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桥背后的文化密码 作者:施晨露

.

上海古桥背后的文化密码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日期:2021-07-24

青浦金泽迎祥桥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

(1/2)

本报记者 施晨露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有水、有人,就有桥。

一次偶然的机缘,让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扎”进了古桥保护的“冷门”领域。十余年来,他带领团队修缮了上海地区的60多座古桥。

在曹永康的眼中,古代桥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难以替代的功能和形式,而且保留了当时的文化特征,带着历史的温度。在《上海古桥保护研究》一书中,他向读者绘制了上海古桥的历史沿革、法式特征、保护修缮方法等全方位图景。

桥是“坚”的,水是“柔”的,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软”“硬”结合的。古桥呈现的江南文化之美、承载的海派文化特征,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景。

历史价值

记录上海城市发展轨迹

读书周刊: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古桥保护是一个比较小的分支。您和您的团队何以与古桥结缘并“一发不可收拾”?

曹永康:我们的团队长期做历史建筑保护工作。2003年,因为偶然的机缘做了青浦泰安桥的修缮方案,开始介入这个极小的领域。到现在,我们的团队先后调查了300多处、修缮了60多座古桥,可以说与古桥结缘甚深。

在修缮青浦泰安桥的过程中,有两点令我印象很深:

一是古桥修缮是一个专门领域,需要重新学习、了解古桥的营造历史、技术和保护方法,以古人、工匠、学者为师。要学习古桥的法式特征,从梁桥到拱桥,这两种类型因为时代的不同,呈现出从材料到结构构造的发展演变规律,背后的信息十分丰富;还要学修缮工艺,对围堰打桩、石活砌筑、砂浆配比等都要有所了解;再就是学习运用新的修缮技术、方法和材料,以便在满足安全性的同时,尽量不要大拆大建,做到对古桥的最小干预。

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古桥之美。泰安桥坐落于著名的古刹圆津禅院前,自然将行人引入古刹,所以过去被称为“桥挑庙”。清代名士曾有诗云:“日落炎威退,池塘淡月中。踏歌闻市上,渔笛在溪东。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晚凉闲独步,古寺一桥通。”最后一句指的就是圆津禅院与泰安桥。

这是一种非常美的意境,桥本身就是很美的构筑物,飞跨河上,或与寺庙相对,或与街肆相连,在这个公共空间中人流汇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被它所见证。

而且,桥梁的公用性体现了精神与文化的传承。桥梁历来就是作为人民公有的建筑而存在的,古代造桥是地方公共大事,通过集资、捐募共建,凝聚人心,提升民风,桥坏了也是大家集资重修。今天,我们也希望能通过古桥的维护与修缮,达到对社会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凝聚。

读书周刊:江南地区水网密布,从古桥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上海这片区域、这座城市什么样的发展轨迹?

曹永康:一是能看出上海地区因水兴港、因商兴市的发展特征。早期古桥的建造是随着上海地区的成陆和市镇发展而逐渐由西向东推进的,有水之处经济商贸繁荣,聚集大量人流,也提出了更高的交通需求,推动了上海古桥的建设。因此,上海地区现存年代较为久远的古桥多位于青浦和嘉定地区,且多为工艺精湛的石拱桥。明清时期具有了完善的水系网络,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发展,也为建桥奠定了物质基础,明中叶后,上海地区有5000座左右桥梁。

二是能看出上海这座城市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古代桥梁的衰退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而逐步发生的。近代桥梁的建设遵循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由中心城区向郊区发展建设起来,而古代桥梁的建造活动也是沿着这个轨迹逐渐走向衰退的。

现存的上海古桥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外,既是水系和村镇发展关系的印证,也是上海城市化发展的见证。位于远郊的青浦、嘉定、松江、金山一带因为城市化发展相对较为缓慢,成为现今保留上海古代桥梁较多的地区。

三是能看出上海这座城市一直注重经济活动、求新求变的发展轨迹。无论大量建造古桥还是逐渐弃用,都与上海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河道的变迁带来经济活动的变化,反映在古桥上便是建设需求的改变。近代以来,为了满足城市中新增轮式交通工具的需求,促进人员和物质的交流,上海中心城区窄小、带有阶梯踏步的古代桥梁,逐渐被起坡的铁桥、钢桥、钢筋混凝土桥等近代桥梁替代。这一过程中,新的建造技术也在上海广泛运用。

