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裹束篇)30-技法总结(二)

第30課 技法總結「二」

二 術語的整理

繼續上一課,介紹這課程的特點,以便學習。上次講了課程的設計思想,兩條路追蹤王羲之筆法。今天講講術語的整理。一個術語表示一個概念,在我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很多晉唐人的術語,現在不用了,這表明古代的一些基本概念現在缺失了。而現在發明了很多新的術語,古代是沒有的。有些是很好的補充,但更多是不必要的。

2.1 用筆的術語

以「用筆」術語為例,書法用筆究竟有多少個動作呢?就好像廚師那把菜刀究竟有幾種刀法一樣,總可以窮盡的。

一個動作當然應該有一個術語,我統計各種書論中的用筆術語,有六七十種之多。不要說學了,看上去都覺得眼花撩亂,這書法怎麼學?筆鋒的動作是否真有這麼多?

張旭所傳授的用筆,只有九種。「九用」數量很少,但非常清晰而實用。

一支毛筆兩個鋒,骨線用尖鋒,肉線用側鋒,一根線條三部分,起筆、行筆和收筆,「九用」全想到了,連轉彎踆鋒都包括在內。所以說「九用」的思路清晰明確。

可惜如踆鋒、衄鋒這些術語,已經消失很久了。這種消失其實是概念缺失,這正是我們要找回來的。還有一些術語被誤解了,如「頓筆」。流行的解釋往往如清代蔣和《習字秘訣》所言:

■清·蔣和《習字秘訣》「頓:力注毫端,透入紙背,筆重按下。」

他以為重重地按下就是「頓」,這解釋誤導了很多人。如果他所言的「毫端」指筆尖,筆尖下壓是馭鋒。如果側鋒下壓,這是蹲鋒,和「頓」都沒有關係。

「頓」的本意是叩頭,《周禮·春宮》賈公彥疏:

「兩種拜俱頭至地:稽首至地多時,頓首至地則舉」

稽首是頭至地不動,頓首是頭一下一上。《玉堂禁經》頓筆指「催鋒驟衄」,一去一回收筆,這術語用的是「頓」的本義。如果收筆一去不回,那是揭筆。而「按」是「囊鋒虛闊」,把鋪開的筆鋒收一下。這是筆鋒橫向的收攏,有點像你在硯台上掭筆收鋒。所以頓、揭、按、蹲、馭都有精確的定義。

2.2 識勢的術語

在筆勢這裡,概念也有混淆和缺失。

我舉個例子,章太炎解說《說文解字序》:

■章太炎解說《說文解字序》:「東漢初年石刻,筆勢似篆,全無波磔」。

這裡「筆勢」,意思是筆鋒的走勢。又如呂總《續書評》: 

■呂總《續書評》:「孫過庭丹崖絕壑,筆勢堅勁。」

這是文學形容,只是對書法家神采的讚美。

而《玉堂禁經》中的筆勢是具體的、可以操作的。

單一筆勢是點畫的姿態,「永」字有基本的八勢。複合筆勢是指一些點畫的固定搭配,如「五勢」中的鈎裹勢、鈎努勢、袞筆勢等等,又如「乙腳異勢」中的外略勢、蠆毒勢等等。這是實實在在的點畫組合,這裡的筆勢不是動感。

所謂「識勢」,就是認識這些筆勢,我整理了筆勢和化勢九十九種,來源於《玉堂禁經》和後代的補充,希望各位重視。

《陰符經》

統一筆勢術語,最大的好處是分析字形以利創作。如這個「然」,從書法角度看無非就是四個筆勢:第一勢向背,第二勢兩點鐵鈴,第三「犬」是戈法化勢,第四是三往一覆勢。你想,如果沒有筆勢概念,沒有統一的術語,你怎麼說這個字的構成呢?「那個撇,這個點......」,沒法說。筆勢讓我們看見筆鋒的路線,所以又稱大圈,或者說就是筋。

大圈給書法創作以極大的空間,如「義」字,〔《說文》〕「從我羊」,即上面是羊,下面是我。

通常寫法就如智永這樣,歐陽詢《虞恭公碑》「我」字下面照隸書取勢,用了顧盼勢。顏真卿照篆書「羊」字取勢,頭上寫成這樣。篆書是不講使轉的,只是一筆一橫加上去。

唐人《大般涅槃經》

除了參考篆書、隸書取勢,「義」字還可以有什麼寫法?你看唐人寫經中這個「義」字,第一勢兩點羊角勢,第二勢一連五橫,奮筆勢。第三勢顧盼,第四勢戈法,很有創意。如果沒有取勢這技法,所有的人只好寫同一個結構。一有大圈取勢,立即給創作開放了一片天地。

歐陽詢《千字文》

剛才「義」字的取勢,其實現在還在用。王羲之的「羲」,就是「義」字下面加曲鈎勢。我們現在寫「羲」,中間的「我」也用了顧盼勢。

講到「羲」字,當然要看看王羲之的寫法了。

這是他的名字,你可以發現極多的變化,幾乎次次都有些不同,王羲之的創作能力非常之強。所以欣賞王羲之的作品,常常是新面孔,常常有驚喜。只要筆勢的術語統一,可以輕易地分析筆勢。

