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书法——求规隆法---书法知识一本通

一、南北书风融合的隋朝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统一的隋朝,结束了自三国开始历经3个世纪的分裂局面。隋初恢复和发展了秦汉制度,但到了第二代隋炀帝杨广,由于好大喜功和腐败,隋朝仅有37年即被灭亡。

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的形式,居承先启后的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4种风格:

1.平正淳和 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 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 如《信行禅师塔铭》等;

4.秀朗细挺 如《龙藏寺碑》等。

由于南朝书风影响大,秀媚流便之风影响了北朝。北周时王褒入关,竟轰动了北国,兴起了学习王书的高潮,以至颇有书名以题榜见长的北朝书法家赵文深遭到冷遇,不得不弃己之所长而学王书。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偶然的。北朝兴佛教,又不禁碑,因此题记碑志盛行,以楷书题榜见长,虽然也有秀美的,但以峻整严谨、朴实浑厚书风盛行于世。一旦见到南朝流便妍丽的行草书,便为之倾倒。赵文深虽然愤懑,但因风尚所至也无可奈何。所以隋代以南朝妍丽书风为宗,实际是在北朝质朴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疏朗峻整的书风,这是唐初书风的先声。例如《龙藏寺碑》,结体紧密,顿挫有姿,书风劲挺秀丽。《贺若谊碑》结体方整,点画姿致。杨守敬说:“《龙藏寺》《贺若谊》,已开虞、褚之先声。”《赵芬残碑》书法清劲,有人认为是柳公权书的“弥祖”。《董美人墓志》书风高雅,秀美可爱。《苏慈墓志》书法清健,沈着痛快,开欧、虞书的先锋。以上隋碑书风说明了南北书风的融合,为唐代楷书的高度成熟奠定了基础。

隋代的墨迹,传有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智永为南朝遗人,逸少的7世孙。另有智果,也宗师二王书,颇得隋炀帝赞赏。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结构慎密,笔意精到,真能圆劲古雅,草也丰美匀适。智果墨迹有《大观帖》中收录的《梁武帝拜书帖》,结体规整,笔法凝重。另外隋代写经墨迹也沿着魏晋写经书体发展,已进入唐楷阶段,结体紧密,顿挫有力,风格劲健秀美。唐初书家继续沿着隋代书风上追二王,形成唐代书风。

二、书学辉煌的唐代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3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唐代最高学府有6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1)唐初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文字上规范严谨,书写上严谨端丽,典雅大方,不像南北朝欹斜奇。

(2)盛唐、中唐阶段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公元907年,割据者朱温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三、隋唐五代主要书法家评介

(一)隋代主要书法家

智永(陈,隋间人)俗姓王,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会稽(今绍兴)人,住永兴寺。书法师羲之,能传家法,工草楷。早年即立志书札,自誓书不成不下经楼。学习刻苦,传说他积临书所坏笔头,可装五大簏得一石,葬后号“笔塚”,自制其铭。写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散江东诸寺。现流传《智永真草千字文》是宋代薛嗣昌刻本,墨迹本早流传日本。求书者使门限皆穿,后裹之铁门限。论者认为学右军可“摄跻升堂”。智永兼能各体而草书尤优,笔法精熟而差于神韵。

释智果(隋)会稽人,书工铭石,书风瘦健,并有《心成颂》一篇,对字的结构颇有见解。

丁道护(周、隋间人),官至襄州祭酒从事。善楷书,能传后魏遗法,书风秀美姿丽,有《启法寺碑》。蔡君谟说,“隋唐之交,善书者众,皆出一法,道护所得最多,影响颇众。”