读书周刊:在上海的不同地域,桥的分布和建造特色是不太一样的。

曹永康:没错。从分布区域来看,比如松江地区和嘉定地区的古桥建设,在明清时期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没有投入大量的桥梁建设。为什么会这样?这一方面与河道的变迁有关,吴淞江的淤塞和黄浦江水系在明清时期的成熟,改变了对古桥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松江府、嘉定府到宋元时已发展成熟,所以更多的情况是对原有桥梁的修缮或是原址拆除重建。而随着上海地区海岸线不断向东推进,浦东地区桥梁的数量在明清时期有了非常显著的增长,这既与吴淞江水系的剧烈变化有关,也和当时浦东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关。

从建造特色来看,由于上海各个区域的自然、文化条件不同,古桥的建造形式也不一样,比如松江地区主要河流为流贯上海南境的黄浦江,以及淀浦河、泗泾塘等。因为河道较宽,对其上桥梁的跨径要求较大,故松江地区建造的多是多孔石拱桥,如松江仓城的大仓桥、云间第一桥,是上海地区仅存的8例多孔石拱桥中的重要两例。

读书周刊:从造型特征来看,上海地区的古桥主要有梁桥和拱桥这两大类。造哪种类型的桥,与哪些因素有关?

曹永康:选择建哪种类型的桥梁,既和当时的建筑工艺有关,也和河道水文情况、桥梁承担的功能、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上海地区的自身条件来看:一是河道水流平缓,水文条件稳定;二是商贸往来频繁,河上造桥需要考虑到船只通行的便利;三是上海属于湖沼之地,几乎不产能造桥的好石料或大木料,上海建桥的大部分石材是从苏浙一带、太湖流域购来的,历代有武康石、青石、金山石等石料品种,这既是利用水系发达、舟楫便利的优势,也有在用材上注重经济性的因素;四是上海多是软土地基,承载力较差,所以造桥要考虑到桥身自重的问题。

从这些条件出发来考虑,就更容易理解自古以来上海地区选择的造桥类型了。梁桥造价低,工程难度小,但耐久性较差,桥墩容易歪闪,桥梁石容易断裂塌落,荷载能力也相对较小,单跨跨度也小。但综合比较起来,在上海建造梁桥的优点还是更突出,所以梁桥就成为上海古桥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桥梁类型;而且一般的石梁柱桥就足以承受水流冲击,不需要采用承载力更强的石梁墩桥,因此石梁墩桥较为少见,只有在青浦、奉贤、宝山等几条河流水位不稳定的地方,才修建有几座石梁墩桥。

又如上海地区比较适合建造单孔或多孔石拱桥,便于通行商贸舟船,如果是水急浪高的大江大河则不适用;而单孔石拱桥建造较容易,成本也较低,这样综合考虑、因地制宜,上海地区的拱桥就以单孔石拱桥为主,上海现存年代最早的石拱桥——青浦区金泽镇的普济桥,就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大跨度的多孔石拱桥往往只建造在经济较发达、且有宽度较大河道穿过的大集镇上,如青浦朱家角的放生桥、松江仓城的大仓桥,是上海仅存的两座五孔石拱桥。

再比如多孔石拱桥存在薄墩和厚墩之分,上海地区多采用薄墩联拱结构,就是因为这里水流较为平缓,桥下过的船只较多而桥上仅需荷载行人轻货,不需要像北方那样建立厚墩桥,而且采用薄墩联拱桥,能有效减轻桥身重量,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不均匀沉降,另外桥墩做薄也便于排水过船。上海地区现存的多孔石拱桥均为薄墩联拱,如青浦朱家角放生桥、松江大仓桥、青浦金泽天皇阁桥都是典型的薄拱薄墩石拱桥。

艺术价值

折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读书周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拱桥是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桥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有其艺术价值。上海地区的古桥体现了什么样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曹永康:古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论是在自然风光中还是在人居环境中,都因为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特性,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桥的选址体现了景观之美。造桥人需要运用丰富生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桥梁与周边的山水或人文环境有机组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也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桥的造型体现了力学之美。比如石拱桥,不论是单孔(跨)、三孔(跨)还是五孔(跨),桥孔高与桥跨径的比值很多接近0.618:1,这种近乎黄金分割比的空间设计,能产生比例协调的美感,所以人们把古桥称为“长虹卧波”。

桥的构件体现了装饰之美。即便那些只注重桥梁结构功能而极少装饰的古桥,也或多或少总会在桥梁的某一部位装饰一些雕刻和图案,如栏杆、桥联、桥碑、桥头建筑物等,以表达祝福和赞颂之意。

上海地区的古桥,一是充分体现了江南地区水、桥、人的共生交融关系。古桥选址尽量遵循因地制宜和经济适用原则,所建的桥梁规模气势虽不是很大,但设计科学、构造精美,并且与周边水文、地理、人文环境完美融合。上海水乡常见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风貌,“小桥”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素,这也是江南文化的典型特征。