2.3 裹束的術語

書法的要素是什麼,眾說紛紜。一門學科,連基本的要素都沒能統一認識,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嗎?《玉堂禁經》明確指出書法有三大要素:

■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

「裹束」這個術語就是在這裡出現的。

大圈加小圈,叫什麼好呢?裹束是非常形象的一個詞彙,好像打包裹。正因為有這句話,所以我一級課程講用筆,二級課程講識勢,三級課程講裹束。現在還有沒有人講「裹束」?這個術語幾乎聽不到了。

《臨池心解》清·朱和羹

■作字點畫須要精意。觀古帖中起筆之始,迵不猶人;結體既成,終合人意。蓋如善弈者,布局數子,幾令人莫測;至收局時,著著回應,處處周密。此即張懷瓘《用筆十法》「裹束」一法也。

我查來查去,唐朝有好幾篇文章中講到「裹束」,唐之後只有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講到一次,但他說裹束是張懷瑾《用筆十法》中的,這又記錯了,應該是《玉堂禁經》中的。《玉堂禁經》三要素說是最明確、最科學的,所以非常有必要把古人這個「裹束」術語重新普及起來。

裹束的術語

「玉堂禁經」中還有一個小標題「結裹法」,從他的舉例說明,筆勢裹束以後還有一步叫「結」。「結」是筆勢之間的位置調整,最後結成一個字。

現在只講「結字」,中間少了個裹束,結果變成一點一畫的調整了,不是筆勢的調整。

簡言之:

■一個術語,表示一個概念。 

■學習書法,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 

■「八法」、「五勢」、「九用」最為重要。

這是我小時候用過的字帖,五六十年了。你看上面也有一些筆勢名稱。

放大點看,從右到左各有名字,分別是二曲厥、三曲厥、四曲厥。這些名字是作者起的。

接下來,戈法叫斜鈎,然後是二曲鈎、三曲鈎、四曲鈎

如果我換用一本《中學生字帖》。

放大點看,從右到左的名字是:古代的曲鈎勢新名字是圓彎鈎,斸鈎勢叫豎右鈎,玉鈎現在叫弧彎鈎,蠆毒勢新名字叫做豎彎鈎。

一個小學生到了中學,名稱全變了,你說行不行?所以術語的統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古代已經有的,就不要再起新名字。

三 基本動作:用腕

基本概念明確之後,實際練習要注意基本動作。書法的技巧很多,但基本動作就是用腕。

用腕運筆歷代論述中很多,如宋代姜夔《續書譜》這樣說:

■大抵要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

這是明確了手指和手腕的分工。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強調說:

■手指的任務是執筆。除了「執」以外,并無其他任務。換句話說,指頭執了筆不許亂轉。

有些人在角位上轉筆,那不是八面鋒,只用一面鋒。

執筆是用手指把握住筆管,這時候需要的力量,是一左一右橫向的兩個力。這兩個力方向是相對的,好像老虎鉗夾住管子。這跟向下的力量沒有關係。如果你一轉手指,這夾持的力量就鬆了。沈尹默先生指出,運筆的過程就是筆鋒不斷起倒來回,他說:

《書法論》沈尹默

■字是用筆蘸上一色墨,由指執筆,由腕運筆,起倒使轉不定而寫成的,不是平拖塗抹就的。

手腕有三個位置:左中右,手腕一左一右,就是一個來回,或者叫一個起倒。這樣造成尖鋒和側鋒的轉換,也造成筆鋒下壓和上升。用筆沒有垂直上下的動作,全是因為搖腕而引起變化。這些變化,隨便你怎樣轉手指,都做不到。沈尹默先生指出:

■黃三谷《學書論》所說的「腕隨己左右」,就是說運腕。

他用人走路來說明搖腕的動作:

《書法論》沈尹默

■筆毫在點畫中移動,好比人在路上行走一樣;人行路時,兩腳必然一起一落,筆毫在點畫中移動,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將筆鋒按到紙上去,起就是將筆鋒提開來,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

你自己摸摸,手腕下面有兩個骨尖,沈先生把它們比做人的兩個腳。走路兩個腳一個提起、另一個必然放下。這樣交叉來回,就可以向前進。運筆也是這樣,兩個骨尖一起一落,線條就寫出來了。

這是非常簡單卻又基本的動作,「九用」都是這樣運腕的。顔真卿教懷素只講了一句話:「屋漏痕」,屋漏痕是寫線條,行大圈,而小圈節點也是這樣搖腕搖出來的。

簡言之:

■任何課目,都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 

■首先要弄清楚基本概念。 

■然後基本技巧要練到嫻熟,成為習慣。

什麼是好老師?好老師是狠抓「雙基落實」,不是出難題、出怪題的那些老師。所謂「雙基」,就是講清楚基本概念,然後通過反覆練習,使學生熟練基本技巧。像書法這樣的藝術,用毛筆要好像用筷子想也不用想,成為潛意識中的自然反應,那就成功了。謝謝。

本節要點:

■整理術語以明確基本概念。 

■搖腕是所有技巧的基本動作。 

■學習書法要雙基落實。

複習思考:

■王羲之《孔侍中帖》中的這個「羲」字,怎樣分筆勢? 

■當筆心彎曲的時候,能否通過轉手指使筆心直起來?試一試搖腕容易使筆心回到五號位,還是轉手指容易?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本课完整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