(二)唐代主要书法家评介

欧阳询画像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父纥以谋反诛,讫友时尚书令江总收养询。询貌丑而聪颖,幼而好学,博览经史,尤精三史。隋时官太常博士,与李渊是好友,入唐,擢给事中、银青光禄大夫。太宗时任太子率更令,故人称欧阳率更,弘文馆学士,封勃海男。武德年间,奉诏与裴矩等撰《艺文类聚》百卷。工书,为唐初四大家之一。《旧唐书》本传称:“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楷模焉。”据《国史异纂》云:“率更尝出行,见古碑,为李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步复下马,伫立,疲则布毯坐观,因宿其傍三日而后去。”并说通宝钱为欧书。可见名重而仍能刻苦钻研。高丽人甚重其书,遣使求其书,高祖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迹,固谓其形貌魁梧耶”。欧书瘦硬,法度森严,笔力险劲。有“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如金刚嗔目,力士挥拳”的评论。唐人张怀瓘《书断》说:“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创成一体”,“其草书迭宕流通,示之二王,可为动色”,然“伤于清雅之致”,行书俊逸精密。其书俗称“欧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欧阳询的作品有贞观年间写的《皇甫诞碑》,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写的《化度寺邕禅法师塔铭》,次年写的《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写的《温彦博碑》等,均是楷书,具有险劲峻逸的书风,但各有特点。《皇甫》瘦硬险劲;《化度》长于方严渊穆;《九成宫》秀劲华贵;《温彦博》则媚秀峻洁。学欧书一般均临后二碑。另有《房彦谦碑》,贞观五年写,八分书,以楷法写隶书,颇有魏晋古风。故宫博物馆还藏有传为欧书墨迹的《卜商》《张翰》二帖,上海博物馆藏的《梦奠帖》《千字文》。《大观帖》收录有《比年》《脚气》二刻帖。子欧阳通也善书。

虞世南画像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父虞荔在梁陈朝任官,很有名。幼即寄叔父虞寄为子,故字伯施。少年时拜顾野王为师,十年来勤学不倦。性沉静寡欲;峭正安平,博古通今。陈、隋两朝任过官,和唐太宗是知己,任秦王府参军,后转记室、太子中舍人,贞观时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封永兴公,人称虞永兴。死时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文懿。为人正直持正,敢劝谏,太宗称他“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有一于此,足谓名臣,而世南兼之”。奉诏选右军墨迹,得三百纸进上。书法早年师智永,有逸少笔法,姿媚遒劲,论者称“如罗绮娇春,鸩鸿戏水”,“体段道媚,举止不凡”。独创不如欧字,遒美则过之。欧书外露筋骨,虞书内含刚柔。作品有《孔子庙堂碑》,宋时复刻,在西安碑林。贞观十年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民初由景贤藏,后佚。王世贞认为此志潇洒虚和,可与《兰亭序》并驱。《大观帖》中有《左脚》《遗书》《郑长官》等刻帖。

褚遂良(公元596~659年),字登善,钱塘(今杭州)人,又说阳翟(河南禹县)人。父亮太宗时弘文馆学士,与虞世南、欧阳询友好,遂良是晚辈,工隶书,为欧所重。世南死后,魏征荐与太宗当侍书,得以亲近。时购羲之书帖,世人争献,真伪莫辨,遂良精鉴,所出无错。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太宗临死命遂良草诏立高宗李治,后官至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后因反对立则天为后被贬职而死途中。褚书初学史棱、欧阳询,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羲之,融合汉隶,独创风貌,风格丰艳温雅,有隶意。论者以为“真书甚得其媚趣,若瑶台青璨,窗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胜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褚书别开生面,影响甚大,时人学者甚众。

作品有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镌刻的在洛阳龙门石窟的《伊阙佛龛碑》,次年写的《孟法师碑》(宋后即有翻刻),贞观末永徽初的《房玄龄碑》,永徽四年(公元652年)的《雁塔圣教序》等。《伊阙碑》宽博方整,受北派书风影响,但过于雕饰。《孟法师》则融合虞、欧二体,方圆结合,方整和畅,后两碑书风大体相当。褚书失佻可爱,笔力劲健。传有褚摹《兰亭序》墨迹本,藏故宫博物院,然疑词甚多。历有行书墨迹本《枯树赋》,楷书《文皇哀册》,《大观帖》收录《报薛稷》《山河》《家侄》等行草书帖。

