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倪海厦 “辨阳虚五步法”结合“小青龙汤加附子”医治过敏性鼻炎的临床作用剖析
陈道丰+张泽梁+肖辉标
【摘要】 意图 评论“辨阳虚五步法”合作对应方药“小青龙汤加附子”医治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办法 选取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作为研讨目标, 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中药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中医中药组选用“辨阳虚五步法”合作对应方药“小青龙汤加附子”的计划进行医治, 对照组给予惯例的西药医治计划。对两组患者的医治效果进行比照剖析, 并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 检测医治6个月后免疫球蛋白E(IgE)阴性率。成果 中医中药组患者的医治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计算学含义(Z=-3.212, P=0.001<0.05)。医治前两组在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眼痒方面的评分比较, 差异无计算学含义(P>0.05)。医治后中医中药组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眼痒方面的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计算学含义(t=-3.38、-3.33、-3.84、-4.43、-4.37, P<0.05)。医治6个月后, 中医中药组IgE 检测阴性率为80.00%(24/30), 高于对照组的46.67%(14/30) ,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计算学含义(χ2=7.177, P=0.007<0.05)。定论 将“辨阳虚五步法”合作对应方药“小青龙汤加附子”运用于过敏性鼻炎的医治中, 可以显着进步医治效果, 改进患者的临床症状, 下降IgE的查验阳性率。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中医;辨阳虚五步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4.071
近年过敏性鼻炎患病率显着增多, 已成为国际重视的全球性疾病, 全球均匀发病率在10%~25%[1], 现代临床上大都选用的医治办法为以对抗过敏源、免疫抑制, 乃至运用激素类药物等办法, 尽管可以在短期内减轻症状, 但在停药后复发率比较高, 特别是部分药物还因乱用带来了其他的一些副效果。传统中医临床辨证技能要求高, 传统中药汤剂煎煮费时吃力, 不利于在底层遍及运用, 依据以往事例计算显现, 临床上阳虚型过敏性鼻炎病例约占总数的85%以上[2]。现代医学选用的这些西药医治办法, 只能做到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改进患者复发的几率, 且长期运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所带来的副效果更多于医治效果[3]。相关于西药医治, 选用中医药对过敏性鼻炎进行医治, 可以得到更为耐久切当的效果。为进一步进步过敏性鼻炎的医治效果, 本院在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医治计划中选用“辨阳虚五步法”合作对应方药“小青龙汤加附子”, 效果十分显着优于西药医治, 现做如下陈述。
1 材料与办法
1. 1 一般材料 共选取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讨目标, 一切患者均为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患者。其中男32例, 女28例, 年纪21~67岁, 均匀年纪(38.8±9.5)岁。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中药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1. 2 归入规范 ①契合中医鼻炎(鼻鼽)病确诊规范, 辨证适用温阳者;②契合西医过敏性鼻炎的确诊规范;③年纪16~60岁, 男女均可;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 3 扫除规范[4] ①兼并急慢性鼻窦炎、咽炎者;②辨证不明确或有过多兼夹证;③兼并心脑肝肾等器官严峻病变者, 精神状况反常患者以及造血体系存在严峻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④预备怀孕或现已妊娠及处于哺乳期的女人患者;⑤患者自身为过敏体质或许对多种中药有过敏反响者, 或存在免疫缺点的患者;⑥不能遵医嘱依照规则进行用药, 材料不全等或许会对判别效果或安全性发生影响要素者。
1. 4 医治办法 ①中医中药组选用“辨阳虚五步法”合作对应方药“小青龙汤加附子”的计划进行医治。“辨阳虚五步法”内容:面唇淡白;无神;鼻黏膜苍白;舌淡白;脉沉缓五大症状, 识出阳虚型过敏性鼻炎, 并以扶阳温肺化饮为准则, 根本组方:麻黄3 g, 桂枝10 g, 干姜10 g, 白芍10 g, 法夏10 g, 细辛5 g, 北五味5 g, 炙甘草15 g, 制附子10 g。关于有鼻黏膜水肿, 流清涕不断症状的患者, 另参加乌药、益智仁各10 g进行医治;关于频频打喷嚏的患者, 参加蝉蜕5 g、地龙10 g医治。关于鼻塞严峻的, 参加炒苍耳子10 g、鹅不食草10 g医治。以上中药均为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制成中药免煎颗粒, 1剂/d, 400 ml开水冲泡溶解, 迟早200 ml口服。②对照组给予惯例的西药医治计划。西替利嗪片10 mg, 1次/d, 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每个鼻孔各2喷, 迟早各1次。两组患者比照调查1个阶段, 时刻为30 d。在医治期间不允许患者运用其他任何药物进行医治, 避免对成果发生影响, 均避海鲜及花粉等易过敏物及生冷寒凉等食物生果。
