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杏林:一个自然村的空心化进程
南王村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杏林镇杏林行政村,位于陇海线以北100米处,又处于连霍高速(原西潼高速)以南200米范围内,在两条交通要道的夹缝中,交通非常便利。但是这里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属于闹市中的旮旯,如果你乘坐出租车去往这里,司机很不乐意拉这趟活儿,或者需要加价才会去。
南王村原名“南王堡子”“王家堡子”以康熙年间两个王姓兄弟来此落地扎根、修筑四面城墙围作城堡而得名,历经数百年沧桑,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在解放前,灾害频仍、兵灾频繁,南王堡子的人口规模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人仍然居住在“城堡”的包围中。也正是从这时候起,南王堡子的人口开始井喷式增长,老堡子住不下了,就开始向着南城门口以南盖房,并逐渐形成了两道三道巷子,南城门外也成了最早迁出老堡子的住户。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国范围的农村新建房热潮兴起,几乎半数人口迁出老堡子。
1984年春,第一家村民在东安地里——杏林镇政府西隔壁的苹果园里开始划起灰线,南王村“村民东迁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985年夏秋之际,第一栋砖混结构的新式平房栽在了当时华县杏林镇的西邻——不是毗邻,中间还有一家南王堡村民的庄基地。
这座平房的建成和正式入住,让很多村民开阔了眼界——门窗竟然可以如此之大——当然,相较于之前木架房的几尺见方门窗,这占据了大半个墙面的窗户,着实让当时的人们大开眼界,很多人还不理解这样的设计,甚至不无担心地道:“把窗子做得这么大,那贼娃子进出还不跟进城门一样?”这样的担心自然是杞人忧天,木框、玻璃和钢筋的搭配的超大窗户的防盗比老房子里糊着白纸的木框窗户防盗性能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之后的平房建设,门窗设计得更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第一家砖混结构的房屋的落成让南王堡的人们趋之若鹜,新的庄基地在东安地不断被划出,新式的平房以杏林镇政府门前的华麦路为中轴线,如同摆积木一样向西排列开来,东至杏林镇政府西邻,西至与李城村的分界处,老堡子就夹杂在一东一西两处新庄子的中间。
农村建房的热潮方兴未艾,而老堡子的人口持续减少,到上世纪90年代末,老堡子的老房子空置现象逐渐严重,已经显示出衰败的迹象。当时的老房子尽管空置,却还有人气,因为很多外来的人口在这里租住,其中包括最早在这里落脚的来自河南的几个竹匠,还包括从山峪村子搬迁过渡的山民们。不过因为租住时间并不长,并不足以改变老堡子的衰败和人口不断流出的趋势。
曾经的保管室,如今已经完全坍塌
到了二十一世纪,百分之九十的住户都在老堡子之外的庄基地上盖了房子,老堡子的人气更加冷落,几户村民开始兼并搬出去的邻居的旧房子和庄基地,拆掉自己的旧房子,并在原址上盖起新房,当然这总共也不过五六户人家。大部分的老房子被搁置空闲。
老木架房一旦无人居住而被闲置,坍塌得非常快。人养房子,房子也养人,用不了三两个月,院子里就开始杂草丛生,屋顶的瓦上泛起了青苔,甚至连土墙的墙头上都长出杂草来,墙根的落土也堆积在一起。而屋子里也成了老鼠们的天堂,门窗上到处留下老鼠们磨牙的啮痕,正堂地上也是一层厚厚的浮土,杂草甚至能长到屋子里阳光找得到的地方……
大门上的门闩和锁头已经生锈,唯独门楣上的对联还算新鲜,却也爬满了蜘蛛网。再也没有人因为谁多占了一寸两寸的地头而破口大骂,更不会大打出手。原先门口摆放的磟碡,之前是人们闲坐聊天、吃饭闲谝时候蹲坐的地方,如今已经被浮土埋去一半。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在上面摸爬滚打,爬上爬下。
老堡子衰落的趋势完全不可避免,甚至在华麦路南北两侧的新建房子也开始出现空置的迹象。如今村里的年轻人,早已经没有了父辈对土地的牵绊和对故土的不舍,他们通过求学、打工等各种方式逃离他们曾经生活的农村,逐渐在城市里创门立户。其他村庄的情景也大致相同,城镇化的结果最终是人的城镇化,农村最终遗留下来,除了这些即将坍塌和消失的老房屋,只剩下曾经的记忆了。
随着父辈们的老去,关于老村子的记忆也将彻底被尘封。南王村的老堡子,将完全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恐怕再也没有人能想起,这里曾经存在着一个土堡,有近两米厚的城墙围绕,居住着我们的父辈乃至祖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