陆柬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活在则天皇后前后,官至太子司仪郎。善正、行、草书。初学其舅世南,甚得其法,可以乱真,论者认为他学虞的草书,有胜于蓝之美。楷缺少功力。晚年学二王,筋骨质朴,长于临摹,而差于创造。其书流传极少,《戏鸿堂》《玉烟堂》等收录有《五言兰亭诗》。传墨迹《文赋》,笔力劲健,楷行草相间。

武则天(公元623~705年),名曌。原是太宗后宫才人,世民死出家为僧尼,后被李治迎入宫中,立为皇后。才色双全,李治病重,临朝专制,自称大圣皇帝。善书,万岁通天年间(公元696年),凤阁侍郎王方庆献祖传王氏书迹,进十一世祖王导等以下28人墨迹10卷,则天留在宫中摹写后用宝饰锦馈装后送回,现辽宁博物馆藏有《万岁通天帖》(即《王氏一门书翰》)摹本,传即是此次摹本之一部。有《昇仙太子碑》,行书,书风颇像李世民,笔力道劲,颇有气势,是历史上罕见女书家。

薛稷(公元649~713年),字嗣通,河东蒲州汾阳(今属山西)人。历代为官,母为魏征女。官至礼部尚书,昭文馆学士。魏征家藏有虞、褚墨迹甚多,稷锐意临摹,深有功力,结体道丽,遂以书名天下,并称“褚薛”,成为褚遂良高足,人云“买褚得薛”。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写有《信行禅师碑》,结体似褚书《房玄龄碑》,然姿媚道丽过之,留存作品极少,《大观帖》录有《脍象帖》,有《夏日游石淙诗碑》《秋日游日淙序》《封祀坛碑》等传世。

孙虔礼(生活在公元648~703年间),字过庭。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率府录事参军。工行草,甚得右军法,结体规矩,运笔遒劲秀美。著有《书谱卷上》。对楷、草书艺术有精辟见解,对后世书法和书学都有很大影响。辽宁博物馆还存有传为他的墨迹《草书千字文第五本》《景福殿赋》,实非其笔迹。

敬客,高宗时人,善正书,写有《王居士砖塔铭》传世,结体严谨,婉丽秀整,有褚书风姿,然秀丽过之。此铭于明万历年间出土。

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官至秘书监,人称贺监。天宝三年乞归故里当道士,购鉴湖数顷,以居室名千秋观。生活放纵,爱饮酒写诗,常和李白交往,诗名甚高。工书法,尤长草、楷书。草书名达张旭,凡厅馆屏障,兴发先作诗后挥笔数行,如虫豸飞走。故好事者常具酒淆,以求其字,惬意时不复拒,虽书数行,人以为宝。天真烂漫,流畅飞动。有刻帖《隔日不面》《东阳》《敬和》诸帖,又有墨迹本草书《孝经》传世。

李邕(公元678~747年),字泰和,杨州江都(今属江苏)人。因注《文选》名高当时,初受李峤,张廷硅推荐,拜左拾遗,开元间擢为户部郎中,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豪爽耿直,生活放纵,以文名天下,善文辞书翰。工行书,名扬一时,官府寺观厚礼延聘撰文书碑。据传前后撰碑文800余篇。书法出右军,能得其精髓,遂弃其旧,更新笔力,独创一格。阳冰称其“书中仙手”,风格劲挺雄秀,骨力超人。作品有开元八年(公元720)的《李思训碑》,在陕西蒲城,骨格瘦劲,但碑文剥蚀严重,已经后人洗碑。开元十八年(公元730)的《岳麓山寺碑》(在长沙岳麓书院,原碑已毁),雄健浑厚,笔势畅达,风骨纵逸,虽出自魏晋书风影响,但开创唐代行书新风,宋苏轼、元赵孟頫都受其影响。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立的《李秀碑》,原在河北良乡县,早毁改石础,书风劲峭。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立的《法华寺碑》,在浙江绍兴,原石已佚,仅传何绍基藏本,风格较淳和。另有《端州石室记》《臧怀亮碑》《开元寺碑》《普光寺碑》《婆罗树碑》《大云禅寺碑》《卢府君碑》《大律故怀道阉黎碑》等。或碑石残泐严重,拓本少见,或原石早已不存。

