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学习成功的关键,3种正确预习的方式,提高孩子学习效率

父母们作为过来人,对“预习”这个词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预习都是老师每天会给我们布置的必备任务。

所谓“预习”就是将老师还没讲到的学习内容进行一次“前情预告”,以此来增加孩子们对于课本内容的印象,从而在真正学习该内容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时至今日,教师们对于“预习”的态度也开始有了两极分化,有些老师会严格要求孩子们要去预习学习内容、抓住知识重点。

但有的老师却不喜欢孩子对接来下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这也导致了孩子们和家长们不明白预习到底有没有必要。

学生到底应不应该“预习”?

首先家长要清楚的是,即便孩子每天在学校度过6-8个小时,但除去午休、课间休息时间后,平均下来每节课只有45分钟的时间。

而在这45分钟内如若老师向孩子输出的知识点过于密集,对于大脑尚且处于在发育过程中的孩子们来说,很难将这众多知识点牢牢记住、学会。

即便是老师讲的再仔细认真,,但我们的孩子真的能够在45分钟里将老师所讲的内容全部理解透彻吗?

况且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们,即便孩子真的在课堂上听懂了、记住了,但他们却也会呈现出高速遗忘的状态。

而如若家长让孩子在老师教授知识前就提前预习,首先孩子在上课时对于很多陌生的知识点、生字、词语能够完成更好的理解。

其次,孩子在对还未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后,那么他们再次在课堂上跟随老师学习这些内容时,会很容易能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印象。

这样就可以起到学习加“复习”的作用,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的作用。

所以综合以上所讲到的,让孩子事先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预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毕竟其能够有效提高孩子学习的学习效率。

预习的三种类别

将整个预习的过程阶段进行细分的话,其实预习也可以被分成3大类,这3大类有:学期、阶段、以及课前。

1、学期预习

所谓学期预习就是,将下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先进行一遍整体的了解,学期预习一般在孩子寒暑假期间进行。

2、阶段预习

孩子上学期间,有很多老师都会给孩子安排周考、月考,其目的是在于了解孩子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同样的,家长也可以像前面提到的测试一样,让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对下阶段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预习,如在月末预习下个月的内容、在周末预习下周的内容。

3、课前预习

所谓课前预习就是将第二天或下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预习,而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预习。

课前预习能够让孩子能够在真正的课堂上,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更好的理解并掌握。

所以说预习并非像绝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它绝不是在课前翻翻书那样随意,而是要有计划、有方法的去进行预习,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进行预习。

家长怎么帮孩子正确地预习?

1、认真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前面我们已经有提到,所谓预习就是要去了解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对此家长可以让孩子拿起手边的工具,如工具书、电脑甚至手机等,让孩子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2、学会找到“难点知识”加强理解

在了解知识内容时,家长要教会孩子找出其中的知识难点(让孩子感觉比较吃力的点)。

然后针对这一难点进行强化理解,以达到之后在听老师讲课时,孩子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将这一难点问题击破。

3、家长要能够培养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自主进入到学习之中,然而在孩子的世界中,他们能够自主进行的事往往都是“兴趣使然”。

所以说家长要想让孩子能够做到自主预习,首先就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有一句话叫做“习惯成自然”,对于预习功课而言,其中虽存在着种种“困惑、痛苦”,但同时也充满着未知的“乐趣”。

因此家长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孩子,让孩子养成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