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抑郁症更可怕!身边这样的人,需要更多关心

听到病人的治疗有了效果,周春医生很欣慰。今报记者韦黎 摄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双相障碍是一种什么疾病,也许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它又叫“躁郁症”,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15~19岁最为高发,被称为自杀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前不久,记者在工作中接到了一名双相障碍患者母亲的求助,由此开始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游走在冰与火之间的人。

出院难以重返校园

向记者求助的,是17岁女孩小媛(化名)的母亲覃女士。小媛是一名双相障碍患者,在柳州市一所高中读高二。去年5月,小媛发病后住院治疗3个月,出院后想返回学校复学,可是学校要求覃女士提供医生出具的“可以复学”证明。

这可让覃女士犯了难,在医生所出具的医疗证明书中,遗嘱一栏只写了:“患者有上学的意愿,要求到学校上课,家属表示一切责任由家属承担。”覃女士再次找到医生,医生表示“只能写与病情有关的内容”,无法出具“可以复学”的证明。

记者在交谈中发现,对于一名双相障碍患者的母亲来说,孩子复学遇阻只是她要克服的诸多困难之一。小媛在13岁时就发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叫妈妈带她到医院看医生。那时就读初中的小媛是学校的三好学生,成绩排名班级前十。当时覃女士并没有在意,直到小媛14岁发病。

那年暑假,覃女士带小媛到广州游玩。在地铁站中,小媛因为妈妈帮她清理了她带来的挎包突然情绪激动起来,要求妈妈下跪道歉,甚至将挎包一甩砸到了别人身上,并躺在地铁站内打滚。覃女士设法将小媛送医,很快便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患者家属默默承受

小媛在广州住院20天,母女俩回到柳州。此后,小媛的病不时发作。她无心学习,不能接受跟父亲一起生活,还常常连续几天不睡觉。小媛躁狂发作时,就连一直悉心照顾她的母亲,她也能用最恶毒的话来辱骂,还不时扬言要杀死母亲。

覃女士说,别人难以包容小媛,她也能够理解。女儿不肯服药时,她晚上也要关起门来睡觉,避免女儿失控发生不幸。不熟悉小媛的人对她有所忌惮和防范,也在所难免。

休学一年后,小媛用很少的时间复习,便考上了高中。可是她不时还会出现躁狂时不睡觉、情绪高涨、话多、易怒,抑郁时情绪低落、莫名哭泣等症状,3年多来4次住院治疗。但在与人的交往中,她从未伤害过别人,只有一次用锐器划伤了自己的手臂。

几年来,覃女士也认识了不少同病相怜的家长。前不久,微信群中传出一名双相障碍男孩自杀身亡的噩耗,父母的悲痛让群里的其他家长感同身受。

阿杰(化名)是一个年纪与小媛相仿的男孩,他也是一名双相障碍患者。阿杰曾考取柳州的一所重点高中,但由于受到病情影响,长期不到学校上课,后来不得不转学到一所民办高中住校就读。阿杰的父亲情绪比较急躁,阿杰的母亲担心儿子的病情会给丈夫太大的刺激,于是没敢把儿子的病情如实相告,只是自己租房陪读,默默地照顾着儿子。

人们更加注重提防

覃女士说,学校的担心她也能够理解,只是尽量让女儿能重返校园,是希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能更有利于她的康复。

柳州市一所高中的校领导告诉记者,对于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如何进行管理和教育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颁布统一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指导,所以各个学校处理的方法也有些差异。就他所在的学校而言,对于精神障碍病情比较严重的,学校会建议家长送孩子到医院治疗,或就读特殊学校。能来普通高中上课的,一般是病情比较轻的。

对于这类特殊的学生,学校领导通常会叮嘱所在班级的老师,对该学生的情况多加留意,也会提醒同学们,不要刺激这名同学的情绪,避免其对自己和身边人做出过激的举动来。

小媛出院回家后,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和派出所社区民警主动联系了覃女士,了解小媛的近况,建议覃女士给女儿佩戴定位手环。

