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恶露不绝系因产时劳伤经脉,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而致产后3周以上仍有阴道出血的疾病。相当于产后子宫轻度感染,胎盘、胎膜残留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晚期产后出血,产后子宫复旧不全。
诊断依据
1.产后3周以上阴道仍有少量出血。
2。妇科检查可确诊子宫复旧不良,或子宫轻度感染,或胎盘、胎膜残留。应排除绒癌及恶性葡萄胎。
证治概要
产后恶露不绝主要病变在冲任、胞宫。其致病原因,有因产时伤气耗血,以致气虚不摄者;有因虚热内生或血瘀者。其病机关键在于气血运行失常,冲任失于固摄。辨证则根据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的变化,辨其虚、实、寒、热,还须结合腹痛的情况详加分辨。治疗应以调理气血,固摄冲任为主,遵循“虚则补之,瘀则行之,热则清之”的原则,不忘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务使补虚不留瘀,祛瘀不伤正。
分证选方
一、脾虚气陷证
[主症] 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质稀薄,无臭味。小腹重坠,神倦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缓弱。
[治法] 补气摄血。
[常用方]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15g,炙甘草5g,人参lOg,酒当归lO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lO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见气短,乏力,心悸者,为心之气血不足,加五味子、龙眼肉、阿胶补养气血。
2.见恶露夹块,块下腹痛缓解者,为气虚夹瘀,加益母草、炒蒲黄、三七粉化瘀止血。
3.恶露日久不止,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为肝肾亏损,加桑寄生、续断、杜仲炭、菟丝子补益肝肾。
[按语]
1.本方以补益中气为要,临证常宜加鹿角胶、艾叶炭,以增强温阳益气摄血之功。
2。本方对阴虚内热者忌服。
3.据报道:补中益气汤有兴奋子宫的作用。本方醇提剂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川。
4。据报道:以补中益气口服液治疗脾虚证105例,2周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结果:显效率72.24%,其中脾不统血证12例,显效率75.00%,本品能明显改善脾虚患者的脾虚症状。
[参用方]
1.六合散(《是斋百一选方》):当归、白芍、熟地黄各30g,甘草60g,人参、白术各30g。共研细末,每次9g,水煎服,每日3次。功用:补气摄血。主治:产后恶露不绝,量少淋漓,色淡红、质稀,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2.归脾汤(《正体类要》):白术30g,茯神30g,黄芪30g,龙眼肉30g;酸枣仁30g,人参15g,木香15g,炙甘草8g,当归3g,远志3g,阿胶lOg(烊化),艾叶炭lOg。加生姜6g,红枣3—5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健脾,养血止血。主治:妇女产后恶露不净,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面色萎黄,食少体倦,心悸怔忡,舌质淡,脉细缓。
3.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炒白术18g,生黄芪18g,生龙骨、生牡蛎各18g,大生地黄18g,生杭芍9g,海螵蛸12g,茜草9g,续断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和血,固冲止血。主治:妇人产后恶露不绝,色淡质稀,伴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细弱。据报道:运用安冲汤治疗产后恶露不绝34例,结果:24例服药3剂血止,10例服6—9剂血止,血止后以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善后,效果显著13j。
4。牡蛎散(《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牡蛎15g,川芎6g,茯苓12g,龙骨20g,续断9g,炙甘草3g,当归9g,艾叶4.5g,人参6g,地榆12g,五味子1。5g。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暖宫,固冲止血。主治:产后月余,恶露不绝,气血两亏。
二、血热内扰证
[主症] 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深红,质粘稠,有臭秽气。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脉虚细而数。
