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连载(318)《子路篇》第1章,“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无倦。”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原文朗读】
先:领先,以身作则。
劳:劳作,不辞辛劳,兢兢业业。
请益:请再多讲一点。益,增加。
倦:疲倦,厌倦,懈怠。
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既要率先以身作则,还要做事不辞辛劳,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把这两条做好,不要有丝毫懈怠。”
本篇的篇名叫《子路篇》,可以看做上一篇《颜渊篇》的姊妹篇。在上上篇《先进篇第十一》中,展示了孔子那么多的得意门生。接下来的《颜渊篇》和《子路篇》继续详尽展现这些弟子们的风采,这两篇将孔子的弟子们分为两大类,分别以颜渊和子路作为代表。他们两个是孔子最喜欢的,也是个性最鲜明的。颜渊一门心思修身养性和学习,一辈子没有做过官。而子路是个实践派,是一个实干家。
那么我们就大概知道了,《子路篇》和上一篇《颜渊篇》的侧重点不太一样。《颜渊篇》主要是从自身修养来展开,《子路篇》主要是从社会实践来展开。
《子路篇》共有30章,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们如何为政,再讲为政与修身养德的关系。子路是孔门中实践能力最强的一个弟子,所以论语的编撰者把“子路问政”这件事作为第一章,并把本篇命名为《子路篇》。
为了让大家对《子路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先把本篇的各章节粗略梳理一下。第1章“子路问政”,第2章“仲弓问政”,第3章“子路问孔子如何看待卫国的政治形势”,第4章“樊迟请学稼”,第5章“诗经与为政有何关系”,第6章“身正与为政的关系”,第7章“比较鲁卫两国之政”,第8章“用卫公子荆的治家之道比喻为政的步骤”,第9章“孔子描绘在卫国施政的短期目标”,第10章“孔子展望为政的中期目标”,第11章和第12章“孔子憧憬为政的远期目标”,第13章“孔子继续阐述身正与为政的关系”,第14章“国政和家政的区别”,第15章“鲁定公问政”,第16章“叶公问政”,第17章“子夏问政”,第18章“叶公问政,为政之道要因地制宜”,第19章“为政虽因地制宜,但原则不能变”,第20章“为政的几个层次”,第21章“为政要有进取之心”,第22章“为政要有恒心恒德”,第23章“为政中的和同之道”,第24章“为政中的好恶之辨”,第25章“为政中的用人之道”,第26章“取得政绩后的骄和泰”,第27章“为政者的仁德”,第28章“为政者的亲情”,最后两章“为政与兵戎战争的关系”。
在孔门十哲中,子路和冉有是“政事科”的两个高足,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孔子50多岁出来做官时就带着子路了,所以子路有长期的从政经历和丰富的从政经验。子路长期陪伴在老师左右,一有机会就请教各种问题。
这一次,子路向老师请教怎样才能处理好政事,孔子回答得很简练:“先之,劳之”,有两层意思。第一句“先之”,讲的是为政的态度,首先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第二句“劳之”,讲的是为政的行为,就是勤政,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条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勤政爱民,就像后世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可能子路觉得老师讲的太简单太浅显了,所以他想让老师再讲一些高深的东西。孔子便告诉他,你只要把这两条毫不懈怠地坚持做好就足够了。
大家应该还记得,在上一篇《颜渊篇第十二》中,颜渊和仲弓先后“问仁”,孔子都做了全面详尽的回答,颜渊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也说“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和仲弓听老师讲了这么多,怕一下子消化不了,便回答说我们先好好照着做吧。而在本章中,子路问政,孔子只回答了四个字“先之,劳之”,子路嫌说的太少,请求多讲一些,孔子同样很简短告诉他“无倦”。从这几个章节描绘的场景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子路鲜明的性格特点,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孔子的因材施教。
“先之,劳之,无倦”这三点是一个为政者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孔子在论语中多次阐述过相同的道理。在上一篇《颜渊篇第十二》中,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两章的道理基本上是一样的。
“先之、劳之、无倦”,这简短的六个字,既是古人眼中从政的原则,也是当今领导者的准则。治理一个国家如此,为官一方如此,管理一个公司或部门也如此。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