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前沿】专家学者解析“新能源+储能”落地方案

在“3060”双碳目标背景下,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时代使命。目前,风电和光伏产业已迈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储能技术也在加快步伐融入电力系统,为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提供支撑。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风光储创新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以“新型电力系统下风光储融合共建新业态”为主题,以政策和技术为导向,着力分析新型电力系统下,“新能源+储能”落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碳中和目标建言献策。

01

数字化革命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新能源的大量接入会对电网的稳定运营造成较大压力。如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建议,要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配电网。“数字技术可以提升电网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促进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智能化,使电网可观、可测、可控。”

面对电力系统和整体能源结构的巨大变化,能源企业,尤其是发电企业也在积极寻找解决可再生能源不稳定特性所带来负面影响的最佳路径。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战略规划部主任何勇健认为,能源数字化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数字化的加持和赋能可以为全社会的碳中和提供支持。“新能源加上综合智慧的赋能会产生更大的价值,更有利于新能源的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未来的能源系统将以电力、热能等多种能源形式为载体,以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实现能源的互济互补和安全高效利用。

“数字化技术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基础设施的作用。”恒基中国新业务战略副总裁潘永花表示,风、光、储如果缺少数字化技术应用,将很难形成一个体系进行运转。她相信,在数字化和能源行业,未来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跨界和融合效应。

中电建西勘院新能源工程院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认为,储能是新能源装机和电量达到中远期目标的前提条件,无论是在发电侧、电网侧还是用户侧,储能都有非常大的市场和应用前景。“应当将储能技术与大数据、5G技术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里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合。”他建议。

02

完善市场机制助力储能产业发展

储能行业实现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全面扶持。目前,电化学储能系统及储能电站还不具备独立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身份,相关市场机制亟需完善。

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肯定了储能对于电力系统的容量支撑与调峰能力、应急供电保障能力和延缓输变电升级改造需求的能力,以及在用户侧构建智慧能源、虚拟电厂的重要作用,提出“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

“储能发展的瓶颈之一是配套机制缺失,主要是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禾望电气集团总部营销部总经理崔少森坦言,目前储能处于起跑阶段,要靠行业各设备制造商做好产品,以产品本身为基础,在规模效应和市场机制健全的条件下实现储能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解决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现货交易的问题。“起步阶段,还是需要多加两脚油的。”他说。

“行业的不确定性是目前制约风光储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因素。”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陈可仁分析,目前储能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没有完全具备,更多的是受政策驱动。他建议,新型储能系统可以参照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政策,既体现了电力的商品价值,也能保证固定投资的回报。

03

电化学储能成本或已突破经济性拐点

成本高,是过去十几年储能行业发展的掣肘之一。《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动储能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将降成本列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随着储能迈入商业化阶段,技术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杜祥琬认为,目前电化学储能成本已经突破经济性拐点。“未来五年可能再降低三分之一的成本,未来十年会再降低66%到80%。”他预测说。

“未来,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灵活性资源,度电成本有望低于一毛钱。”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执行总裁苏晴的发言引起场内热议。

苏晴解释,首先,由于目前电网依赖于抽蓄和调节机组,负荷侧的调节能力有限,而未来整个发、输、配、用多场景都可以用储能灵活调节,实现成本降低。另外,在交易机制上,由于当前的预测能力不足,系统的运行费用成本较高。“未来在容量、能量上都可以进行相关的交易,构建允许储能公平参与交易的市场环境,也利于储能降本。”

他认为,电化学储能的一个降本路径,还在于锂电池性能的提升。“很多业内企业,出于强配储能的要求会选择低价的储能设备。从真正的生命周期看,固定成本是关键指标。比如循环次数,是6000、8000还是12000次?电池是一个核心因素,低损耗包括组件的高效率、内耗低,都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一毛钱的度电成本,跟传统新能源相比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目前储能在技术和原材料没有进行质的突破、过程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达到这个价格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向阳说。

声   明

(0)

相关推荐

  • 十年大计!事关新能源!这一新型行业正在崛起!