[治法] 清热养阴,凉血止血。
[常用方] 保阴煎(《景岳全书》)。
生地黄、熟地黄、白芍各6g,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各4.5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恶露不绝伴见两胁胀痛,心烦,舌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郁化热,如丹皮、栀子、川楝子以疏肝清热,凉血止血。
2.恶露量多,气味臭秽,舌苔黄腻,为湿热较甚,加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土茯苓以清利湿热。
3.恶露夹块,有臭气者,为瘀热明显,加益母草、茜草根、生地榆清化瘀热。
4.五心烦热,腰酸耳鸣者,为虚热明显,加女贞子、地骨皮养阴清热止血。
5.口干思凉饮,便干溲赤,为热甚耗津较甚,加知母、玄参养阴生津。
[按语]
本方临证宜另加阿胶养血止血,旱莲草滋阴益肾、凉血止血,乌贼骨收敛止血,以增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之效。
[参用方]
1.安露饮(《中医妇科治疗学》):生地黄、丹参、益母草各9g,乌贼骨18g,炒茜草根6g,旱莲草、炒艾叶各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主治:产后恶露不绝,色红有腥臭味,腹部偶尔作胀,口干心烦,舌红苔黄,脉数。
2。败酱饮(《圣济总录》):败酱草、当归、芍药、川芎各15g,竹茹、生地黄各30go上为粗末,每次9g,水煎服,每日3次。功用:清热化瘀,养阴止血。主治:产后恶露不绝,味臭。
3.当归饮(《圣济总录》):炒当归、败酱草、续断各30g,芍药40g,干生地黄45g,竹茹、川芎各15g。上为粗末,每次9g。水煎服,每日3次。功用:清热止血。主治:产后恶露不绝,血色暗红,粘稠臭秽,小腹疼痛时作,舌质红,苔薄,脉弦数。
三、气血瘀滞证
[主症] 产后恶露淋漓涩滞不爽,量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边有紫点,脉弦涩或沉而有力。
[治法] 活血化瘀,缩宫止血。
[常用方]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24g,川芎9g,桃仁14粒,黑姜1.5g,炙甘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兼有气短乏力,小腹重坠,加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升提。
2.见胸胁、小腹胀痛,为兼有气滞,加川楝子、广郁金、荔枝核行气解郁。
3.小腹疼痛,得温则舒,为寒凝血瘀,加肉桂、川椒、台乌药散寒化瘀。
4.见小腹刺痛,恶露味臭,瘀热兼作者,加败酱草、马齿苋、生贯众清热化瘀。
5.腹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姜黄、五灵脂、没药行气活血止痛。
[按语]
1。本方临证宜另加益母草、炒蒲黄以增祛瘀止血之效。
2.本方适用于产后有瘀滞者,不宜作为产后养血调经的必用方。
3.据报道:生化汤能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0.2—51.2mg/ml的生化汤,有明显增强兔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幅度和频率的作用。灌胃给药分别为1。23、3.69、7.38g/kg,均有明显增强兔在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幅度和频率的作用。此外,灌胃给药4.92g/kg生化汤,有明显降低冰水加肾上腺素所致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全血粘度的作用,以及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的趋势,从而改善血液粘、浓、凝的病理状态。
4.据报道:应用本方加益母草等治疗子宫复旧不良,服药后血止,血块从阴道排出,宫底明显下降,腹痛、失眠等症消失而愈。
5.据报道:将510例难产妇女经相应处理分娩后,中药组257例立即服用生化汤加丹皮、益母草、红花、银花、黄芪,部分气虚者加党参,每日1剂,服3—6剂;西药组253例用葡萄糖加催产素静脉点滴,胎儿娩出后继续用催产素肌注,经51天随访观察,中药组诸症减轻、恢复均优于西药组。
[参用方]
1.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川芎、当归尾、赤芍、苏木、牡丹皮、枳壳、瓜蒌仁、桃仁各3g,槟榔2g,酒大黄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活血散瘀。主治:产后恶露不尽,小腹作痛,大便秘结或经后瘀血作痛。
