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责任病毒》
在你的工作中,是否有这样的情况:团队里有人无法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为了不拖后整个项目的进度,经理临时将他的一些事情分配给了其他人,然后会逐渐发现,这个人每次都不能按时完成,都需要其他人帮忙。或者你的团队里有人无法解决问题,过来请示时你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指示,有时还直接帮他解决了难题,之后他就愈发频繁地来请示,而且每次都只是提出问题却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
在你的家庭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夫妻俩在孩子教育等问题上观点不一致,有时因此发生争吵时一方说出了“要么你管,要么我管”。
如果这些场景你很熟悉,那么我推荐你读一读《责任病毒》这本书,因为这些现象都是中毒的症状。本书作者是加拿大人罗杰·马丁,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本书还得到了清华大学杨斌教授的推荐,中文版的封面加了“担当”,正是杨教授认为它能够解决没有人愿意担当的问题。
一、什么是“责任病毒”
在工作中我们会明确各人的分工、责任,而且往往倾向于越清晰越具体越好,比如这个事你管、那个事他管。这个时候可能出现两个现象,一个是意外情况没人管,因为我们没有明确这个事该谁管,另一个是当我们过问某件事时,对方会说,让我管你就不要管,你要管我就不管了(此处暂且不论办公室政治)。这些情况,都是作者所谓的“责任病毒”。
责任病毒,说到底就是责任分配的问题,是担当过度或者缺少担当的问题,其典型表现是“要么归我管,要么与我无关”。
本书在开篇引用了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的案例。“9·11”事件发生后,朱利安尼向市民讲话,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然后带领纽约市的市民一起解决恐怖袭击带来的问题。他的主动担当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但是后来,他在关于公立学校的决策问题上,表态说“我是市长我说了算,你们说了不算”,招致了极大的反对,甚至有人用“独裁者”来形容他。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在两件不同的事情中,会得到截然相反的评价呢?在“9·11”事件中,他选择合作,与人们一起共渡难关,同时身先士卒激励士气;而在公立学校问题上,他试图夺取控制权并承担全部责任,导致其他人袖手旁观。前者是“跟我来”,后者是“听我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果,不禁让人唏嘘。
二、产生的原因
作者认为,人在潜意识中有一种“主导价值观”(可以理解为个人的潜规则),包括在交流中只赢不输、永远把局面控制在自己手中、避免任何形式的尴尬、始终保持理智。这种潜意识会让人们害怕失败,会努力避免失败,面对问题会本能性选择对抗(担负起全部责任)或逃避(不担负任何责任)。这两种行为就会产生责任病毒。
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责任是守恒的,如果一方承担的责任较多,那么另一方就会相应的少承担。如果这种责任分配没有能够解决问题,那么在调整责任分配时当事人往往会跳向另一个极端,比如之前承担较多责任的会开始推卸责任,而之前承担责任较少的会说“让我来”。
责任病毒会给组织(包括家庭)带来很大的危害。
第一,会破坏协作
协作是大家共同负责,而不是我管你不管,或你管我不管。共同负责就是分担,分担责任就意味着分担控制权,就会与“主导价值观”发生冲突。人们所面对的事情大部分都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一旦承担的责任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结果也就难达所愿,所以人类社会需要分工、需要协作,而“责任病毒”会破坏协作,也会毁掉结果。
第二,会产生误解
为了避免尴尬,也为了避免失控,“责任病毒”携带者会猜测而不是询问对方的想法、动机,这种猜测或多或少的会存在错误,并且会在主观意识的影响下不断加深错误。
心理学上有一个“孕妇效应”,当你怀孕或者你老婆怀孕的时候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很多孕妇。类似的,你开一辆车上街,会发现开这款车的人特别多。事实上不是生孩子的人多了,只是因为你对这个事很敏感。因为敏感,我们选择数据时就出现了不够理性的偏差。紧接着我们在对这个数据进行诠释时又会加入自己主观的观点,进一步加大偏差。
误解会加深互不信任,互不信任会刻意避免交流,进而会导致组织体制更加僵化(流程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走流程的时间越来越长)。
相信很多在体制内或者大公司工作的人,对僵化的机制深有感触又深恶痛绝。
第三,会减弱能力
承担略高于当前能力的责任是一个小小的挑战,这种挑战能够牵引我们能力的增长,能够让我们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但是责任病毒会让我们失去这种良好的感觉,会对前进方向产生迷茫,会失去成长的机会,甚至减弱个人的能力。
三、怎样解决
关于解决责任病毒的办法,作者给了三招。
第一招:结构化决策流程
总共7步:
