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生病了其实是身体告诉自己最近有些不好习惯对身体有影响了!

好习惯可以让自己身体快速恢复和益寿延年!

01

老话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随着气温日渐下降,很多养生爱好者都开始了“春捂秋冻”的活动。有人会问,为什么要秋冻?秋天有什么好处吗?其实说白了,所谓“秋冻”,就是一场防寒锻炼。做好“秋冻”,一来可以提前适应寒冷的环境,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不至于到了冬天手脚发冷生冻疮。二来,“秋冬”可以激发身体潜能,稳固人体抗御寒冷的机制,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等起到积极预防的作用。

这和冬泳是类似的,我们看那些冬泳的人,抗寒能力一般都不错,衣服穿的也比别人薄。不过,我们不推荐冬泳,因为冬泳十分考验人的体质,稍有不慎,轻则受寒感冒,重则落下病根,因为盲目冬泳留下遗憾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大多数平凡人,做好“秋冻”就足够了。这也是古人的智慧,古代没有厚厚的羽绒服,没有四季如春的空调,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通过少穿衣服来适应环境温度,以便在更冷的冬天好受一些……。

相反,不经历秋冻,早早地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激发不了身体的潜能,人更容易怕冷。

“秋冻”,该怎么冻?

“秋冻”虽好,却也有讲究,有些人盲目“秋冻”,反而有可能把自己冻伤。这里告诉大家几个正确的秋冻姿势:

1、怎么冻?有些人以为,秋冻是把身上的皮肤暴露出来,于是穿短袖短裙,结果受风受寒。秋冻的基本原则,是在不暴露脚踝,小腿,腰背等部位的前提下,不过多过早的增添衣物,以此加上身体的御寒能力。哪怕穿的再薄,该遮住的地方也要遮住,不能与风寒直接接触。

2、冻多久?关于这一点,要因人因时而异,比如北方的秋冻时间肯定比南方要短。一般来说,当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秋冻就需要结束。

3、3处地方不能冻。必须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秋冻,也不是所有部位都需要冻。“秋冻”,并不是全身所有地方都要冻,头部、脚部、腹部、脖子这4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秋冻时,哪些部位一定不能冻?

1、脚。尤其是脚踝,很多人穿衣喜欢裸露脚踝,这是在引寒气入体。中医说“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加之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2、肚子。腹部是气血的大本营,腹部受冻,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都是这个道理,秋冬一定要温暖腹部。

3、肩膀。肩部受冻,易引发炎症。就算是年轻人,肩部受凉时间久了也会降低抵抗力,被“风寒湿邪”侵袭肩部,甚至出现肩周炎。秋冻时应避开肩膀,肩膀冷的人还要注意保暖。

哪些人不能乱冻?

还有一些人,适合“春捂”,不适合 “秋冻”。

1、阳虚怕冷的人。阳虚者,这类人怕冷,于寒气抵抗力差,寒邪易乘虚而入,秋季以保暖为主,尤其是怕寒的部位,重点在于艾灸,不适合秋冻。

2、部分病患。部分疾病患者并不适合秋冬,比如慢性肺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尤其心血管病患者,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还有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都应小心对待秋冻。

3、体弱者。老年人、小孩,体质虚弱的人,即便身体无病,也不宜过多“秋冻”。

虽然“春捂秋冻”确实可以增强抵抗力,但还是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来判断,想要提高抵抗力,更重要的还是多艾灸,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

02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到老不病”。又说:“春不减衣,秋不加帽”。那么,为什么要春捂呢?春捂的目的是为了防寒。可是为什么又说秋冻呢?难道秋天就不需要防寒吗?

从中医来分析,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则:春天木气疏泄。立春开始,天地之间阳气生发,人气亦生发,木气疏泄,则容易下元不足。从整年四时来看,春天是人气最虚的一段时间,也最容易感冒寒邪;而秋天阳气收敛,暑气下降,反而会神清气爽,此时人的体质最旺,所以秋可冻而春不可冻。

秋天适当冻一冻,除了因为不容易生病外,最关键的是,秋冻有助于阳气敛藏。总之,春天捂着比冻着更健康,而秋天则冻着比捂着更有益于健康。

二则:春天下元易虚。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禀天地之气。天为阳,地为阴;天无形而地有形;天在上而地在下。人通过鼻与肺来呼吸,以得天气;通过口与肠胃饮食水谷,以得地气。人得天气而更聪明,得地气而更健康。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地气上升,以养心神;秋冬天气下降,以养肾精。

一年四时,春夏阳气生长,秋冬阳气收藏。阳气越收藏,下元越旺,人就越健康。相反,阳气越疏泄,下元越虚,人就越容易生病。自冬入春,去年禀秋金而收敛、禀冬水而闭藏于地下的阳气开始向上疏泄,越是疏泄,地下闭藏的阳气越少,人的下元就越虚。由此说,春天要注意避寒,否则,非常容易患病。

三则:春天尤当避风。春天风大,风性疏泄。内则有肝木的疏泄,外则有风气的疏泄,内外相合,这样会导致人气向外而内阳渐虚。更兼立春后余寒未尽,春寒料峭。一方面,风为阳邪,易伤营阴;另一方面,寒为阴邪,易伤卫阳。风寒外袭,营卫受损,导致疾病发生。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无孔不入,最易伤人。且春天由风木主时,风气旺而百病易生;且风主动,动则阳气外泄,若兼有虚火上浮,则见头晕、失眠、烦躁等不适。历代医家反复强调:避风很重要,如《内经》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混俗颐生录》讲:“避风如避箭”。春捂,即有避风之意。由此说,立春后即使天气变暖,亦不能马上减衣,当注意保暖避寒,否则,容易患病。

“春捂”如何捂?

春天阳气生发,要重视养阳。足和下腹部为阳之根,一定要保暖。且寒从脚下起,春捂的重点在于足和腹部,七分裤、矮腰袜子、漏脐装都不适合于春天。另外,春天风大,风邪易袭太阳经,故要重视后背部和后项保暖,在有风的天气里当尽量避免穿低领的衣服,可减少感冒几率。

冬春交替,气温忽冷忽热,若过早穿短裙,或衣服单薄,寒邪很容易入侵身体而致病。女孩子爱美,但我认为健康比美更重要。否则,寒邪外袭,在表则成感冒、发烧;入筋骨则成各种关节炎;入于胞宫则成月经失调、痛经,甚至不孕;入于五脏,而为各种三阴大病。春捂秋冻,这是祖先传下的观点,值得重视。

文章页面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