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囍麒麟挂花钱赏析
挂花钱是指上下有孔或挂环,钱体中间无穿的花钱。挂花钱最早出现于汉代,从出土的实物来看,早期的挂花有着特殊用途,并不是专用于佩戴。宋元以前的挂花尺寸相对较小,题材也以宗教类为主,数量不是太多。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风民俗在挂花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总体铸造数量较大,题材也是多种多样;再加上设计者个人的理解和创造,挂花的图案纹饰看起来更加精美,这也更加显现了挂花的佩戴功能。
是品双囍麒麟挂花钱,清代铸品。
▌双囍麒麟挂花钱 正 背
高48毫米,宽40毫米,厚2.3毫米。正面雕刻双囍钱文,字体规整清秀,背面雕刻一麒麟,形态威严,栩栩如生。此挂花除了图文比较精美外,主要是寓意中渗透着悠久的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至于“囍”字的来历,传说宋代文豪王安石赶考时,巧遇马家小姐招婿,并出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以征求对应下联。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便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后,考题正好是出下联征上联,下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马家小姐招亲上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当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又以考题所出下联回对,结果被招为乘龙快婿。这次巧合竟然成就了王安石人生两大喜事,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可谓幸甚至哉。新婚之夜,王安石心花怒放,把两个喜字写在一起,贴在门上,成了新婚喜庆的双“囍”。从此人们纷纷效仿,沿用至今,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庆吉祥的标志。
麒麟为神话传说中的仁兽,从中国传统吉祥纹图可以看出,麒麟的形象随时代而变化, 较早似鹿,后像马体、龙首。《说文》:“麒,仁兽也,麇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按传统之说,麒为雄,麟为雌。《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为四灵之先,百兽之首,传说被命为天上星宿,成“五行之精”。认为麒麟属无种而生,世不恒有,可活3000岁;性温良,尽管头上有角,角上有肉,但“设武备而不为害”,被认为是“仁兽”。《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麒麟送子”的神话传说家喻户晓,源远流长。称赞人家孩子美其名“麒麟儿”,或谓“麟子”。汉武帝将麒麟与才俊之士连在一起,使麒麟象征有贤才的子孙,也成为渥惠子嗣的送子神灵。清代一品武官的补子就是麒麟纹样。古代石雕、泥塑、年画、服饰、刺绣等方面都有麒麟的形象纹图,作为祥瑞的象征广泛流传。
收集、研究这些铸造精良、文图优美、内涵丰富的挂花钱,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了解地域性的民俗民风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根据江苏徐州/尹钊 孙文静 张继超《双囍麒麟挂花钱》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8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