2.泽兰汤(《备急千金要方》):泽兰、当归、生地黄各30g,甘草25g,生姜45g,芍药15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经活血。主治:产后恶露不尽,腹痛不除,小腹急痛,痛引腰背,少气无力。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不净,称为“恶露不绝”,亦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恶露是指胎儿娩出后由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正常子宫恶露初为红色,继则变淡呈浆性,后为白色粘稠状,且无特殊臭味,一般血性和浆性恶露在产后3周内应完全排出。如果迁延日久,出血不止,易于伤津耗血,损伤正气,致令体虚;寒、热、湿之邪易于直犯胞中与瘀浊互结,邪正交争,湿热胶结而变生他症,因而应引起重视。
西医学认为恶露为产后经子宫排出物,总量约500ml,恶露为坏死脱落的蜕膜、血、宫腔面的渗出物。产后7天以内为红色恶露,主要为血和少量胎膜、胎脂、胎毛及胎粪等。至产后第2周恶露红色变浅,表明血量减少,以坏死的蜕膜及白细胞、渗出物增多,继以白色粘液,白细胞夹杂有微生物,一般4—6周完全干净。西医所称“晚期产后出血”中的“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类似于产后恶露不绝。
“恶露不尽”一词首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其中曰:“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论述了产后瘀血内阻恶露不尽兼阳明腑实的证治。隋代《诸病源候论》首列“产后血露不尽候”,认为“新产而取风凉,皆令风冷搏于血,致使血不宜消,蓄积在内,则有时血露淋沥不尽”。又列“产后崩中恶露不尽候”云:“产伤于经血,其后虚损未平复,或劳役损动而血暴崩下……若小腹急满,为内有瘀血,不可断之,断之终不止。”谓本病可由“风冷搏于血”、“虚损”、“内有瘀血”所致,指出了本病的主要病因及治则。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收载干地黄汤、桃仁汤、泽兰汤等共25首方剂,主治因虚寒、瘀所致的不同证候。宋代《妇人大全良方》立有“恶露不绝”之病,指出本病是“因伤经血,或内有冷气,而脏腑不调故也。”明代《校注妇人良方》进一步提出了“脾虚不能摄血”、“肝经怒火而血妄行”等的论治。《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产后恶露不绝除因伤冲任之络为起病之因外,更以血热、肝脾气虚、气血俱虚、怒火伤肝、风热在肝等立论,并列方药治之。清代《胎产心法》对本病病因病机及治法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指出:“产后恶露不止……由于产时损其气血,虚损不足,不能收摄,或恶血不尽,则好血难安,相并而下, 日久不止。”或“火动病热”,即有气虚、血瘀、热三方面病因,并指出本病之治“不可轻用固涩之剂,造成败血聚内。后患无穷。”中医妇科学术界不少学者根据临床经验与实验研究,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了治疗原则与方药。
哈荔田根据个人临床体会:恶露不止的主要发病机理,总因肝肾虚衰,冲任失约,气血运行失常所致,所以对本病的治疗,多据“虚则补之”、“留者攻之”、“热则清之”的原则,分别采用补益肝肾、固冲养血、清热养阴、凉血止血、活血化瘀、行血止血等。具体的治法以调理冲任、固经止血。并根据中NN论,探讨了恶露不绝对乳汁分泌的影响,提出产后胞宫瘀损,恶露异常是缺乳原因之一。通过临床病因学调研,采取促进剖腹产术后恶露排出,加速胞宫复旧,达到增进乳汁分泌作用,临床观察120例,获满意疗效。
裘笑梅鉴于产后多虚多瘀的病理特点,提出本病治疗应着重补虚和祛瘀。补虚以益气固肾为主,祛瘀当视瘀积之轻重,应配合气分药,取其气行则血行之意,特别对胎盘残留者,活血化瘀尤为急务。又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出现感染,形成子宫内膜炎,应用清热解毒药物,亦很必要,不可拘泥于“产后宜温”之说,而不敢用寒凉之品。
朱金凤通过临床观察对本病进行分型论治,将恶露不绝归纳为气虚血瘀、气血虚弱、瘀血停滞、阴虚内热、瘀热内阻5型。根据产后多虚多瘀之病理特点,本病临床上以气虚血瘀之虚实夹杂证多见。治疗上则以活血化瘀为主,根据病情,佐以益气养血或养阴清热、凉血止血等法。并从其临床观察病案中分析,子宫复旧不全,以气血虚弱及气虚血瘀型多见,胎血或胎膜残留,或产后合并感染者,则大多数为瘀血停滞型。
张玉芬等研制益母康冲剂观察对产后出血和乳汁分泌的影响,共对照观察360例。表明本方具有益气养血、活血止血、通络下乳的功效。动物实验证明,该方可促进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加速小鼠产后子宫的复原。因此临床可减少产后出血,缩短恶露持续时间,并可促进乳汁分泌,增加乳汁中赖氨酸及锌的含量。
田中立等拟制银黄汤治疗恶露不绝,针对产后虚中夹实、瘀热互见的病理,制定益气、祛瘀、清热的治疗原则。其中益气是基础,祛瘀是关键,清热是防止本病转变的手段。方中以银花炭、大黄炭、黄芩炭、炒丹皮、贯众炭清热止血;党参、白芍、焦山楂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使生化有源;茜草、益母草、炒蒲黄祛瘀止血。
刘新生通过缩宫逐瘀汤治疗血瘀型恶露不绝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认为本方对家兔在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和抗炎作用。