张旭,大约生活在唐开元、天宝期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左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传早年为县尉,有老人持牒数求制信,旭责之,老人云求墨迹家藏,并示祖传墨迹,旭视之为天下奇笔,随尽得笔法。旭为陆柬之子彦远的外甥,远传家法,旭受其影响。为人狂放,酒后狂呼奔中后落笔。一日醉后以发濡墨而书,字极有神韵,自言平时难多得,故人称张颠。与李白、贺知章等常交往。颜真卿、怀素、邬通曾求其笔法。传有颜真卿《张长史十二笔法意》。他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笔意,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始得其神”。他在张芝、“二王”基础上发展成狂草,点画奇诡,字字飞动,抒情状神,然不失规矩,可详其源流。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裴曼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也工楷行。《唐书本传》称:“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作品有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郎官石柱记》。楷法工整,筋脉结密,简远自然,楷法宗欧虞,秀逸精严。传其草书有《古诗四帖》和《自言诗》,风格极不一致,疑是伪托。

韩择木,大约生活在开元、大历年间,昌黎(今属河北)人。宝应元年官至太子太保。工隶书,宗法蔡邕。书风媚趣而风流,人称蔡伯喈中兴。《述书赋》称其书“如光和之美,古今迭代”。作品有《告华岳府君文》。《戏鸿堂》有其刻帖。

张怀瓘,大约生活开元天宝时期。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官至右率府兵曹参军。善正行草书。吕总说他“草书如露花濯锦,渊日沉珠”,秀丽而有光彩。瓘长于评论然亦自矜,谓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数百年间。书论著作有《书议》《书估》《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等篇,涉及书史及品评、书法创作论、技法论等,能言之成理,在书学理论史上有重要位置。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祖籍山东琅玡(今临沂一带)人,五世祖颜之推时迁京兆万年县(今西安市)。在任平原郡(今山东德州)太守时,正遇“安史之乱”,颜真卿与从兄杲卿起兵抵抗,附近177郡响应,拥兵20万,迫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派史思明回兵围常山郡,因城孤无援而陷落,杲卿父子被杀。不久,真卿去凤翔见肃宗,后随入京任刑部尚书,因耿直屡直言,得罪宰臣,屡遭贬谪,曾任升洲、抚州,湖州等刺吏和刑部侍郎、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晋封为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官至太子太师。德宗时李希烈叛乱,在奸相卢杞指使下,年高75岁的颜卿真奉诏劝谕李希烈,后因忠贞不屈被绞死在龙兴寺内。

颜真卿出身于一个善长文字学和书法的家庭,家学影响,喜爱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师张旭。他在篆隶古法的基础上独出新意,自成一家,创造了与唐代盛世相符合的新书风,风格雄强博大,笔画劲健,与柳公权被称为“颜筋柳骨”,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宋代苏轼曾高度评价说:“画至吴道子,文至欧阳,书至颜鲁公,天下能事毕矣。”

他的作品,据南宋人撰《宝刻类编》载,至宋时尚有将近90种,现在能看到的也近70种。从风格看,50岁前的《多宝塔》《孔子庙堂碑》《东方画赞碑》《谒金天王祠记》,是颜书风格酝酿期,还未跳出二王和唐初褚、欧书风的影响,结体严谨,用笔以方折为主,布白紧凑。后二碑中《画赞》清劲,《祠记》遒伟,笔法已转向圆转的趋势。50~60岁是颜书风格形成时期,作品最多,如《鲜于氏离堆记》《郭家庙碑》《大麻姑仙坛记》《中兴颂》《八关斋报德记》《元结碑》《宋璟碑》《臧怀恪碑》等楷书作品,还有行草书墨迹《祭蛭季明文稿)》和刻帖《争座位》《祭伯父文稿》等。这时期结体阔达平正,笔法圆转外拓,横轻竖重,蚕头燕尾,下笔雄劲浑厚,风格雄强伟壮。65岁后的作品《干禄字》《元靖碑》《颜勤礼碑》《马磷碑》《颜家庙碑》《颜氏告身》(疑为写颜字者书)及行草书墨迹《刘中使帖》等,已是晚年之作,结体雍容厚朴,用笔深沉,更显苍劲。另有宋《忠义堂帖》专集颜书,其中如《鹿脯前后帖》《乞米帖》等都是行书,但有的真赝莫辨,后人多有疑词。