二是体现了上海地区的庙桥文化。上海地区的很多古桥都有一座庙宇相伴,这些庙宇或建在桥堍,或干脆造在桥面上,所以有俗谚道:“庙庙有桥,桥桥有庙”,“庙挑桥,桥挑庙”。泰安桥就被称为“桥挑庙”。桥梁造好后的长期维护修理任务,一般由庙、庵和桥组会负责,桥组会形式以村、以族为单位,置桥田、桥产作为修桥之资。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现象,被称为“庙桥文化”。比如有“江南第一桥乡”之称的青浦金泽古镇,这里的每一座古桥不仅各有特色,而且大多与寺庙庵阁有关,像放生桥,因桥下为放生河,所以称放生桥,又因桥堍有总管庙,所以也称总管桥。

三是体现了海派的商贸文化。古桥的桥头空间本就是人群聚集的场所,来自四方的货船、商船自然而然会选择在桥梁附近人群聚集的地方进行商业活动,而桥梁的存在又为商业发展带来更多人流。对上海这样一个“因水兴港、因商兴市”的城市圈来说,古桥所带来的商业文化的发展不仅加速了资本的运转,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流通和文化的交融,带动了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比如奉贤的法华桥,明末清初以法华桥为中心,发展出了最早的法华桥镇,以老街为轴线的集市一直热闹了百余年。

四是体现了独特的吴越民俗文化。古时造桥十分困难,没有精确的计算设备,只能靠经验和口头传授。因此,人们在祈愿一座桥平安建成时,往往会借助所谓神力。不但开工破土时兴师动众;一旦桥梁基本建成完工,还要举行“圆桥”仪式,即把整块雕刻上吉祥图案的桥心石,披挂大红绸带,由造桥工匠们抬起嵌入桥面中央。走桥风俗在上海地区也十分盛行,为的是避灾求福。比如在南翔老街和嘉定其他一些老街都有“走三桥”的习俗,并且其中两处具有三桥相连的情况。

读书周刊:今天的城市中,古桥的通行功能逐渐弱化,保护古桥更多的是保护它们的历史价值。有哪些紧迫的问题?

曹永康: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庞大的交通需求使得古桥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和使用价值,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据上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我们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现存上海古桥数量为530处,仅为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左右,上海市区内仅余3座古桥。对于古桥保护,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是现有的古桥要保护好,数量不能再减少了,也尽量不要进行迁移保护,离开了“出生地”,文脉就会断裂;

二是现有古桥的环境不能随意抹去,至少河道要保留,不能变成旱桥,也不要随意拓宽河道,变成“孤岛”;

三是抓紧对现有古桥进行详细摸底、勘察,这是进行妥善保护的前提。

最小干预

对症施治不要涂脂抹粉

读书周刊:您和您的团队主持过百余项建筑遗产的调查、勘察、保护与修复,包括徐光启墓复原、崇思楼修复、张乐平故居修复、柯灵故居修复等。对历史建筑保护,您一直强调“最小干预”原则,如何做到呢?

曹永康:保护建筑遗产,首先是为了记住历史。梁思成先生说“要输血打针,不要涂脂抹粉”。所以,去病为首要任务,如同给人看病一样,准确的诊断,对症施治很重要,不能过度治疗。

为了达到对古建筑包括古桥保护的“最小干预”,我们采用了很多新的修缮技术和材料,尽可能以微损甚至无损的方式,以不加剧“病害”为原则,做到“不改变原状”,最大限度保护本体结构、构造安全,尽量保存遗产价值。

在古桥保护领域,在测绘中用了数字摄影测量的技术。针对上海地区古桥的摄影测量,主要是通过电脑自动进行像素匹配、筛选、叠加、拼接和矫正,从而将地面与空中的摄影照片结合处理生成三维模型,获取其中的正投影,生成无透视、可量取的正立面、剖面等图像,然后对摄影测量形成的正立面进行编辑和分析,从而对“病害”勘察提供帮助,有助于直接记录、标注表面病害,并计算病害面积。

以当时被超载船只撞坏的青浦区麟趾桥为例,在保护修缮的过程中,我们先使用摄影测量技术进行三维模拟建模,分析桥体的偏移情况,再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模拟撞击实验。在最终的模拟结果中,模拟变形趋势与实地测绘结果相吻合,从而推断驳船对桥体的撞击是造成桥台走闪、桥体偏移、龙筋石断裂的主要原因。