总之,现代医家对产后恶露不绝发病机理与治疗的研究,以中NN论为基础,与辨病相结合,通过实验研究,提出更有效的治法和主药,特别是对恶露不绝与乳汁分泌关系进行了同步研究,有了新的进展。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早期妊娠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或中期妊娠引产后发生恶露不绝的情况增多,因它们的病机相同,治法相近,在此不再赘述。
[病因病机]
冲为血海,血由气帅,任主胞胎,总司阴液,恶露的主要成分是血。气血调和,冲任功能正常,胞宫缩复也正常,则恶露排出应按时而止。若因气虚不能固摄胞络之血,或产后瘀血阻滞胞络,亦可因湿热蕴结、阴虚内热或肝郁化热而血为热迫,均可致使恶露过期不止。
但是这三者的病理机制又常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如产后气虚则无力运血.血行不畅,瘀血留滞,而形成气虚血瘀之虚实夹杂证;或瘀血久留,蕴结化热,则为瘀热内阻;或产后失血伤阴,阴血亏损,阴虚生内热,热熬阴液而成瘀亦见瘀热证,亦可出现气阴两虚证。临床常是相互兼见,夹杂为患。
现代研究认为,产后恶露不绝主要是由于产后子宫复旧不全,产后胎盘或胎膜残留,产后感染(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或盆腔感染),或素有子宫肌瘤、腺肌病、子宫过度后倾后曲,多胎妊娠,羊水过多,或多产妇由于多次分娩引起子宫纤维组织增多形成子宫纤维化,或过大胎盘亦影响子宫复旧。临床所见证实,子宫复旧不全,以气血虚弱以及气虚血瘀较多见;胎盘或胎膜残留,多为瘀血停滞;产后感染多属感染邪毒。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了解患者素体状况、月经史、孕产史、分娩方式及过程,产后饮食、情绪、休息环境与哺乳等情况。
2.临床表现 产妇分娩3周以后,仍有血性或浆性恶露淋漓不断,或突然大量出血,伴色、质、气味异常,或腰酸下腹痛等。
3.妇科检查 有血性分泌物从宫腔排出,子宫较正常产褥子宫大而软,多为后倾屈位,常有轻度压痛,宫颈软,宫口多未关闭。注意有无残留组织及阴道血肿。
4。辅助检查
(1)盆腔“B”超检查:了解子宫复旧情况及宫内有无残留物,有无合并其他病,如:子宫肌瘤、肌腺病。
(2)诊断性刮宫:取宫内组织送病理检查。
(3)血常规检查:注意血红蛋白及白细胞有无异常。
总之,恶露不绝的诊断,以产后3周以上阴道仍有少量出血为依据,结合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找出出血原因,如单纯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胎膜残留,或盆腔感染等。
二、鉴别
根据发病的特定时间(产后3周后)的出血情况,了解病史,结合各项检查找出原因,并排除以下疾病。
1.绒毛膜癌 患者除有阴道出血外,有时可见转移症状,如咯血等,子宫增大软而不规则,并可触及双侧黄素化囊肿,阴道转移,可见此蓝色结节。血或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持续阳性,拍胸片及诊刮送病理检查。
2.子宫肌瘤 产前有子宫肌瘤史,妇科检查子宫大而硬,或不规则,借助“B”超确诊。
3.性交损伤 产后阴道粘膜菲薄,产褥期性交,易使阴道后穹窿裂伤而出血。
[辨病论治]
一、辨病要点
产后恶露不绝临床以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不净为主证。其主要病机为气虚不能固摄阴血,或瘀血阻滞胞络,或瘀热互结使其气血失调,冲任失约。
二、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应遵循虚者补之、瘀者攻之、热者清之的原则。
1.产泰(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具有补虚化瘀、益气润肠之功,切中产后恶露不绝之主要病机,用之相宜。用法:每日3次,每次10--20ml。
2.缩宫饮方
组成:黄芪30g,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15g,阿胶10g,菟丝子15g,山萸肉15g,巴戟天12g,茜草根10g,乌贼骨30g,益母草30g,贯仲15g,旱莲草30g,五味子10g。
具有益气养血,缩宫复旧,固冲止血作用。用于产后子宫复旧不全导致恶露淋漓不尽。
本方以益气养血,固摄冲任为主,佐以缩宫止血药。益母草、贯仲、五味子均有兴奋子宫,促其节律性收缩的作用,从而使子宫复旧,恶露自止。恶露净后改服人参归脾丸合归芍地黄丸,使其气血渐复。
3.缩宫逐瘀汤(《中医杂志》1990.(11))
组成:当归、川芎、刘寄奴、桃仁各12g,蚤休、枳壳各20g,益母草、山楂各30g,炮姜6g,甘草3g。
用于血瘀型恶露不尽。本方以生化汤为基础方,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添加部分药物组成。方中当归、川芎、刘寄奴、益母草、枳壳均对子宫有兴奋作用;当归、川芎、蚤休、甘草等有一定的抑菌功能。实验证明其作用机理为:收缩子宫,促使残留胎盘排出,使子宫壁血管收缩而达到止血或减少出血,并可抗感染,使子宫内膜修复。用法:水煎服,1日1剂,恶露干净,症状消除后停药。
4.银黄汤(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验方)
