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心理学与经济学结合光芒万丈

理查德·泰勒

201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9日揭晓,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凭借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摘取这一奖项。

接上一篇《心理学是真正的科学吗?》,继续讨论心理学的科学性。

今天要介绍的是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一样,泰勒的研究方向也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领域即行为经济学

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人们的经济行为。

泰勒提出的被人所熟知的一个概念是“助推”,指的是环境的微小变化会对人的经济决策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关于助推,最著名的的例子是有关于“默认选项”。

假设,当你正在申领驾驶证时,被询问是否愿意成为一名器官捐献者。通常,你会将表格中默认的“愿意成为器官捐献者”这个选项选上。

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选中表格中的默认选项。

这也就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可以操控人们的行为,只要将这些选项制作成默认选项就行了。

(比如,一些网站会将比较隐秘的收费项目设置成默认选项,除非你特意删除,等你提交完成时,就会发现,莫名其妙多了一堆你本不愿意支付的账单。好比,携程网站售卖机票时会捆绑出售酒店优惠券、汽车券等。)

而我个人最喜欢的,泰勒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的意思是,人们不会将他们所有的钱(或时间、精力、其他资源)都放置在一个巨大的“池子”中。

相反,他们会将心理账户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并且当他们使用钱(或时间、精力、其他资源)时,他们会按照心理账户的不同类别区分。这些不同的心理账户代表了人们的不同目标。

比如,假设你准备邀请朋友看电影。每张票的价格是10美元,所以你总共需要支付20美元。当你排队买票,走到队伍的前面时,打开钱包,发现丢了20美元。这时候,你还会选择继续看电影吗

大部分人会选择继续看电影。

假设,这个场景发生了小小的变化。现在,你仍然想要邀请朋友看一场每张票价10元的电影。在那天早上,你到影院去买了两张票,支付了20元。不过傍晚,当你再次走进影院的时候,发现,你将票弄丢了。那么,你还会继续选择看电影吗?

这时候,人们通常还是会选择继续看电影,可他们的感觉很糟糕,就好像付了双倍的电影票。

这两种场景有什么区别吗?在这两种场景中,花的钱是一样的。这一天你都得至少花上40美元。

但是,在心理上,两种感觉却非常不一样。

在第一个场景中,你丢失的20美元,来自于你的总“财富”,因为它还没有被用作任何用途。但是在第二个场景中,你在“娱乐”这项心理账户中已经申请了20美元用来买电影票,当丢失电影票需要重新再买一张的时候,就像是在“娱乐”这个心理账户中又多支出了20美元。所以,虽然花得钱一样,感受却完全不一样。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账户的好处。

比如,这些独立的心理账户,使得人们比较容易自我控制。

当你在某类心理账户中花费过多时,你就会避免自己在这个账户类别中购买新的东西。如,在那个晚上,你已经花了40美元在娱乐方面,你就不会在电影结束后再买零食和饮料,以此来避免在娱乐项目上花更多的钱。

这种心理机制,同样可以帮助人们在工作中,平衡不同项目上所花费的时间,或者帮助学生们避免在一个学科中学太多,而其他学科学得不足

泰勒的很多研究都关注这些非常有趣的决策过程。像卡尼曼和特维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一样,他也经常会探索人们在面对经济预测模型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同时,也对人们怎样利用这些策略来控制他们的行为很感兴趣。

PS:经济学和心理学,都没有办法做直接测量研究,但是谁都不能否认它们是科学。

文章来源:Mental Accounting and Self-Control,Psychology Today,Posted Oct 09, 20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