1.建立选项。将问题转化为至少两个互相独立的、或许能够解决问题的想法,形成选择的条件。
2.头脑风暴。扩展能够想到的所有解决办法。
头脑风暴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欢迎一切想法,无论对方说得多么离谱,都要记下来,绝不能当场反对。头脑风暴不代表决策,但是如果保持开放的态度,就能够避免尴尬,大家才愿意提出更多的顾虑和想法。
3.规定条件。完成这件事必须得满足哪些条件,假如满足不了这些条件,哪些想法就没法实现。在规定条件的过程中,有一些建议就被排除了。
4.确定决策障碍。哪些问题可能让想法无法实现,最糟糕的局面、最困难的状况会是什么。
5.组织有效测试。针对关键障碍进行测试,为决策提供数据和依据。
创业团队在验证某个新想法时,通常会设计制造MVP最小化产品,就是一种测试。
6.分析。对测试结果数据进行分析。
建议让最为怀疑的人来组织测试和分析,一旦他认为可行,那么其他人基本上也就没问题了。
7.做出决策。
结构化决策流程的最大优势,是让所有参与决策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是促进结果的一分子,哪怕起初反对,也是在决策过程中被说服而非被强制的。
第二招:进行框架试验
这个框架是指我们的思维框架,即上文的“主导价值观”。
这一招比结构化决策流程更进一步,因为结构化决策流程是在不改变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通过共同参与、相互协商的方式达成一致,框架试验则要求尝试调整价值观。
主导价值观会让我们认为自己全知全懂,而别人啥都不懂,框架试验则要求我们放弃这种认识,承认自己有知识盲点、经验空白,以更加开放而非对立的心态去聆听别人的想法。
比如,我们经常会把去领导那儿汇报工作比喻成上战场,战场上只有输赢两种结果,所以要么是你说服领导,要么是领导说服你,还没开始汇报就已经产生了对抗情绪。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把它想象成是向上级争取支持,获取更多资源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结果愿意做出一定妥协,从而以一种寻求合作的情绪走进办公室,结果往往就能达到双方的最大公约数。
框架试验,就是换一种思维尝试一下,看看对方的反应,如果反应向好就再深入一步,如果不够理想就先停下来。
第三招:使用责任阶梯
这个阶梯其实是教我们如何通过与团队成员对话,有效地划分责任,它是一种责任分配工具。
一共6个等级,按照承担责任由少到多依次为:
第六级:把问题堆在对方面前,表现出很无助的样子。这表示我决定不负任何责任,全部由对方来做。
第五级:请对方来解决问题,但是我在旁边观看学习,以确保下一次可以自己解决。这表示我愿意承担责任,但暂时能力不足,需要帮助。
第四级:向对方描述问题,并请他们将问题结构化。现在有这么个情况,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让对方提一些建议指点一下。我希望对方帮忙,但是自己也愿意参与,并不是完全放手。
第三级:向对方提出几个想法,请他们帮忙选择。这件事我有大概三个方案,分别是一二三,你觉得哪个更好。
第二级:向对方提出几个想法,以及自己建议采用哪一个。这件事我有这么几个想法,我觉得哪一个可能会更好,你觉得怎么样。
第一级:考虑各个选项并做出决定,然后通知对方,并不会征求他的意见。
从第六级到第一级,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而第六级和第一级,即不承担责任和承担全部责任,就是责任病毒最容易出现的地方。
如果我们能够在职场、家庭运用这种责任阶梯,就能够循序渐进地适应承担责任的变化,在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状态下不断提升能力。
这三种工具,其原理都是一样的,即通过对话、协商的方法重新划定责任,根据双方的能力重新划分责任,而且责任的分配是可以讨论的,是可以调整的。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团结一致,共担责任,共成大业。
其实,这三种都只能算是“术”,解决责任病毒的“道”,是自我开放的心态,承认并正视自己有不足有短板,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愿意放下所谓的自尊聆听别人的意见。如果始终把自己置于一层保护罩中,看似掌控了一切,却会失去更多的成长机会,失去更多的人生可能,最终只会原地踏步甚至不断后退。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认为有三点:
一是让我们知道了责任病毒的存在,以及它的根源是潜意识里的主导价值观,是人的自尊。
二是让我们知道了人的思维习惯和本能反应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加开放,对他人更加信任。
三是给了一个决策流程工具,无论是否存在责任病毒,这个工具都可以让团队成员更多地参与到决策过程中,进而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团结一致地向着实现目标而努力。
最近几年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关于领导力的书,责任病毒其实就是领导力不足的一种表现。正确地认识它才能有效地解决它,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领导团队,也有利于更好地领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