组成:银花炭15g,益母草15g,炒黄芩、炒丹皮、炒蒲黄、茜草、焦山楂各10g,党参12g,贯仲炭30g,大黄炭6g。
用于血热夹瘀型恶露不净。本方针对产后亡血伤津、气血亏损、瘀血内阻的特点,根据虚中夹实、瘀热互见的病理,制定益气、祛瘀、清热的治疗原则,认为益气是基础,祛瘀是关键,清热是防止本病转变的手段,方中大黄炭取其清热化瘀止血之功。用法:水煎服,5剂为一疗程,最多用两个疗程。
[急症处理]
1.如产后出血如崩,出现血虚气脱之征,急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用参附汤加味。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共成抗休克的有效方剂。益母草则有收缩子宫的作用,黄精有强壮作用故添入方中。全方具益气回阳,止血固脱之效。
2.由于子宫复旧不全而大出血不止,可予宫缩剂,催产素10U肌注或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3.如出血量多。B超提示宫内有组织物或血块以及血中HCG高于正常值,应该备血、输液及静脉给予抗生素,同时进行清宫。
4.如有剖宫史,出现休克、出血活跃者,输血输液抢救休克,如抢救无效考虑子宫切除术。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恶露不绝。辨证重在查其恶露的量、色、质、气味,并结合兼证、舌脉变化等,四诊合参,综合分析。如恶露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无臭气,伴有神疲乏力,短气懒言,面色咣白,小腹空坠,乳房松软,乳汁少而稀,舌淡少苔,脉细弱,多属气虚不摄;如恶露量少,色紫黯,有血块,伴有小腹痛而拒按,血下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者,多属血瘀内阻;恶露或多或少,色紫红,质粘稠,或臭秽,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者,属阴虚血热;如伴有胸胁、小腹胀痛,心烦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属肝郁化热;如腹痛拒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洪数,属湿热蕴结。同时还应了解患者素体情况、月经史、孕产史、分娩方式及过程、产后情绪、休息环境与哺乳等情况,因这些亦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如素体弱,分娩前后操劳过度,多致脾虚气虚;产后感寒或七情气郁为气血瘀滞。 .
二、治疗原则
恶露不绝。无论虚实,终因损及冲任而发病,故调治目的当固摄冲任,根据虚、瘀、热之不同,分别采用补气摄血、活血化瘀、清热固冲之法。因本病常见于虚中夹实、瘀热互见的病理,故治疗不可单一,应标本、因果兼顾。在以上治则中,益气是基础,祛瘀是关键,清热是防止本病转变的手段。必要时配合西医诊治,以免变生他病。选方用药时虽虚者补之,勿补之太过,以防止血而留瘀;实者泄之,勿泄之太过,防耗
血动血。同时宜使用摄血止血、化瘀止血及清热凉血的药物,达到补虚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冲任功能正常,气血调和,而恶露自净的目的。
三、分证论治
(一)气虚失摄证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1)临床见证: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浅红,质清稀,无臭味,小腹空坠,面色咣白,神倦懒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弱。素体虚弱,产时失血耗气,使其气虚,不能统摄冲脉之血,故恶露过期不止而量多。气虚阳衰,血失温煦,故色淡红,质稀。余证、舌脉亦为气虚血少之象。
(2)辨证依据:
①恶露量多,色淡红,质稀薄,无臭味。
②小腹空坠,神倦懒言,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缓弱。
③素体虚弱,产前、产中、产后操劳过度,或有饮食摄纳不慎等病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固冲。
①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对于本方李东垣认为:全方甘温补其中,甘寒泄其水,故主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之证。由于人参、黄芪、升麻、柴胡同用既能补气升阳,又能固气摄血,故后人常用于脾虚气陷的产后恶露不绝。
如恶器量多,当归可炒用,加阿胶、乌贼骨养血固冲。如恶露夹块,伴腹痛,属气虚夹瘀者,加益母草、炒蒲黄、三七活血化瘀止血。若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属肝.肾亏损者,加桑寄生、杜仲炭、山萸肉、金樱子补肾强筋。
②固摄冲任方(《朱南孙妇科临床秘验》)
组成:太子参、白术、白芍、煅牡蛎、生黄芪、女贞子、旱莲草、苎麻根、杜仲、桑寄生、玉米须、桑螵蛸、海螵蛸。
本方用于脾肾重损,冲任不固,以致胞宫复旧不良,恶露淋漓不断。虚者补之,方中参、术、芪、寄生、川断健脾益肾;二至丸养阴涩冲;玉米须、煅牡蛎、桑螵蛸、海螵蛸固涩冲任;苎麻根止血,且能润肠通便。脾健肾充,冲任得固,恶露乃止。