1. 5 调查目标及鉴定规范 比照剖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医治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和IgE阴性率。临床效果鉴定规范:①显效: 超越1个季度以上均没有再次呈现复发现象, 临床症狀及体征显着消失; ②有用:复发次数削减效果比较显着, 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 ③无效: 症状和体征没有消失和改进。临床症状评分包含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眼痒等方面, 每个方面选用0~3分。医治后, 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随访内容包含患者的喷嚏、鼻痒和鼻塞等临床症状, 而且随访6个月后检测患者的IgE阴性率。
1. 6 计算学办法 选用SPSS19.0计算学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剖析。计量材料以均数±规范差( x-±s)表明, 选用t查验;计数材料以率(%)表明, 选用χ2查验;等级材料比较选用Ridit查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计算学含义。
2 成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中医中药组患者的医治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计算学含义(Z=-3.212, P=0.001<0.05)。
见表1。
2. 2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医治前两组在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眼痒方面的评分比较, 差异无计算学含义(P>0.05)。医治后中医中药组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眼痒方面的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计算学含义(t=-3.38、-3.33、-3.84、-4.43、-4.37, P<0.05)。见表2。
2. 3 两组IgE检测成果比较 医治6个月后, 中医中药组IgE 检测阴性率为80.00%(24/30) , 高于对照组的46.67%(14/30),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计算学含义(χ2=7.177, P=0.007<0.05)。
3 评论
现代医学以为, 过敏性鼻炎是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的一种, 诱发要素较多, 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发病进程是特应性个别在触摸变应原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响。变应原首要是来自IgE 介导的介质开释, 一起还包含细胞因子和免疫活性细胞等, 在中医学中被列入“鼻鼽”领域[5]。临床上发病时首要症状包含:突发的鼻腔瘙痒、频频打喷嚏、清涕不止、呈现鼻塞以及鼻音加剧等, 严峻者嗅觉减退或消失, 严峻影响患者日子质量, 且易并发鼻窦炎、鼻咽癌、过敏性哮喘等[6]。现在西药医治缺少特效药物, 医治效果较差。
关于过敏性鼻炎这种常见病, 现代中医学现已从不同的视点对其阐释, 中医以为此病属本虚标实, 其发病要素包含内因与外因, 内因即肾脏、脾、肺有虚损, 外因即遭到风寒或邪气异气侵略;病位首要是在肾脏、脾、肺, 而肺的功用状况与疾病的开展、转归联系最为亲近[7]。关于此病也有其他一些不同的理论, 例如有学者着重“水毒”的要素, 以为本病属痰饮[8]。亦或是以为机体存在血瘀、湿热、肝气瘀滞状况时会致病;一起亦有理论指出肾脏, 脾及肺三个脏器虚损, 则机体正气缺乏, 外邪侵略为根本病机地点。现在大多的学者依然以为本病首要病机是在于机体自身肺虚症, 肺气失宣, 然后导致风寒等邪气侵入, 津液停聚。而肺的生理状况与病理改变等又遭到脾、肾虚的极大影响, 故以为其病机在于脾肾缺乏。
本研讨在过敏性鼻炎的医治中经过“辨阳虚五步法”合作对应方药“小青龙汤加附子”的运用, 研讨比照可见在临床医治效果上, 中医中药组显着优于惯例西药医治的对照组(P<0.05)。医治后, 经过对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眼痒各症状因子的评分, 中医中药组显着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计算学含义(P<0.05)。一起, 中医中药组IgE 检测阴性率为80.00%, 高于对照组的46.67%(P<0.05)。
总归, 将“辨阳虚五步法”合作对应方药“小青龙汤加附子”运用于过敏性鼻炎的医治中, 可以显着进步医治效果, 改进患者的临床症状, 下降IgE的查验阳性率。
参考文献
[1]刘宇勤, 阙运龙, 黄剑平. 脏腑辨证联合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调查. 中外医学研讨, 2014, 12(22):38-39.
[2]闫丽, 何丽清. 小青龙汤医治过敏性鼻炎的现代研讨. 国际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8(8):853-855.
[3]肖震. 布地奈德鼻喷剂在支气管哮喘兼并过敏性鼻炎中的医治效果调查. 我国医学立异, 2013, 10(4):142-143.
[4]韩德民.变应性鼻炎.北京:公民卫生出版社, 2007:32.
[5]王维赋, 谭晓梅, 梁少瑜, 等.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豚鼠效果的研讨. 中國试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7):176-178.
[6]徐文中, 刘春艳. 过敏性鼻炎患儿淋巴细胞亚群、血清IgE水平的改变及其相关性. 我国免疫学杂志, 2016, 32(4):550-552.
[7]李玉琴, 李建媛.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合作灸法医治过敏性鼻炎126例. 国际中医药, 2014, 9(4):453-455.
[8]梁晓焱, 吴松梅. 小青龙汤联合黄芪注射液医治过敏性鼻炎效果调查. 我国民康医学, 2013, 25(4):58.
[收稿日期:2017-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