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对比追求汤感的开汤思维

在《茶,……是个半成品》那篇文章发布后,有人问我:

“追求汤感表现的'标准开汤’,与此前大家日常的冲泡方式以及产区惯用的冲泡方式有什么更深层的差异么?“

那么我就这个问题稍微做个延伸。

首先日常随意且无定法的泡饮方式由于随机性较大,个人主观因素较强,实现硬件环境的标准化较困难,故在此不做探讨,它文再叙。本文只就产区惯用的品饮方式与标准开汤做一个较深入的比较,以期帮助大家对两者有一个更深层面的理解。

首先,茶区的底层逻辑里茶品的售卖是其终极诉求,其一定侧重于茶物质层面的品质。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单位重量下内溶物的多寡。具体反映到泡饮上就是同样冲泡条件下谁的茶汤更浓强,说明谁的内溶物就更多,茶就更好

这种方法直接、高效!却导致茶区连日常品饮都一律的浓强倾向,——因为想用浓强来说明自己的茶好么。

恰恰在浓度这一点上,非茶区则是在追求适口度

再看品评阶段,因为特定茶区大都出产相同种类的茶品,所以会更倾向于追求对比优势,——谁家的茶更好

非茶区在这一点上则会更侧重于追求茶款各自的独特优势,——该款茶品的风味独特,因为非茶区客群要面对更多的茶类与茶款。他不是在比谁家的馒头更好吃,而是花卷比馒头好吃就会选择花卷,包子比花卷好吃他就会选择包子了,如果这都没有打动他,那他就会去吃米饭。

对,打动他。因为茶并非他的生活必需品,不喝茶影响不到他的正常生活。所以他一定是要喝出好来,才会消费,——否则,他可以选择不喝。

既然是要喝出好,那这就是对汤感表现的追求

一旦明确为对汤感表现的追求,那有很多环节将会是产区茶人及品牌无暇顾及或难于实现的。

就比如开汤前的茶品预置阶段:这包括确定该款茶品当下阶段是否适宜品饮,是否能呈现出较好的汤感表现,是否需要醒茶,而一旦需要醒茶那可能就需要再等待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这里多说一句,除了大家认为的年份普洱出仓后需要醒茶处理外,一些年份的黑茶,如六堡、茯茶等也需要醒茶,还有白茶。而一些乌龙茶类开汤前有时也需要预置,如复焙。

再说的严重些,一些新压制的生熟茶饼,以及一些仓储环境不是很到位的绿茶也都需要前期的“醒茶”:一个是为了散散水汽,一个是为了让茶与当下环境相适应,以准备好正常析出。

而对于追求高流转率的茶区商家及品牌,以上这些他们可能是很难深入的。

再说试茶阶段。一款茶要呈现出最佳汤感,是要经过反复试茶这个阶段的。对于坐拥几十、上百款茶品的商家来说他是没有太多精力放在这上面的,他甚至会追求“不喝就能把茶卖掉”的可能!当然,这一点在当下的非茶区是越来越难行得通了。

而我只针对客户付费开汤的茶款进行试茶,且会在最初的试茶时明确该款茶品当下是否适宜开汤,——接了没有品饮价值的茶,那就是砸自己招牌了。

还有更为重要的就是“开汤环境”。我们已经明确了诸如温湿度、空气流动率、气压等各环境因素对开汤及其汤感的影响并尽可能掌握,以便在开汤过程中做出相应调整。而这对于茶区商家及品牌来说恐怕就更无暇顾及了。

最后,是开汤这个呈现过程。不啰嗦了,只给出我们所谓的“标准汤感”所应当呈现出的三个汤感特点:

·    在保证每一水适口浓度(标准浓度)的前提下,呈现出各水之间自然生成的滋味变化;

·    呈现出每一口茶汤入口后的微妙滋味变化;

·    茶汤落喉,口中应保有茶韵。

以上三条,各自对照吧。

如果您只是偶尔呈现到位,先不要窃喜,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持续、稳定的高品质输出,这是具备商业价值的基础。没人会为你的偶尔呈现到位付费让你泡茶的。

上述种种,导致追求最终汤感表现的“标准开汤”理论技术的出现,这也是同此前各种冲泡方式的本质区别。

嗓子不在家    今日无音频

(0)

相关推荐

  • 泡茶时为什么要强调快速出汤?