③产复康(深圳长白山制药厂)
主治:促进产后、流产、早产、引产术后之康复。
功效:补气养血,排瘀生新,促进子宫复旧,在这里用于治疗气血俱亏之恶露不畅,淋漓不尽。
用法:开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20g,七天为一疗程。
(二)血瘀证
(1)临床见证: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时多时少,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或胸腹胀痛,舌紫黯或舌边有瘀点,脉弦涩或沉而有力。
瘀血阻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血不归经,故恶露淋漓不尽。瘀血内停,阻滞胞脉,小腹疼痛拒按,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余症、舌脉亦为气血郁滞之征。
(2)辨证依据:
①恶露淋漓涩滞不爽,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
②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边有瘀点,脉弦涩或沉而有力。
③有产后感染或七情气郁,或劳倦耗气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①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益母草
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黄酒、童便、蒲黄、五灵脂、益母草。
生化汤原治产后血瘀腹痛者,行中有补,能生又能化。五灵脂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止血活血,二药合用,能活血行瘀,散结止痛,故治心腹疼痛诸症。合并二方用于瘀血阻滞之恶露不绝,特别是生化汤常为产后清除余血浊液的必服药。
若兼气虚,伴有小腹空坠感,加党参、黄芪。若兼肝郁,症见胸腹胀痛、脉弦者,加郁金、川楝子、香附。若瘀血久留,蕴遏化热,为瘀热内阻,症见发热、口苦、咽干。恶露臭秽加丹皮、红藤、败酱草、蒲公英、茜草。
②活血化瘀,温经止血方(《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组成:当归、川芎、益母草、桃仁、焦山楂、炮姜、生蒲黄、五灵脂、炒枳壳、刘寄奴、寄生、杜仲。
本方用于寒凝胞脉,瘀血内阻,恶露不止。
③康宫丸(哈荔田经验方)
主治:剖腹产后无乳症,促进子宫复旧,减少恶露,防止术后感染及粘连。
功效:逐瘀降浊,益气养血,下乳汁。
用法:每日3次,每次lOg,白水送服。
(三)血热证
1.阴虚血热
(1)临床见证: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少,色鲜红,质粘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因素体阴虚,因产失血伤津,营阴亏虚,虚热内生,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恶露过期不止;血为热灼,故量少、色红、质粘稠;余症、舌脉亦为阴虚血热之征。
(2)辨证依据:
①恶露量少,色红质稠。
②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脉细数。
③素体阴虚,因产失血伤津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固冲。
①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女贞子、旱莲草。
两地汤原方治月经先期量少由于肾脏火旺水亏者,后人用于阴虚血热之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及产后大便难和产后自汗盗汗等阴虚证。二至丸原方用于肝肾不足而致头晕眼花、腰背酸痛、下肢酸软等症,本方取其益肝肾,补阴血。
若症见心悸、气短、汗出口渴,证属气阴两虚者,加生黄芪、太子参。
②安露饮(《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减
组成:生地、丹参、益母草、乌贼骨、茜草根、旱莲草、阿胶、黄芩。
本方用于阴虚血热型恶露不绝,原方去辛燥之艾叶,加入阿胶、黄芩增强养阴清热凉血作用。
2.肝郁化热
(1)临床见证: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少不定,色紫红,质稠粘,或夹有血块,乳房、胸胁、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证因产后肝郁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而恶露过期不止;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致量时多时少;血为热灼,故色紫红,质稠粘,或夹有血块;兼症、舌脉均为肝郁血热之征。
(2)辨证依据:
①恶露量时多时少,色紫红,质稠粘。