怀素画像

怀素(公元737年生,卒年不详),字藏真,俗性钱,长沙人。后赴长安为“玄装三藏之门人”,早年事律法,后精意翰墨。无纸可书,种芭蕉万株,以叶作纸用,故名其茬为“绿天”。又以漆盘练书,日久底穿,又有秃笔成塚之说。可见工夫极深。书法得二王法度,参入篆意,中锋用笔,任意挥写,迅捷异人,有“颠张醉素”之称。又说一日观夏云多奇峰,顿悟笔意,遂得草书三昧。大历十二年在洛阳与颜真卿,从兄弟乌彤相遇,尝从彤受笔法。鲁公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其草书若惊蛇走虺,骤雨旋风。素性好酒,兴发字字飞动。作品《论书帖》法度森严,出自二王。《苦苟》《自叙》《食鱼帖》,信手写来,狂奔急走,驰毫骤墨,显示了他的狂草风度。另有《千文》《圣母》《藏真》《律公》等帖。

徐浩(公元703~782年),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肃宗时为中书舍人,诏令皆出其手。后封会稽郡公,人称徐会稽。赠太子少师。工书,善正、行、草书。书法得其父峤之传授,精楷法,圆劲肥厚,然稍乏气韵:作品有墨书《朱臣川告身》,碑刻《不空和尚碑》《大智禅师碑》,结体平整秀美。

李阳冰,约生活在天宝以后,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官将作少监。工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札墓志》,遂得其法,乃能变化开合,自名一家。颇自负,言“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时人以其豪骏墨劲,称为笔虎。肃宗时因年少,字画疏瘦。大历以后皆暮年之作,笔法淳厚劲健,创玉箸篆影响后代。颜真卿书碑必请阳冰篆额,以成连璧之美。撰《翰林禁经》八卷,已佚。作品有《处州新驿记》《三坟记》《缙云城隍庙记》《栖先茔记碑》《丽水忘归台铭》及《颜家庙篆额》等。大历七年,《般若台题记摩崖》在福州鸣石山,骨格峻壮,气势雄伟。

柳公权(公元72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穆宗看中其书,擢为翰林院侍书学士,先后经穆、敬、文、懿四朝,官至太子少师。性格刚直,不屈权贵。穆宗问笔法,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悟其笔谏。时官吏名门家有丧,必请柳公权书碑,否则视为不孝,可见其书名。《旧唐书》记他写上都西明寺《金刚经》时说:“备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又说:“体势劲媚,自成一家”。早期宗二王书,后受颜真卿影响,有“颜筋柳骨”之称。结体严谨,中宫紧密,四肢开展,用笔刚健挺拔,被称“柳体”,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书风前后变化不大。作品有《金刚经碑》(原为唐拓,敦煌出士。现流出国外)、《李晟碑》《冯宿碑》《符麟碑》,尤以晚年所书《玄秘塔》和《神策军碑》(宋拓,留半册藏北京图书馆)为其代表作。还有《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等。传为他的墨迹有《蒙诏帖》《兰亭诗》(唐人书,赝品),《大观帖》收录有《伏审》等帖。

张从申,大约生活在代宗德宗期间,官至检校礼部郎中。善书,宗二王,长行楷书,有晋人风韵,传世有《改修吴延陵季子庙碑》《李元靖碑》。杜牧(公元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善长行草,风格雄健,有《张好好诗》墨迹传世,笔法劲媚,藏故宫博物院。

高闲(大约生活宣宗时期),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幼时出家在湖州开元寺,后入长安荐福寺、西明寺。专长草书,韩愈写有《送高闲上人序》,名重一时。草书雄劲奇变。有《千字文》墨迹传世,神彩超逸,现藏上海博物馆。

