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在被动的环境里,主动成长
2月17日,返岗复工第一天。
早上闹铃6:30就响了,磨蹭了半个小时才起床。之前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每天都是8:30自然醒,生物钟要尽快适应正常的节奏了。
以前觉得能睡懒觉是特别幸福的,睡了一星期懒觉之后,反倒觉得没什么精气神,最可怕的是,因为起得晚,感觉白天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好像时间被偷走了似的。
还是应该保持早起的习惯。6:00钟起床,才能完美开启一整天的活力时光。
昨天老爸特地打来电话,叮嘱我要开车上班,千万别坐地铁。以前没有疫情的时候,老爸不是很主张我开车上班,有时候他会说,“能坐地铁就坐地铁呗,年轻人,就当锻炼了”。现在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建议。有时候觉得父母老古板,其实他们很懂得“与时俱进”呢。
不懂得变通的,可能是我们这些子女,总在套用世俗的标准去理解老一辈人。
妹妹发信息问我口罩够不够用,之前还想让妹夫帮忙买点口罩,今天上班收到单位发的20个口罩,基本可以应对2月份了。
估计等到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口罩已经完全可以供应大家的实际需求以及心理需求了吧?所谓心理需求,就是无论如何也要多备点,以防万一,反正口罩保质期很长,无论是换季过敏还是时不时就会袭来的雾霾,口罩总有派上用场的时候。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每个家庭都会变成口罩库房,或大或小而已。
今天五环路上以往堵车的地点还是会堵车,整体车流量不算很少,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返岗工作了。无论怎样,生活工作总要回归正轨,活需要人干,事需要人做。
非常时期,在车库入口处,需要接受体温检测,量脖颈处,保证每一个进入大厦的人都是体温正常的。
单位食堂改变了就餐方式,刷卡后打包带走,每人一份,方便快捷。食堂里有浓浓的消毒气味,门把手上也挂着一盒纸巾,供开门关门使用。
大家带着口罩在办公室工作,如果再换上白大褂,都很像医生了。因为单位发的口罩内外都是白色的,不容易区分内外层,我走了一圈,居然发现有两种佩戴方式,各有各的道理吧。
除了吃饭喝水,其他时间都要戴着口罩办公。以往我习惯每天上午一杯咖啡,现在要改成一次性牛饮了——减少摘口罩的次数。
按照正常安排,2月17日是孩子们开学的日子。早上路过学校门口,校门没有开,学校门前也没有因为孩子们上学而出现拥堵。因为疫情,孩子们的寒假变长了。
北京很多学校都推出了网课,周日班主任特地召开了四五个批次的线上家长会,分批说明如何做好延期开学的家庭学习生活安排。学校想的挺周到,除了不教新课以外,方方面面的复习、学习,包括眼保健操、广播体操的配乐都发给家长了。
想起前两天看的老电影《孩子王》,特殊时期,如果没有统一课本,孩子应该学什么?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计划单独写一篇思考总结。
早上在微信群里,老师发通知,由于海淀区“空中课堂”平台今天初次使用,瞬间登陆量过大,造成网络拥堵,请大家先学习线下内容。虽然我不是IT技术人员,但是可以想象在短时间内开发的平台,必须经过实战测试才会真正顺畅起来。这不仅仅需要时间,也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
相较于直播课,我更喜欢可以反复回看的“录播课”——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必在同一个时间段一拥而上。其实教育部门大可不必专门造一个教育平台,现有的几大APP平台公司,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投入,非常时期,不妨合作起来,借力发力。
三宝同学一人在家,除了午饭不能按时吃到肚子里,其他的都还好。我最大的担心是小孩子不能很好的掌控IPAD游戏时间——大人们刷起手机都常常忘乎所以,何况是孩子。中午给他打电话,小家伙跟我说自己刚刚做了眼保健操,这句话让我很安慰。不耐其烦的告诉他,一定要站在阳台上往远处多看看,玩了多长时间电脑,就往远处看多长时间。他答应的倒是好好的,只是不知道具体执行情况怎么样。
小孩子总得学会自己独立,学会自己安排时间,管理学业和生活。与其做个招人烦的唠叨妈妈,不如放手让他独立成长。
相信孩子有这个能力。
穷苦人家出身的吴老板,据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放学回家就得做饭了,不然没得吃。同样是穷苦人家出身的我,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会熥饭的。那情形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我把一个塑料碗放在大锅里熥,结果把那只塑料碗熥化了,一开锅,一股子橡皮胶的味道。我以为会挨揍,结果妈妈回家后很高兴的说:真棒啊,我闺女学会烧火熥饭了。
能够驾驭火,便有了生活能力的第一步。生火和生活这两个词,发音几乎是一样的,大概也有这个意思吧?
对于人类来说,能够驾驭火之前,伙食很差,只能吃生的、冷的;能够驾驭火之后,便开始吃熟的、热乎的食物了,伙食有了提高,就能够更好的活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