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年薪百万的真实体验!

很多人把年薪百万当成一个目标,想象一下,如果每个月能进账10万元,可能根本花不完,那就再也不用做“月光族”了。虽然离财富自由还有很大距离,但至少“超市自由”是得以实现了,每年出国旅行一两次,应该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个收入水平是看得到买房希望的。

但真正年入百万究竟是种怎样的体验呢?我们在职业规划领域深耕了20年,见证过很多人在职场中步步高升,达到年薪百万。同时也更明白他们一路的艰辛,内心的焦虑,以及接下来发展的规律。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个关于年薪百万的真相。

什么样的公司能给员工开出百万年薪呢?通常来说都是一些比较正规的大公司,大多是分布在头部城市的500强和外企。说是年薪百万,但税后的真实收入也就是六七十万的样子。

拥有百万年薪的人,一般受过良好教育,自我要求高,且对自己的生活及职业发展有一定追求。他们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小型企业主,自己做老板;第二种就是资本主义大厂的高管。今天我们着重讲讲这第二类人群。

这类人群通常会为了达到理想的职业目标,孤注一掷,拼尽全力。毕竟高薪肯定是按照个人对公司的贡献来算的,说到贡献,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维度:

1、如果你是个技术大牛,那基本不需要销售贡献,通常来说就是要帮公司在技术层面上一个台阶,并维持稳定。顶尖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工作强度不必多说。

2、如果你是负责销售类工作的,那每年近30%的年度业绩增长,决对会让你每天焦躁不安。若遇到什么突发状况或由于某个环节失误,导致月度甚至季度业绩下滑,那更是会让人如坐针毡,寝食难安。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拿到年薪百万,那你可能每年至少要给公司创造500万以上的净利润。

3、如果你既不搞技术,也不做销售,但是你有很广的人脉,能够帮助公司用最低的成本挖到很多高级人才。或者帮公司搞定其它社会公共关系,那么大公司也是可以给出百万薪资的。

公司之所以可以发出百万年薪,是因为这个人给公司创造的价值远远不止百万。所以网络上才经常流行一句话——“拿命换钱”。这不是一句玩笑话,我们常年接触各个阶层的职场人士,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某大中华地区的 CEO,光眼睛就做过两次手术,每天带着病例去上班,生怕自己突发什么疾病,没有人了解他的个人病史。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但也足以说明,百万年薪不是那么好挣的。

然而职业生涯靠的不是一时的能量爆发,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难的不是瞬间达到某个速度峰值,或是一时间的最好名次,而是在整个赛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厚积薄发,这样才能够在突破终点时,拿到较好的成绩。

大部分职场人若没有隐藏的资源或背景,达到年薪百万,一般已经是自己的能力极限。能够成功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并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艰辛和努力,承受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责任,可以说已经是精英中的精英。但可想而知,在这种长期高压状态下,能够维持较好的工作状态已实属不易,想要再次突破自己,做进一步提升必定是难上加难。

但现实是,大公司在“算账”方面决对精明。一旦发现你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也就是回报率和回报周期数据不理想,即便是年薪百万的员工,也马上会被“优化”掉。所以一般很难见到一个职业经理人在一家公司能做到三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除非是成为了这家公司的股东,但是一般在成熟的大公司,这种可能性不大。

所以大多数年薪百万的职场人,每天都生活在痛苦和焦虑之中,毕竟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清楚,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不管以往表现多么突出,都很容易被更年轻、更努力、学历背景更好、更聪明的人干掉。而且这个不是什么大概率事件,而是必然会发生。

总的来说,这类人群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来源于自己每天辛勤的劳作,存在边际成本过高的问题(每月工作“996”、甚至“007”才能拿到这样的薪资)。且几乎已消耗掉全部精力,一旦因为身体、家庭或其它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工作波动,甚至被他人取代,地位不保,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阶级滑坡,坐吃山空。这样的工作、生活状态怎能让人不焦虑?