②乳房、胸胁、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③平素心情不畅,产后又情志不遂。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固冲。
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去煨姜
组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丹皮、栀子、甘草、薄荷。
原方治血虚有热,遍身瘙痒,或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小便涩滞等症。后人用于月经不调、带下病、妊娠心烦、恶露不绝等肝郁血热证。
若恶露量多者,加藕节炭、槐花、地榆清肝凉血止血。若恶露夹块伴小腹胀痛者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炒蒲黄、三七以化瘀止痛。若口燥咽干者,加玄参、生地、麦冬养阴生津。若胸闷纳呆者,加荷叶、广陈皮理气和胃(止血)。
3.湿热蕴结
(1).临床见证: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或多或少,色紫红,质稠粘,夹有血块,臭秽有味,伴有腰腹胀痛拒按,多伴有发热、头重倦怠、纳呆食少、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因产后体虚,血室正开,湿热之邪乘虚直人胞中,损伤冲任,热迫血行,致恶露过期不止;湿遏气机,血为气滞,故恶露时多时少;血为热灼,湿性粘滞,故血色紫红,质粘稠,有块,其气秽臭;湿热蕴结,血行受阻,故腰腹胀痛拒按;余症、舌脉亦为湿热蕴结之征。
(2)辨证依据:
①恶露量多少不定,色紫红,质稠有块,其味秽臭,腰腹胀痛拒按。
②倦怠纳呆,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③产时产后用具不洁,或感受热邪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祛瘀。
①败酱饮(《圣济总录》)加马齿苋、薏苡仁、贯众
组成:败酱草、当归、芍药、川芎、竹茹、生地、马齿苋、薏苡仁、贯仲。
本方清热化瘀,凉血止血,治疗产后恶露不绝气臭者。原方加入马齿苋、薏苡仁、贯众以加强清热化湿之功。
若恶露量多夹块,块下痛减者,减去川芎辛温行血,加茜草根、乌贼骨、炒蒲黄以化瘀止痛。若腰腹胀痛甚者,加元胡、川栋子以理气止痛。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清热化瘀通便。若发热口渴,腹痛加重,热毒瘀并重者,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败酱草、马鞭草、红藤、赤芍、丹皮以增清热祛瘀之功。
②红酱饮(《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组成:红藤3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15g,贯众12g,蒲黄炭12g,丹皮9g,双花炭9g,谷芽12g,栀子9g。
方中重用红藤、败酱草两药,意在活血清热解毒;配白花蛇舌草、贯众、双花炭以助清热解毒之力;复人牡丹皮、栀子、蒲黄之清热凉血、散瘀止血;更佐谷芽醒胃助脾而助健运,并防寒凉之药伤胃之弊,故本方是治疗产后子宫内膜炎的一首良方。本病恢复期,常用生地龙牡汤(大生地30g,煅龙骨15g,煅牡蛎30g,旱莲草12g,冬桑叶30g,蒲黄炭9g)以滋阴清热固涩。方中重用桑叶者乃仿傅青主女科“清海丸”之意,补阴血无浮动之虞,缩宫而无寒凉之苦,使胞宫清凉,血海自固。
[其他疗法]
一、敷贴法
1.方药:当归、黑芥穗、党参、白术、熟地、黄芪、川芎、白芷、炒蒲黄、炒五灵脂各32g,柴胡、升麻、陈皮各15g,乌梅、炮姜各lOg。(《理瀹骈文》)
方法:麻油熬药,黄丹收膏,贴心口脐下。
功效:益气养血,升阳固经。可用于产后气虚恶露不绝。
2.方药:当归60g,川芎30g,桃仁、姜炭、甘草、红花、元胡、肉桂、五灵脂、香附各15g。(《理瀹骈文》)
制法:麻油适量熬药,黄丹收膏。
用法:用时取30g摊成1张膏药,贴脐下丹田处,3日一换,连贴3—5次。
功效:化瘀止痛。适用于产后瘀血所致恶露不绝、产后腹痛等。
3.方药:当归、川芎、肉桂、炙甘草各15g,蒲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各7.5g,赤芍3g,血竭1.5g,热酒(适量)。(《中药药物贴脐疗法》)
方法:上药除血竭另研外,其余药物共碾为细末,瓶贮备用,血竭另研备用。临用时取药末适量(约15~30g)与血竭1。5g混合拌匀加入热酒调和成厚膏,将药膏敷贴于脐孔上或关元穴,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隔3天换药一次,恶露干净方可停药。
功效主治: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适用于产后恶露不绝,或有发热,烦躁,腹中有包块,小腹疼痛拒按。
二、针灸疗法
(一)体针
1.取穴: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
刺法:关元向下斜刺1—2寸,施提插补法,使针感传至外阴部。中极直刺,施提插补法。足三里、三阴交均直刺,施平补平泻法。诸穴均可针灸并施。