在对古桥进行结构加固时,采用内置锚杆加固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钻孔在结构的内部埋置锚杆并在衬套内灌注水泥浆,通过锚杆增加结构抗压、抗拉能力,将破裂构件连接成为整体。在青浦区还清桥的加固修复中,使用了内置锚杆加固。当时,还清桥的桥身已完全碎裂落入河道中,仅保留有两岸的桥台。技术人员利用锚杆修复技术对破裂的构件进行加固修复,包括桥面板、立壁柱及桥帽石的修复,使原构件达到可以继续使用的强度。

读书周刊:除了新技术,您也提到,要以古人、工匠、学者为师。

曹永康:的确如此,中国古人的建筑工艺和智慧不仅可以和新技术结合,而且一直运用在古桥保护中。比如传统造桥工艺中的围堰打桩,是中国民间造桥最常用的手法,也是上海古桥采用较普遍的手法,通过打桩来承托古桥上部较大的荷载,这些密而短的木桩可以起到密实、加固土壤的作用。

在修缮古桥时,我们会采用替换加固的新技术手段对木桩进行加固。比如在青浦区还清桥的修缮中,就使用了替换加固技术。经现场对基础进行复勘,判断该桥原有石立柱基础已经出现倾斜甚至损坏。由于湖底淤泥较多,考虑到修缮后桥梁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采用桩基础替换加固可以加强整座桥的承载力,减少不均匀沉降。后来在修缮中就采用桩承台作为新的基础,使用了桩径20厘米的预制混凝土方桩。

活在当下

历史建筑是软实力表现

读书周刊:近代历史建筑文化是上海城市的宝贵财富,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使用中保护。您有一个理念,对文物保护建筑的修缮,不能只是把门拴上锁上,定期找人打扫卫生,进行“标本化保护”,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建筑的功能,让文物继续“活”下去。

曹永康: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不能把它们变成博物馆里的展览品,而应该让它们更好地“活”在我们的文化之中、生活之中,从而使传统建筑完成在见证某段历史后的身份转换。

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历史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不能割裂历史环境与文脉;

二是进行特色化的业态定位,根据历史建筑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业态构想设计,使历史建筑在保护修缮后使用功能与建筑气质相得益彰,并避免同质化;

三是室内装饰与建筑尺度、利用方式相匹配,要结合空间特性,根据使用功能对历史建筑进行室内加工定制,如果局部需要置入新材料和新形态,也要采用可逆方式,以活跃空间气氛,形成新老对话。

读书周刊:对历史建筑的重视与保护,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也是很多人喜欢上海的理由之一。

曹永康:历史建筑保护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表现,只有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欣赏,才能够真正发挥价值,传承永续。

当前,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和“建筑可阅读”工作,可以进一步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扩大受众面,加大对历史建筑价值的公众普及和公众传播力度,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情感价值,激发人们对历史建筑的喜爱和自觉保护意识。这样,既能为保护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公众基础,也能使历史建筑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

读书周刊:建筑是可阅读的,古桥亦然。陈逸飞的油画,让周庄的桥定格在了很多人的记忆中。在上海地区的古桥中,可以为读者推荐几座值得拜访“阅读”的吗?

曹永康:金泽迎祥桥、朱家角放生桥、松江大仓桥,是上海地区古桥中很有代表性的古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实地参访。

迎祥桥是典型的元代桥梁,它采用桥梁建造史上十分经典的连续简支梁结构,被桥梁专家称为“连续简支梁桥鼻祖”,桥面略呈弧状,承受力计算得非常精确,具有内力小且节省材料的优点,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造桥水平。迎祥桥也是“金泽古八景”之一,因其造型似长虹横卧于烟波江上,有“月印川流,水天一色”之美,被称为“迎祥夜月”之绝景。

朱家角放生桥始建于明代,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五孔石拱桥,也是上海地区跨径最大的圆弧形石拱桥,造型优美。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曾说:“论上海古桥之大,惟朱家角放生桥。”

松江大仓桥建于明代,也是五拱石桥,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大的古桥之一。大仓桥是典型的薄拱薄墩石桥,桥墩上方刻莲花图案,桥身基本完好,仍具备通行功能。

.

(0)

相关推荐

  • 走访中国四大古桥之三:赵州桥

            和很多人一样,从语文课上的"赵州桥"上知道这一古桥,而今天终于来到桥边近距离的得以欣赏.        赵州桥的得名始于三点,一是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桥,二是它也是世界 ...