    泡茶时为什么要快速出汤? 首先,泡茶时强调要快速出汤,主要是为了使茶滋味均衡,避免因出汤速度慢而使茶叶在盖碗中被闷到,从而导致茶叶涩感和苦底很重,不能真正品饮出一款茶的最佳滋味. 这一点对于普洱茶.黑 ...

  • 把黑茶喝个明白(一文彻底搞懂黑茶)

    有些人在喝黑茶的时候,直接就用煮的方式了,这样可以让黑茶更容易出茶汤,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这种方式非常方便,也容易分茶汤. 黑茶的汤色橙或橙黄,鲜艳明亮;陈茶汤色红亮似琥珀,如陈年洋酒,无沉淀不浑浊, ...

  • 开汤哲学:夏秋之交的汤感变化

    说过伏天是茶闭关之际,大都没有什么太好的汤感表现,--但也不能不喝不是.贵客将至,也不能说:"不宜开汤,喝水吧--"硬着头皮试茶,在目之所及的范围内,普洱生熟.六堡.乌龙.安化-- ...

  • 开汤哲学:吸烟对于品感的影响

    我泡的茶总被那些有抽烟喝酒习惯的茶友评价为"过淡",但他们的浓度我也确实消受不起,只剩下了苦涩. 我在思考与寻找着其中的原因,直到我读到了亚伦·卡尔所著的<STOP SMOK ...

  • 开汤哲学:论汤感中获得终极体验的可能性

    冥冥之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个终极的问题需要解答,那就是: "如何在汤感中去收获终极体验 - - " 可    能    性 所谓"终极体验",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 ...

  • 开汤哲学:体感与茶款品级的相关性

    遥想"铁观音时代"只讲水.香.兰韵,从没说到过体感.虽然之后的岩茶也偶有提起,但人们大都还没太在意. 直到普洱茶的出现,体感才被摆在了桌面上,而且你应该记得,是被台湾茶人拿出来摆上 ...

  • 开汤哲学:汤感平衡

    汤感的呈现,必须是一个平衡的呈现.而将其中的某一两项突兀地呈现,--尤其是负面内容突兀地呈现出来,--就是失衡. 茶汤中呈味物质的丰富性及相互比例,决定了我们是要呈现"单一平衡"还 ...

  • 开汤哲学:汤感标准 V3.0

    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断的发展.迭代,--正如"标准开汤理论",迭代也至少有五到六个版本了. "空山茶话"的老朋友们都知道,这个理论的最初名称叫&qu ...

  • 开汤哲学:整体汤感

    很多人习惯从茶的理化分析数据来推断品质优劣,或者说最终滋味的品质高下.所关注的项目包括如水浸出物含量.果糖果胶含量.儿茶素含量.茶碱含量.花青素含量等等.这些数据的确能反映一定信息,但它无法实现对最终 ...

  • 开汤哲学:汤感打磨

    在体验到标准汤感后,人们经常会表达这样一种感受: "这个味道我好像是喝过的,只是没这个好喝,没这个精致--" 一些茶师在看我开汤一道茶品并全程品鉴后,也原样照搬开汤一道,结果用她的 ...

  • 开汤哲学:采茶为何要保持鲜叶状态?

    这是制茶阶段的问题,早有定论,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阐释. 昨天给孩子削梨时手一滑掉在了地上.立刻捡起,发现着地的那块儿已经阴了.继续削好后把阴了的那块留给自己,剩下的喂给了孩子. 阴了的那块口感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