(三)五代主要书法家评介杨凝式(公元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癸已人、维希居士等。华阴(今属陕西)人,五代书法家。汉隐帝时曾任少傅少师,人称“杨少师”。因佯狂自晦,故又称“杨风(疯)子”。他的父亲杨涉很,唐昭宗子辉王即位,拜涉为宰相,涉对家人说:“我不得脱祸了。”朱温篡位,命涉将国玺与他,凝式对涉曰:“大人为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而更手持天子印绶以付他人保富贵,其如千载以后云何”?涉怕温密探知,骂凝式“你要灭吾家族”。此后凝式即佯狂。凝式平时生活清苦,亲朋常接济与他财物,收后即散发穷人。善文辞,能诗,风格清丽。尝游山水玩古庙,疯疯颠颠,以避灾祸。书法得欧阳询、颜真卿笔法,加以纵肆奔放,结构奇异,有削繁就简、破方为圆之妙,笔迹雄杰。苏轼曾评论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数地尽矣,独杨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旧没也。”山谷诗云:“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不知洛下杨风子,下笔就到鸟丝栏。”存世墨迹有《韭花帖》,清雅瘦硬,受欧字影响。《夏热帖》《神仙起居帖》,笔法放纵,形成他的独特书风。《草堂十志跋尾》,尚留颜书笔法。

徐铉(公元916~991年),字鼎臣,杨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书家。官至太子率更令。长小篆,亦工隶书,篆师李斯。所书小篆,映日视云,笔画中心有一缕浓墨,转折处也当中,说明严格以中锋下笔。作品有《篆书千字文》,有《会稽刻石》等摹本。

(0)

相关推荐

  • 谷鸣:碑学是否可以打开二王的大门?

    书友问1:到底什么才是评判一个人书法水平的标准? 书友问2:书法能做到"雅俗共赏"吗? 书友问3:书法入门的最佳打开方式是什么? 书友问4:怎样看待晋唐的笔法圆润与宋明的笔法散乱. ...

  • 两汉至南北朝书法——求度追韵---书法知识一本通

    汉代书法 一.两汉书法概述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战胜了项羽,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汉帝国.汉朝前后经历426年,历史上称前段时期为前汉或西汉,汉光武帝以后称后汉或东汉. 汉代 ...

  • 隋唐五代书法简史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300多年间,大部分时间国家安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成为当时有世界影响的东方大国.在安定统一的有利条件下,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机遇首先来自皇室的重视. ...

  • 隋唐五代书法——中国书法史(七)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300多年间,大部分时间国家安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成为当时有世界影响的东方大国.在安定统一的有利条件下,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机遇首先来自皇室的重视. ...

  • 隋唐五代书法

    折叠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也是中国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的发展至此也混合同流,正式完成了楷书之形式,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据承先启后的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 ...

  • 隋唐五代书法概述

    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虽然只有短短十七年,却上乘魏晋六朝因革发展的遗风,下开唐代逐调整趋向规范的新局.著名书法家有智永.智果.丁道护等人,欧阳询.虞世南历仕陈隋,严格说来也属于隋代书法家之 ...

  • 隋唐五代书法目录

    隋唐五代书法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在其鼎盛时期,各体书都得到了社会重视,都出现了专门家,建立了崭新的艺术风格,整体上呈现出富有开拓性.包容性的品格,代表性书风雄强豪迈.大气磅礴,体现了时代精 ...

  • 书法楷书结构20法,以顺口溜的形式展示,实用

    以顺口溜的形式展示书法楷书结构20法. 楷书结构20法,初学书法,楷书的结构是必须要过的一关,不二斋根据黄自元楷书结构92法,去繁就简,总结出了楷书结构20法,并以顺口溜的形式展现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 ...

  • 袁隆平书法欣赏,字迹工整!

    ◆ ◆ ◆ 这位科学家就是袁隆平,说到袁隆平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他在我国的农业科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杂交水稻的成功,更是解决了我们粮食的问题,而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当然书法也不错,看到这里以后 ...

  • 从晚清状元书法看唐楷字法之影响

    晚清书论家姚孟起<字学忆参>中指出:"初学先求形似,间架为善,遑言笔妙."怎样才算是间架为善呢?"<三龛碑>形极方严,意极灵活,与<醴泉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