    为什么要推进新型储能发展?根据<指导意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 ...

  • 2020年度观察|储能产业的冰与火之歌

    在深圳坪山厂区内,有两栋不起眼的别墅,因先进的低碳能源理念被比亚迪称为"未来村".这套能源供给系统除了屋顶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和屋旁的七八座风力发电机,最核心的装置是建筑里放置的成排电 ...

  • 纳入新型储能 氢电耦合将点亮“双碳”之路

    作者:吴昊 来源:能源发展与政策 发布时间:2021-08-04 浏览:4635次7月28日在京召开的国家能源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领导解读<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 ...

  • 两部门重磅发声!下一个千亿级赛道在这?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进入密集披露期,社保基金.QFII.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持股情况逐渐浮出水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重大利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 ...

  • 配额制 市场化,解构储能新政策的现实意义

    前言 国家政策继续助力储能发展的火热情绪.今天,发改委.能源局正式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发改运行[2021]1138号,以下简称"通知& ...

  • 如何构建匹配“双碳”目标的新型电力系统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源侧.负荷侧和电网侧需要系统性重塑,电力改革的目标也应从降电价转向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转型 中国要在2025年实现风光发电量占比达16.5%左右的目标.图/人民视 ...

  • 储能短期难担“容量”重任

    数九寒天,全国多地受寒潮侵袭,北方地区更是创下低温纪录.1月6日,华北电网负荷一度达到27355万千瓦,刷新最高负荷纪录,最高负荷较去年同期增长17.4%.持续强降温天气拉高了全社会用热.用电需求,也 ...

  • 20210701:新型电力系统中抽水蓄能运营模式及电价形成机制的思考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 随着具有强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的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网,电力电量在空间和时 ...

  • 电价研究视野的新形势

    电价研究视野的新形势 许钊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 ID:ELECTRIC-POWER 作者:国网能源院财会与审计研究所) 当前,世界各国正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全球对碳中 ...

  • 杨昆:数字化是驾驭新型电力系统的根本路径

    5月15日,南方电网公司发布<南方电网公司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1-2030年)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并举行数字电网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专家研讨会.中国电力 ...

  • 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核心

    储能日参 储能行业资讯政策深度研究以及项目共享平台 公众号 中国电力报访中电联副秘书长.电动汽车与储能分会副会长刘永东 随着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储能项目进行规范管理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日,国 ...

  • 储能迎重磅利好,未来5年将有10倍增长空间

    周五两市放量下跌,很多人担心下周市场将迎来回调,在昨天的文章中就已经通过盘面迹象的梳理,下周市场在没有重大利空的背景下,大概率将迎来反弹. 从昨天晚上到今天凌晨欧美市场的表现看,呈现全面走强的迹象,特 ...

  • 善行干货!这个题材星辰大海

    破产四次的经历没有击垮我,8个月10倍的成绩也只代表过去,炒股稳定复利才是关键!从超短打板起家,到理解主流趋势的资金升华.交易如水,不管操盘手法怎么演变,理解势,顺应势,才是不变的核心 先说个紧急情况 ...

  • 五年规模将翻10倍!储能如何破解“成长”的烦恼?

    "碳中和"目标愿景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方向,也为储能迎来跨越式发展催生机遇. 光大证券从国内外风光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等方面测算,2020-203 ...

  • 深度解读电化学储能发展前景与容量电价关系

    当下,储能被认为是解决新能源随机波动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保证.今年4-5月份,储能相关政策密集出台,2019年版<输配电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的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不 ...

  • 李鹏:负荷中心将成为能源低碳转型的主战场

    在"双碳"目标下,未来十年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以及更大规模新能源消纳至关重要的"窗口期".在这十年中,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已经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考量指标--对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