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不一样的人生,主动学习不得不探究
主动学习,体现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就是在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下,受教育者以其主动接受教育影响,不断地将客观形式的外部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等。
随着这种内部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逐步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从事独立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
01
学习需要
——主动学习的动机问题
国内专家冯忠良等人认为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就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冯忠良认为学习需要是个体在学校活动中感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意原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主要采用了奥苏贝提出的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也就是说,在个体内部至少有三种需要是指向学习的。
陈平认为按照需要与学习行为相联系的形式(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可把需要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学习需要,二是间接学习需要。
直接学习需指的就是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是需要的目的,直接推动学习行为,重在学习本身。
直接学习需要分为:认知需要和效果需要。
知需要是对直接指向学习目标本身的动力,如好奇心是一种随时准备着被激发的内驱力,由于主体自身的这种需要和外界适当的刺激而被发动,产生内驱力与环境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一旦产生,人就会致力信息收集活动,产生探究的学习行为。
效果需要是对学习结果的自我体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是使用自己能得到对学习对象和任务预期的改变 ,进而自我体验得到满足和快乐,体会到努力的成效,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和能力。
认知需要是学习个体认知增长的自我要求;效果需要也是从自我出发,追求的是自我的情绪体验。二者均是自我的内在要求,学习行为的对象都指向学习本身,直接启动个体的学习行为。从其作用看,认知需相当于认知内驱力,效果需要相当于自我提高内驱。
例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习的目的认知如果非常清楚,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学习的内容又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学习的主动性就会非常强烈,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会主动搜索、主动查阅自己的知识点,不断地与学习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不断地把学习内容一层层包裹起来,变成自己的。
02
习得无助
——主动学习的情绪问题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产生的态度体验。这里的情绪、情感是指向学习对象或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学习任务的情绪、情感体验。
情绪、情感体具有动力性功能。
首先,内驱力必须有情绪对其信号进行放大、提高和加强,才能发挥动机的作用。
其次,情绪、情感是兴趣的重要特征,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人在从事他所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会处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使人的意识集中指向所要探究的客体上,并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组织和监督作用。
再次,学习过程的情绪、情感体验影响着主动学习目标的选择和学习动机的强度。
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可能会极大的影响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比如某一高中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乃至年级都非常不错,考入985高校对于他来说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不曾想,高考前两个月,自己的父亲由于交通事情,突然离世,平时孩子与父亲的感情非常好。
这一事情对他的产生很强的低落情绪,自己的情感也无处安放,两次模拟考试也不理想,使得这个孩子在高考时发挥失常,最终只考上一个三本的高校。情绪、情感对于主动学习的影响非常大,他会让学习者大脑会抑制主动学习的动力,而失去兴趣。
03
认知结构
——主动学习的认知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去同化或吸收外部给予的信息和刺激,通过外部刺激的重组和顺应,或者这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改变、同化,从而获得认知结构的发展。
奥苏贝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概念或原理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主动学习的迁移能力就越强。新学习的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度越高,越有助于迁移并避免因混淆而带来的干扰。原有知识的稳定性越好,越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迁移。
另外,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之间的认知矛盾也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诱因。
例如:小升初后,学习科目逐渐增多,以前只是对语数英三门功课做刷题的训练,而对综合能力的提升却很少,比如地理、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点几乎不提,那这个知识点仅限于这三门功课。
上到初中后,就会发现孩子触类旁通的能力比较差,对于问题只能想到一、不能联想到二、三,功课只靠死记硬背,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越来越困难,每门功课都是在应付着,成绩自然也不会有太大提升,同时孩子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因为新的功课都是要建立新知识点,而其他同学知识很丰富,长久以往在这样的学生群中的孩子会失去自信心,从而丧失学习主动学习的动机。
04
自我效能感
——主动学习的信念问题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对于主动学习而言,自我效能感影响其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个体对学习活动的选择,那些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会逃避学习,而那些认为自己学习有实力的学生则会比较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
虽然有些证据表明,对自我效能感的感知可以推广到不同的任务,但理论和研究还是认为,自我效能感主要是一种特定领域的构想。因此,只有联系具体的领域谈自我效能感才是有意义的。
这也证明了除兴趣、动机之外,自我效能感也是影响学生对不同学习活动的选择。对某一活动或领域的学习的效能感越强,学生所表现的主动性也会更强;反之,则会逃避或主动性不强。
其次,自我效能感影响主动学习的强度,影响人们的努力程度和对困难的态度。态度是人们对事物所持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
作为实施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它支配着人们在实施行为过程中的记忆、养料、思考与选择。
具有高度自效能感的人,多富有自信,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因此,会竭力去追寻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相反,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则会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甚至对能够实施的行为和完成的任务也不敢问津。
最后,自我效能感影响主动学习的效果。研究发生,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总是担心自己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缺陷和潜在困难上,导致紧张、自卑、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甚至产生无助和无所适从感,从而影响他们采取行动以及新行为的形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导致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低下。
相反,有强烈自我效能感的人却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上,他们在困难面前常常使得自己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超常发挥,表现出优质的行为能力行为效率。
例如:在学校里,很多孩子都是小考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每次大考的时候却发挥超常。而有些孩子平时都是非常努力的学习,在小考的时候成绩都是非常理想,但是大考的时候却自我效能感低,成绩却不理想。
这就说明学习中有些孩子自我效能感低,而有些孩子自我效能感高。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发挥出自己最大优势,自信心十足,大考的时候不紧张,不给自己有压力,反而能够考出好成绩。
相信大家看过就会明白为什么在教育中,我们会一再强调孩子的主动能动性学习,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终身学习都是自己成功的法宝。而作为成人可能选择性会更多一些,有能力选择自己事情来做。而孩子由于是在知识积累阶段,相对来说更为枯燥些。但我想无论在哪个人生阶段,主动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