成智慧。
所以人生的意义都在于自己的赋予,在有意义的人生里修身,修身就是不断改变自己,而不是期待他人改变。正是因为对别人有了期待,才会烦恼。
坦率承认自己不知道,就是智慧。智慧并不是无所不知,而是懂得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谦虚努力。
情绪化的原因就是执着于自己所知,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尝试学会倾听,就会理解他人,才会提出合理的建议。
你也不能为情绪失控的找借口,认为性格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追溯到家庭教育,就知道为什么形成了现在的性格,这就有了改变的可能。
立即行动有时并不是能解决问题,只会带来压力和焦虑,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学会等待会有更大的机会。
《论语》写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