可以说作为打工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任何公司、任何职位都一样存在。所以年薪百万绝不是什么终极目标,而可能只是高端人才经过长时间努力攀爬才能达到的一个中期阶段,接下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更多的谋划和坚持。

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曾提到,现代成熟的企业就是一台机器,员工的业务范围就像一个机器里面的模块,每一个职位各自专精,在细微领域精耕细作,就像是企业里的一颗螺丝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螺丝钉精神”。

老螺丝迟早要生锈,被替代是早晚的事,但人的职业生涯已延长至四十几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退路,为之后的职业发展做好长远规划,就成了每个人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多年来致力于探究人一生职业发展规律,始终倡导从职业起步到发展巅峰,再到平稳回落,最终完成自我实现的整体规划概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对职场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在经历了发展巅峰,这个收获成就与价值的阶段,接下来的角色要求和生活成本都不允许我们有太大的落差。

所以不管是年薪百万的职场精英,还是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我们都希望能够凭借我们在职业规划领域20年的实战经验,给到大家一些中肯的建议,以供参考。

  • 不可替代性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有人可能会说,当今时代,怎么会有不能被替代的人?但其实大家可以把这个理解成为职场性价比。如果你能做到在企业里,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找机会参与其它业务版块的内容,积极地渗透到公司的方方面面,并愿意主动、无偿地提供自己的价值,那么你会的就越多,性价比也就越高,公司可能就越离不开你,或者说替换你的成本比较高。

当然这种方法在大型企业中可能比较难,但在中小型私企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毕竟老板在换“老螺丝”的时候,还要思考,在市场上能不能轻易找到既能当“螺丝”,又能当“锤子”的人。

  • 职业生涯需要及时止损

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在一个行业,一个职位做了很多年,不出意外应该就会一直做下去了。这个时候再去思考重新做职业规划,改变发展方向已经来不及,或者风险很大。

但事实的真相是,根据我们20年来跟踪统计各类职场人的职业发展状况,大部分人的工作是无法做一辈子的。你学的专业和你从事的领域也未必就是你最擅长、最适合的领域。

举例说明,曾经有一个主持人,业务水平处于中游,常年不温不火。但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看书,同时还乐于给别人讲书。周围的朋友也都喜欢听他讲,觉得听过一次之后,就像自己看过了一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获得了知识。就这样,他的朋友就成了他的第一批会员。其实没有经过什么系统的训练,他也许天生就有这方面的天赋。后来他创立了读书会,现在身价上亿,这个人就是樊登。

其实不管你当下正在从事怎样的职业,都不应该放弃发掘自己能力的闪光点。深度探索和梳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大胆做出规划和改变,这比熬到35岁被公司“优化”来得更划算。

提前规划 大智大勇=闯出另一片新天地,这也不失为一个能够承接自己后半段职业生涯的新思路。如果你正处于巅峰过后的回落期,或遇到职业瓶颈。不妨试着换一个思路,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重新做一次规划,也许这一次就是你个人能力和天赋得到真正发挥的好时机。

  • 时刻保持前瞻性的眼光

哪怕再糟糕的年代都有亮眼的行业和领域出现,“蓝海”永远都有。只要有商品流通,就存在机会。在拥有自己稳定工作的同时,不断眺望身边和远方,为自己的将来做好长远的打算和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觉得自己实在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也可以咨询经验丰富的的职业规划师,做一些副业的拓展,或第二职业的储备。有智慧、有远虑,就不怕没有出路。

判定行业发展趋势,尽早入场,一旦抓住风口,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单单指金钱),甚至有可能迎来职业发展的又一个巅峰;如果判断有误,也可以学习罗永浩的精神,大不了再寻找其它机会。重要的是有这份积极拓展领域,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意识和心态。

当前各大媒体涌现出的很多博主,都是大厂精英转战自媒体。说文解字、观点输出、直播带货……通过各自擅长的东西,在其他平台发光发热,百花齐放,欣欣向荣。所以只要不对自己设限,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职业生涯下半场的道路。

总而言之,人生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不断建立关系,再解除关系,周而复始。而在职场这半辈子,甚至可能是大半辈子的生涯中,主要靠的还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时刻准备着,寻找机会,抓住机遇。不管有没有达到年薪百万,都应该积极地拓宽自己,有意识地规划自己,来应对人生中各种无法规避的变化和危机。我们相信,通过积极努力,奋斗过的人生,回头看时,定是不留遗憾,不虚此行的。

千万不要把你同事当朋友

情商高手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