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境内,镜泊湖东北牡丹江畔,其外城周长16.3公里,总面积16.4平方公里。
遗址布局合理,由外城、内城、宫城组成,以唐朝长安城为模式规划设计。城垣和宫城内主体建筑遗址保存基本完整,是研究渤海历史和唐代城市史、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该遗址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渤海国是我国唐代的一个地方政权,建于公元698年,亡于公元926年;历经229年,更迭15世王。渤海国的疆域辽阔,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分和现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及朝鲜北部的一部分。靺鞨首领大祚荣在“旧国”,就是现在的吉林省敦化敖东城一带建立地方政权,他自称“震国王”。
公元705年,唐中宗派侍御史招慰大祚荣,大祚荣接受了唐的招慰。公元713年,唐朝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公元719年三月,大祚荣去世。
公元755年渤海国王都从今吉林省和龙市(中京显德府),迁至宁安市渤海镇(上京龙泉府)。
这是牡丹江历史上第一个最大的行政建制所在地,成为当时东北与东北亚著名的大都市之一。渤海共传15代王,第1代、第2代唐朝封为“渤海郡王”,从第3代起,唐朝晋封为“渤海国王”。渤海政权正式国名是“渤海国”。
渤海国统治的200多年,这里农牧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发展很快,经济繁荣 ,为后来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
公元9世纪,靺鞨发展成为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渤海国时留下的古城墙、古建筑、古墓群到处可见。古城四面环山,三面濒临牡丹江。
唐玄宗天宝末年,文王大钦茂自旧国迁都到此,但贞元初又迁往东京龙原府。
贞元十年(794年),成王大华玙迁还上京,此后一直作为首都,直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显元年(926年)灭渤海。
上京城的建制和规模完全仿照唐都长安城,分为内城、外城和宫城三部分。
全城平面呈长方形,外城周长为17.5公里,城外有壕沟。城门四面共辟有10座城门,城内街道纵横交叉,将全城划分为许多规整的长方形区域,其间设居民区。内城在外城的北部正中,宫城位于内城的中央,宫殿区在宫城的中央,现存有五处宫殿基址。宫城东侧为禁苑遗址,其南部还有一个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池塘。北面为宫城,南面为外廓城。宫城为长方形,四面宫墙均为石砌,各有一门。宫城前部为官衙,后部为王宫。宫城内部被南北向墙分隔为东、中、西三区,各区内部又以纵横墙垣分成若干部分或院落。各院落都有宫殿房屋遗址。
宫城的东侧有禁苑遗址,其南有一个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池塘,北侧原有两个东西相对的亭子,还保存着当年的柱础石。池塘东西两侧有人工堆砌的假山以及一些楼台殿阁建筑的遗址。
环宫城东、西、北三面是禁苑等附属部分。南面的外廓城,由坊、街道、市场及城墙、城门等部分组成。城墙用石块砌筑,厚2.4米,外有壕沟。
共设10个城门,东、西垣各2门,南、北垣各3门。城内街道共发现9条,南北向5条,东西向4条,以纵向全城的“朱雀大街”最为典型,它将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坊呈长方形,四面筑墙,坊内有若干院落,有大小二种。东、西二市尚难断定具体地点。此外,在渤海都城内外还发掘佛寺若干处,其规模都较大。如东城西起第一列北数第二坊西部寺院遗址佛殿,由主殿、穿廊和东西二室三部分组成,三者台基连为一体。主殿东西23.68米、南北20米。东西室为方形,台基每边9.23米。佛寺面积占据半个坊区,且数量较多,反映出渤海国佛教盛行的景况。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3道城垣和宫城内主体建筑遗址保存基本完整,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现存实例,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为研究渤海历史和唐代城市史、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