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Day 8——邂逅天下第一雄关
以关名城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故有“边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与东段位于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中段位于陕西榆林的镇北台并称为“中国长城三大奇观”。
在北京生活了好几年,北京境内的几段明长城也都踏上过,有的甚至不止一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口号,早就变成了登上长城为好汉的事实。如今,我更希望登上这传说中的“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市以关命名,既是对这一古代雄关重要性的认同,也是因为正是有了这一雄关的设立以及由此而开始的军屯和民屯,才将这曾经的前方战场慢慢变为一座安居的城市。
嘉峪关市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是蕃商从河西走廊进入中原的咽喉之地。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虽然只有二十几万,城镇化率高达93.65%,人均GDP位居甘肃省首位。可以说,这座城市正在焕发着新生的活力。
中国有历史底蕴的城市有很多,但真正在追求现代化的步伐中不乱了节奏,仍能够从过往的历史中汲取能量的城市却不是很多。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空间里,也应该有历史建筑继续耸立的空间,毕竟这是历史和前人给予我们的馈赠。
嘉峪关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嘉峪关关口的记忆似乎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嘉峪关人的记忆。这是嘉峪关的幸运,也是嘉峪关人的幸运。
而我,作为一个并非生于斯、长于斯的外人,与他们的感触一定也不尽相同。
在酒泉停留几小时后,便乘坐酒嘉城际公交达到嘉峪关。两座城市离得很近,只需要四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嘉峪关曾经是酒泉属地,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何两地如此亲近。
阳关故人
在嘉峪关入住了一家叫做“阳关故人”的青旅,靠近嘉峪关关城。顾名思义,这个名字来自“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青旅老板反其意而用之,想必是为了营造一种邂逅古人的氛围。这个名字吸引了我,成为我选择入住的一个原因。
老板把我安排在了“识君厅”,我暗自感到开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至此,我更加断定青旅老板是一个诗意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第二天参观完嘉峪关和悬臂长城之后,终于有机会和老板闲聊几句,当时他正在耐心打磨树脂,要将它们做成一个个小小的“新月”形,然后串缀成一串项链。他打磨地很细致,像一个从业多年的匠人,而实际上他也不过三十五岁左右。他挑选了渐变色的树脂,对自己手中的作品多少有些挑剔,甚至有点完美主义倾向。
青旅大厅的墙上贴着一副书法,上书“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两行大字,我没有认真观看落款,想必也不是名家所题。吧台旁边竖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
“一个背着菜刀的诗人,执笔写诗,挥刀下厨房,沉寂物道之美。”
这大概是青旅老板给自己贴的标签:“诗人”,“厨师”,“匠人”。这三个身份看起来有些不相干,但却有着相通的内核。这三种身份,都需要纯粹,都需要专注,也都需要灵性。
老板说他母亲是四川人,父亲是武威人,从小在四川长大。我们闲聊一番之后,我没有继续追问他的故事。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需要用故事来交换故事,而我觉得自己保持些许缄默,或许更好一些。
雄关从头越
青旅里同住了一位来自江西的00后小伙,我知道他此行是为了寻找答案,在四川阆中待了几天之后就坐火车来到嘉峪关。
于是,我们就一同来访这“天下第一雄关”。
进门往里继续走,正前方便是明朝开国名将冯胜的塑像,安骑马上,右手握剑,左手指向前方,像是在号令千军万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虽然见过八达岭和居庸关的城墙,但第一眼看到嘉峪关关城,还是让我感到十分震撼。因为前者是依山而建,墙体借助山体的高度,高度差并不明显,而后者建在了一片开阔的平地之上,城墙显得更加高耸,城楼有种直冲霄汉的气势。
城中有座文昌宫,有座关帝庙,崇文尚武,用武而不笃武,让我对这座关城增添了更多好感。我在这武威之后,感受到了一种柔而不弱的力量。
游击将军府是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政要务的地方,他们不只在这里商讨军情,也在这里会见想要进入中原的域外商人。
武,止戈也。用兵从来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换取安宁、守卫和平的手段。
譬如,雄关。
嘉峪关城里有很多燕子,嘤嘤其名,低空翱翔。这里曾发生过一件跟燕子有关的故事,令人听来动容。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
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美好的传说总会让人怆然而涕下,真情从未因时代的更迭变换而失却其深味。它不会褪色,不会挥发,任由时间沉淀。
长城的博物馆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长城历史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
走进这座博物馆,可以了解长城的前世今生,了解嘉峪关的陈年过往,对长城时间、空间演化上有一个整体、直观的认识。
这里还有一副大型油画“长城万里图”,以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东部长城、中部长城和西部长城的主要景观浓缩于画卷之中,力求表现出长城气势恢宏、景致壮观、文化内涵深厚的意境,此油画面积达220.5平方米,为西北之最。
一个人的视野有限,无法将整个万里长城收于一览之中,但却可以从这副巨图中窥见全貌,正如我们无法用脚去丈量全世界,于是有了地图。
博物馆还设有“中国古代兵器装备展览”,不禁让我感叹于中国兵器的多样,远远不止十八般,此外还有攻城器械和守城器械,这些都是战力的体现。
悬臂长城
未到悬臂长城之前,看这名字就知道此段长城应该比较陡峭。果不其然,爬上去颇费了一些周折。
在攀爬长城的过程中,多次看到指示牌示意“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游客,请量力而行”。
长城静默,便借助指示牌来传达这一“温馨”的提醒。
受疫情影响,来爬长城的人并不是很多;烈日曝晒,也把一些游客躁动的心按在了家里。
爬完悬臂长城,我坐在景区从远处山上引下来的水渠旁边,用这寒冽的祁连山冰雪融水洗了把脸,一股清爽由外及内,说不出的畅快。我甚至想掬起一捧来喝。
接着祁连雪水的清爽,结束烈日下的攀登。在嘉峪关城内,作为行者的身份暂告结束,接下来该以游客的身份继续待上一晚上。
口占了一首五绝:
“寸剑称游侠,壶酒客风尘。
后学亦姓李,且入陇西门。”
东湖行不足
在初到嘉峪关当天的晚上,我游览了嘉峪关东湖公园,期间恰逢落日,看到了落下洒满湖面的胜景,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观看西北的落日,与“长河落日圆”的情景颇为契合。
公园里有一座西部明珠气象塔,是国内首个科普气象站,集气象观测、气象科普、观光为一体,是嘉峪关的标志性建筑。塔高94.94米,占地面积5278.75米。
这个气象塔的造型原来是一只海豚,夜幕降临之后,塔周围的灯亮了,炫彩的海豚一下子就惊艳到了我。
这是一座沙漠绿洲城市的海洋梦,这个梦是彩色的。
曾经的战火已经平息,历史的记忆已经斑驳,这里是新的嘉峪关。
我是看不清嘉峪关关城的全貌的,也看不清嘉峪关市的全貌,但是能够感知的空间的一隅,窥见生活的一斑,这座城市我就算真的来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