记者采访一名社区民警得知,为防范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社区警务工作已与治疗康复工作无缝衔接。针对达到一定评级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民警和网格员会加强走访,了解患者的近况,是否按时服药,有没有遇到什么刺激。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们会尽量帮助。

覃女士说,大家对于双相障碍患者,还是警惕防范的多,能够谅解包容他们的,太少了。

自残少女全身是伤

根据广西相关医保政策,今年1月开始,严重精神障碍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由两种增至6种,双相情感障碍就是新增的病种之一。可见,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增多,该病已经受到重视。

周春是广西脑科医院精神科八病区(情感障碍病区)的主任。精神科八病区是自治区临床情感障碍重点专科病房。

周春的从医生涯中有几个“最”。她接诊过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年龄最小的是一个12岁的女孩。治疗中最难的事是患者的病情不断反复。17岁少女躁狂时疯狂购物、行为鲁莽,抑郁时反复自伤自残,就诊时已满身伤痕,身心疲惫。这样的画面周春虽已见过不少,但这始终是她最心疼的画面。不少患者幸福地分享他们的喜事,例如患者结婚生子、创业顺遂等,这是周春最喜悦的时刻。

周春告诉记者,该院精神科每年接收的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约600—800人。此前,由于公众对该病的认识不够,加上有些医生年资低、经验不足,不少双相情感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随着误诊率降低,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加,患者得到了及时、准确的治疗。

据周春介绍,在常见精神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的全球诊断率目前仅次于抑郁症,西方发达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中双相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5.5%-7.8%。双相障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共病率的特征。随着对该病的认知越来越深入,更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浮出水面:“他们就像水下的冰山,迟早会显露出来。”

据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年龄高峰期为15-19岁人群,成年才确诊的双相障碍患者中,有一半至2/3于18岁前起病。1994-2013年间,儿童青少年的诊断率升高了40倍之多。由于各国的诊断标准不同,双相被分为几种亚型,鉴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复杂性及多变性,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理解包容会有帮助

情绪如过山车一般,一阵子亢奋,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一阵子又心情低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必须进行正规的治疗。

周春告诉记者,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患病都不是自己觉察出来。在患者患病却不自知的情况下,家人的发现尤为重要。所以,想要更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得到治疗,家人的作用必须发挥出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亲人情绪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比如沉静内向的人突然滔滔不绝、自信爆棚,又或者变得郁郁寡欢,情绪在高处和低处跌宕起伏,请带其及时送医。”

宣教、药物治疗和情绪记录,严重者住院治疗,这是患者就医后医生为患者做的。其中,健康宣教是治疗过程中极重要且必须引起重视的一环。为在家治疗或出院的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不与其争吵,多给予他们关爱,同时监督患者不再进行疯狂的投资等行为,这些只能由家人来完成。在宣教环节,医生会告诉患者要遵守哪些医嘱,同时也会叮嘱家人要做哪些配合。

随着人们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将得到更多的包容,这非常利于他们的治疗与回归。“如果你的身边有人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希望大家能尽自己的所能给他们创造好的恢复条件,千万不要歧视他们,你的支持与善良能够拯救很多人的人生。”

周春曾治疗过这样一个女孩。2012年毕业工作时,女孩觉得压力很大,她无处排解和释放,整日发呆、失眠。半年后她突然变得兴奋,觉得所有人都爱她,她还成了一个工作狂,自诩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几年里,她一直在狂躁、抑郁、抑郁、狂躁的轮回中备受折磨。终于,她开始寻求治疗,最终痊愈。周春把女孩的故事记录下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白》。

而覃女士说,小媛与新交往的人接触,总会主动告诉别人自己是双相障碍患者,让别人能够自主决定是否接纳她。一家减肥机构的老板娘,不但不排斥小媛,还愿意为她提供减肥服务,照顾她起居饮食20多天。即使小媛躁狂发作,诅骂老板娘“死了”,她也毫不介意。覃女士非常感激这位老板娘,也希望我们的身边,能这样体谅包容双相障碍患者的人越来越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