方义:关元、中极皆为冲脉与足三阴之会穴,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二穴相合,可收补脾摄血之功。冲任调,脾气健则恶露可止。恶露量多者加气海、脾俞。小腹空坠者加灸百会。适用于脾虚气陷证。
2.取穴:石门、气海、维胞、地机、三阴交
刺法:石门、气海均直刺,施捻转提插泻法。维胞直刺1.2—1.5寸,施提插泻法。地机、三阴交直刺,施提插或捻转平补平泻法。
方义:本方具有活血化瘀,养血行血之功。气行则血行,故取任脉之气海以补气,石门以活血;维胞系经外奇穴,有调整胞脉作用;地机为足太阴郄穴,能理气化瘀,配合三阴交,通阴血和血脉,使气行而不伤正。适用于气血瘀滞证。
3.取穴:血海、太冲、气海、肝俞。
刺法:诸穴均直刺,气海斜向下刺,均施提插泻法,诸穴均不宜灸。
方义:血海属脾经,泻之可清血中之热;太冲、肝俞为肝经之原穴和俞穴,泻之可清热凉血,使血有所归;气海属任脉,泻之可清下焦之热,使冲任功能恢复。若瘀热较甚者可加关元、中极直刺泻法。适用于血热内扰证。
(二)耳针
子宫、神门、交感、皮质下、脾、肾、内分泌等穴中,每次选用2—3个穴,中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亦可用埋藏或按压法。
(三)刺络法
合谷、大椎、十二井,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使邪热外泄。
(四)灯火灸法
1。取穴:三阴交、关元、隐白
方法:用明灯爆灸法,每日灸1次,每穴1—2壮,7日一疗程。
功效主治:补气固脱,调理冲任。适用于气虚宫缩不良引起的产后恶露不绝。
2.取穴:神阙、中极、血海、归来。
功效主治:补虚固脱,理气行瘀,调理冲任。适用于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促子宫收缩、止血效果颇佳。
3.取穴:三阴交、曲池、隐白。
方法:用明火爆灸法,每日灸1次,每穴1—2壮,7日一疗程。
功效主治:补虚固脱,清热、调冲任。适用于血热宫缩不良引起的产后恶露不绝。
三、推拿疗法
1.患者俯卧位,以掌摩法在腹部以顺时针方向操作5—7分钟,并按揉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穴各工分钟。
2.患者俯卧位,按揉腰背部膀胱经,重点按揉膈俞、脾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按压八戚穴,横擦八穋穴,以透热至盆腔为度。按风池,拿三阴交,揉足三里、血海。掐太冲、太溪穴,最后擦背部膀胱经,以透热至腹为度。
四、拔罐法
第一腰椎至骶尾部脊柱中线及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
方法:采用走罐法至皮肤潮红,或用大罐密排罐,留罐10一15分钟。走罐、排罐后,在十七椎、肾俞、大肠俞、小肠俞等穴位各闪罐5—6次,每1—2日施术一次。若有恶寒发热者,加配大椎穴施行刺罐法。一般2日见效,4—5天而愈。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调理气血。适用于血瘀型产后恶露不绝。
五、饮食疗法
1.参术黄芪粥 党参9g,黄芪15g,白术18g,粳米60g。
先将前三味药煎汤30分钟后再人粳米煮粥食用。每日工剂,服6—7天。适用于脾虚证。
2.米醋黄酒鸡蛋汤 乌鸡蛋3个,米,醋l杯,黄酒1杯,大枣20枚。把乌鸡蛋去壳与醋酒搅匀,倒人铁锅内,再加大枣,适量水煎汤服用,每日l剂,服3—5天。适用于脾虚证。
3。山楂糖水 山楂30g,红糖30g。山楂切片晒干,加水煎至山楂煮烂,加入红糖即可服用。适用于气血瘀滞证。
4.二鲜汤 鲜荠菜30g,鲜藕片60g,生油15g。先将生油烧热,再将洗净鲜荠菜、藕片放人炒熟即可食用。适用于血热内扰证。
5.益母草、黑木耳各lOg,白糖50g。将益母草、黑木耳洗净放人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后入白糖溶化即成,每日1次,服5—7天。适用于血热内扰证。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预防极为重要,积极开展新法接生,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2.第三产程时注意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发现不全时,应立即清理宫腔。
3.产褥期要保持外阴清洁,经常更换月经垫,勤换内裤,禁止盆浴,禁止性生活,以避免或减少感染的机会。
二、调护
1.分娩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加强产后护理,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感受风寒,不食或少食辛辣或寒凉等食物,可多吃新鲜蔬菜。
2.安慰病人消除思想顾虑,特别要注意意外的精神刺激。
3。加强营养,如有瘀热的病人,应加强饮食,服食如藕汁、梨汁、橘子汁、西瓜汁,以清热化瘀。
4.脾虚气弱病人,遇寒冷季节可增加羊肉、狗肉等温补食品,肝肾阴虚的病人可增加滋阴食物,如甲鱼、龟肉等。
[疗效判定]
痊愈:服药后恶露于3天内净,主要病症明显改善。
有效:服药后恶露减少,于7天内血止,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无效: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