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释疑|文言虚词中的助词

助词意义最虚,它只能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起到调整结构、表示语气、构成音节等作用。文言虚词中的助词,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主要有下列几个:

(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呢”。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1)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2)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3)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1)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3)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客何为者?(《鸿门宴》)

(4)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

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

(5)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气助词的作用,可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6)定语后置的标志。

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1)用于句末。

表示陈述或解释。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表感叹。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

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

何可废也?(《齐桓晋文之事》)

表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2)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表语气停顿。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表判断。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表陈述或解释。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