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才能让心灵更强韧?(学学凤姐)
昨日偶然间,看到两条消息,一条是一位31岁的年轻妈妈,带着自己两个不到三岁的孩子,纵身一跃,结束了生命。一条是,多年未见的“凤姐”竟摇身一变成了颇受欢迎的公众号自媒体人。
这两件事,就像两面镜子,照出很多事儿,值得深思。
▼
第一件,年轻妈妈跳楼身亡事件。
1月6日晚20点左右,湖南湘潭某小区,一位年仅31岁的妈妈,在自己生日前一周,抱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从13楼一跃而下……最终,三人均告不治身亡。
而她留下的遗书,也被各种转载、评论。有人理解,有人同情,有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还有人表示要“手撕渣男”为逝者讨回公道。
这位年轻母亲所经历的一切:丈夫家暴、嫖娼、夫妻价值观不一致、婆媳关系不和睦、全职妈妈的精神压力、产后抑郁……或许不是那么不同凡响,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世界各地发生着。
可是结果却造成了三个鲜活生命的消亡。
相对简单粗暴的站队;我们或许更应该探讨,是哪些因素促使她用如此惨烈的方式去表达对生活的绝望?逝者已矣,还在生活的人们,要从这类悲伤事件中看清一些事,唤醒一些人,以避免更多类似的悲剧发生。
▼
1.识别不合理信念
大家会发现,即便面临相同的“处境”,每个人做出的判断和应对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同样面对婚姻不幸福,有些人选择离婚再重组,有些人选择硬撑,而有些人却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心理学家埃利斯,早就看穿了这一点。
他表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信念B(belief)。
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的不正确信念(B)所直接引起。
埃利斯的这个情绪ABC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遇到困境,可以越战越勇;另一些人则只能消极逃避。
很明显,这位年轻的妈妈,遇到了婚姻生活的不幸(A),而她对这件事情的解读是没有希望被解决(B),于是做出了自杀的结果(C)。
如果在B的环节,能够做出改变;或者在自己做出不合理信念B的时候,人们能够自我觉察,那就不至于产生如此大的悲剧。
▼
依据ABC理论,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大家可以参照对比)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
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
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以他的意愿来改变。
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
用埃利斯的话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
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就不会有前途了。”
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
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
2.不仅要识别不合理信念,更要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人只要肯给自己机会,怎么样的状态都能活。
比如,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就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惨无人道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
现实处境,能给他100种自杀的理由,但是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还写出了千万级畅销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积极乐观的生命践行者,还有很多人,比如,澳大利亚天生没有四肢的演讲家尼克胡哲、中国无臂钢琴家刘伟,著名作家史铁生,甚至还包括“凤姐”。
有些经历的80后大概都知道“凤姐”,昨天恰好就看到了她的文字。和那位全职妈妈对比,凤姐的状况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辗转谋生,其中艰辛或许更多。
可是如今的凤姐已然不一样了,不再是当年那个只爱读《知音》《故事会》、只会讲“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这种“疯话”的凤姐了。如今她能写出十万+文章,还被高晓松评价为写作才能直逼作协副主席。虽说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代表了对她的认可。
很多网友看了她的文字,都为当年对她的耻笑和侮辱真心道歉,并且表示要学习她那种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昨日读到的文字中,凤姐特别强调了一个观点:不认命。
不认命,是她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在众人都否定她的时候,她没有跟着别人一起否定自己;在众人都以她为笑柄的时候,她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默默前行。
弗兰克尔、尼克胡哲、刘伟、史铁生、凤姐,他们都没有选择对命运妥协。
其实,只要不放弃希望,什么事还都有可能。
用罗振宇的话说,2016有三大黑天鹅事件,3月15号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击败了人类最聪明的棋手李世石;6月24号英国举行全面公投,决定脱出欧盟;11月9号一个谁都不会相信他当选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
下一秒谁知道发生什么?
积极一点,未来的人生,或许就被改变了。
▼
3.不要让习得性无助毁了自己
科学家最喜欢拿小白鼠做实验。
心理学家也不例外。
他们经常训练小白鼠走迷宫。
突然间有个想法,
如果我们就是那只小白鼠,走在错综复杂的迷宫里,不知道哪里是出路,哪里有未来,会不会还和小白鼠一样坚持不懈的往下走?
如果选择往下走,其实没有什么稀奇,只不过是最本质的求生本能,所有的动物都有。但是如果不选择往下走,也没有什么稀奇,大概是尝试的过程中遭受了太多的挫折,导致另外一种心理现象“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
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即便人生多挫败,只要眼里还有希望,总归有出路。
而想要一直保有希望,就得学会识别不合理信念,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念,避免习得性无助,总之,良好的心态,需要我们自己努力去营造。
加油,像凤姐那样,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