  • 【记忆】建筑可阅读:穿越宋元明清,翻开金泽古镇千年水乡长卷……

    古桥因水而建,水乡因桥而兴.青浦区金泽镇的古桥就是历史留下的珍宝,也是江南水乡文化的神韵所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里,徜徉金泽水乡,欣赏四朝古桥,来一场与千年光阴的畅谈吧~ 淀山湖畔,依水而生 金泽 ...

  • 四川上里古桥:沧桑时光里的美丽弧线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从古到今,桥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四川上里古桥,历史悠久,渗透着中国代代传承的造桥智慧,见证着古镇的兴衰变化,是古镇沧桑时光里的美丽弧线. 源自古羌 ...

  • 穿越千年的美丽弧线:以赵州桥为例看古代桥梁建造技术

    它是千年前工匠们的一次奇思妙想,也是千年后我们眼前的一个奇迹.它是一道美丽优雅的弧线,经受1400多年的风吹雨打.冰雪风霜.汹涌洪峰依旧巍然挺立在洨河水面.它就是"天下第一桥"-- ...

  • 名气不弱赵州桥,苏州的这座古桥人迹罕至,但却是摄影的好去处

    说起古代的桥梁,大多数人都对名扬中外的河北赵州桥记忆深刻.赵州桥之所以被人熟知,是因为其被选入了教材,而且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过,今天小书不说赵州桥,而是 ...

  • 金泽古镇(下)

    没有水的古镇会失了灵气与温婉,没有桥的古镇则会失了岁月与沧桑. 去金泽,不能不看桥. 金泽镇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桥乡,有"江南第一桥乡"之美名.据史料记载,金泽原有"六观.一 ...

  • 上海古桥最多的地方---金泽古镇

    金泽古镇地处上海市西郊,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古镇.虽然和繁华喧闹的上海市区近在咫尺,古镇的居民们却仍然保持着自己宁静.淳朴的传统生活方式.古镇的历史风貌也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金泽古镇最值得一看的,要算是一 ...

  • 第四本书写什么呢?暂且取个书名叫《问道乡贤》,破译成功人士背后的文化密码……

    [随笔]  乡愁书写不断流 8月初,随着第一批新书<寻根乡土>在当当网.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等上架上线销售,标志着该书正式出版发行,这也是我向读者朋友们奉献的第三本乡愁系列散文集. 不忘初心 ...

  • 古玉背后的文化(细思极恐)

    古玉收藏,其实更深层次的是一种文化的收藏与解读,收藏要读懂隐藏在古玉藏品背后的文化以及古玉符号所含藏的深厚的等级与人文制度,才不失玩味意义,古玉寓意必吉祥,这是现代古玉玩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进入上 ...

  • 明清玉雕的吉祥寓意(读懂古玉背后的文化)

    ▼读者福利,饰迦书屋▼ 一本好书可以让您节省很多"药费" ▼更多好书,扫码咨询 中国传统玉雕文化是祈福文化,在中国传统玉雕文化中,玉石行有句古话习惯叫"玉必有工:工必有意 ...

  • 上海这条1400年历史的老街突然火了!吊脚楼+园林+古桥…却不是普通的江南水乡→

    许多上海人可能都不知道 在奉贤区青村镇 有一条青溪老街 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 最近,这条老街慢慢在社交网络走红 而从明天起,TA将正式开街 这里多的是风格各异的古桥 错落有致的古建民居 风景绝对 ...

  • 上海:金泽的七座古桥

    金泽古镇位于上海市的青浦区金泽镇,这里是江浙沪三省交界处,境内湖塘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叉,是个典型的江南鱼米水乡.金泽镇历史悠久,早在公元960年前(宋初)已建镇,有兴于宋.盛于元的说法.古时候此地为 ...

  • CGTN、ICS联合报道 | “匠二代”在上海中心为您解密国潮文化密码

    5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在上海中心宝库匠心馆拉开帷幕. 艺尊轩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包天伟先生之子包浩乾与其他三位"匠二代"一同向公众展示了其结合了现代美学及传统工艺的&q ...

  • 【深圳诗歌】No.81358期A版||《上海古漪园观荷展》 作者:徐德寿

    欢迎阅读 深 圳 诗 歌 <深圳诗歌>平台旨在打造华语文学的精神新高地!我们从杂录的角度编发作家老师朋友们的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全部文体我们都可以收录.仿古体我们也收录,读者朋友们可以领略 ...

  • 传统文化背后的“人性”密码

    作者:李子旸 01   现在,一些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对中国持续施加压力.从纯粹力度上来说,现在的力度肯定要比前些年小,毕竟不是热战,也不算冷战.区别在于,以前我国"韬光养晦"&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