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妄的人文社科与无趣的理论。

凡事都要用上理论来说道一番
凡事都要来一本正经的解读
是不是很无趣
“还好你不是个研究者”
“我们吃人文社科的研究者”
🤐
🤐
「人类学家在田野」

目录
-
第一日:疯子、捣蛋鬼和人类学家
第二日:妓院、修道院和土著人们
第三日:我们试图去融入三个群体
第四日:我们与两位纠结的学者交谈
第五日:一场枪战、监狱和吸毒者们
🤐
🤐
第六日&第七日

导·读
第六天:所有惊奇而有趣的冒险最终都要回归平淡的生活,在我们下田的倒数第二天,我们要安安静静地去接触两个群体——一群真正的土著青年,研究他们的生活甚至他们的自杀;我们还要再一次走进宗教,去感受当宗教和人类学家本身的立场与身份产生碰撞时,人类学家又将如何自处。
人生总是起起伏伏,别太想念昨天的枪战。
今天也很有趣。
🔜 你的任务
1、阅读《人类学家在田野》第二部分第十二和十三章。
2、假设今天你是一个人类学家,要研究青少年抑郁症话题,你会从何角度切入?会尝试在何种地方进行田野?
第七天:今天是我们田野的最后一天,下田的快乐是短暂的,学术的枯燥是长久的。今天我们会看到一些学者的反思,会了解一些失败的田野。至此我们的生活不再光怪陆离,只剩下漫长的思考、纠结、重构与自洽。
最后一天,我们今晚的研讨会会总结昨日和今天的内容,讲几个小故事,再讲讲各位人类学家的过去与未来。
🔜 你的任务
1、读完《人类学家在田野》这本书
2、几天的下田,你有什么感悟?
🎷
🎹
在这么多天的田野调查中,文化、宗教、融入、尴尬、关系构成了田野中的关键部分。在各位学者的自述中我们也能够窥见:真正的尴尬往往源于人类学家这个独特的身份。
“你是人类学家吗?”
“那就好,我们吃人类学家。”
这虽然是一个玩笑,但足以见得当地人对「研究完就走」的人类学家有多大的敌意。人类学家是访问者,他们会问很多问题,会获准参加那些本来是不允许参加的仪式和私人生活,然后就离开去书写,为自己赢得声誉和前程,而这些被观察者不仅什么都得不到,更糟糕的是他们还会发现自己原本「主人」的身份被剥夺。因为专家们后来会宣称自己对该社区及其实践活动的真实性拥有权威的发言权——这种权威有时会让当地人丧失更多的土地、财产和知识。
尤其是涉及到「少数地区」「少数群体」「土著文化」等景观时。
在昨天和今天的阅读中都有和宗教相关的话题,有位同学在群里分享了她曾经参加一场基督教仪式时独特的感动:但很多时候作为外教人而言的我们虽然可以在具有宗教性的仪式中感受到情绪的波动,却很难去正确的处理这样的情绪,包括人类学家也是如此。
最后一天,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我参与过的宗教仪式。
第一个是犹太教的安息日。
《旧约》记载上帝前六天创造天地万物,第七天休息。摩西十诫也提到应当纪念安息日。犹太历每周的第七日,犹太人谨守安息日为圣日,不许工作。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规定,为了纪念耶稣,将7日的第一日定为主日,在主日守安息。
或者我们可以简单把安息日理解为周末。
我曾经在安息日的时候去一位犹太教拉比的家里和他们一起度过这个节日,拉比大家可以理解为主教之类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神职人员。在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犹太人麦瑟尔夫人和她的目前曾站在肉铺门口穿着华丽的大衣做出剧里最经典的姿势:“我们请到拉比了!”——由此可见拉比于犹太人而言的重要性。安息日当天犹太教家庭会准备丰富的食物,家庭主妇点燃蜡烛,诵读燃灯祷文,家庭成员必须团聚在一起进行祈祷和祝福。
「教堂里的拉比」
「摄:花花」
我是在安息日晚六点到达拉比一家。最开始没有什么可说的,主要是为了不冷场而进行一些常规寒暄,拉比本人寡言少语而严肃,在谈话中时常摸着他的胡须说着一些高深莫测的英文,我反正听是听不懂的,只能装作悟了一般频频点头和微笑——我估摸着和拉比聊天估计是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好在这时,拉比的妻子出来了。
后来我和同伴都把这位女士形容为是像米歇尔·奥巴马一样的女性:从容、优雅且大气。她穿着一身蓝色的紧身连衣裙,大波浪、妆容精致得体,言谈举止都带有一些外交和礼仪性的端庄——好处就是,和善于交谈的人聊天不会存在任何困难和尴尬,甚至会有出乎意料的惊喜。
所以当我们聊到全球范围内的女性主义崛起时,她自然而然的将自己代入了女性的身份,并说了一番我记忆犹新的话:我理解的女权并不是解放或者女性去从事男性的工作,而是在这个社会上每一个女性都找到更合理的位置、更合适的方式与男性共同合作生活在一起。女权不是一方打压另一方,而应该是寻求关系的平衡,不是平等而是平衡。就像一个家庭的平衡需要有人负责家务有人来赚钱、一个社会的平衡也是需要有人保证社会的运转有人进行服务与娱乐——这些身份总要有人去做,平衡就是每一个男性和女性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然后和谐的生活在一起。
虽然这段发言中有着浓厚的精英主义与政治哲学的意味,但这其实不失为一种解释女权或者是看待性别问题的视角。
接着她继续谈论她选择的角色——她选择服务于家庭,她将自己的三位子女教养的如何优秀。巧的是当时她的大女儿第一次带着未婚夫回家,于是她邀请我们一起分享女儿订婚的快乐。
说是分享,实际上是…原地跳舞一样的庆祝。
在这场庆祝里只有男性犹太人可以拿着犹太教的圣物烛台,女性只能旁观。只有男性犹太人可以吟唱犹太教的教义,女儿也只能站在一旁。
「安息日晚餐的视频截图」
「摄:花花」
所以当大家其乐融融载歌载舞的时候,我不免想起刚刚拉比妻子所说的:女性要找到自己位置。他们围着圣物转圈、唱歌、欢呼,但女性却依然不能接触和吟唱,这到底是自己找到的位置,还是宗教与传统赋予她们的位置?
我感受到一阵尴尬,可能这种尴尬也是人类学家们时常在田野中感受到的尴尬——作为一个女性我难以融入,作为一个外来人我也无法和他们分享家庭的喜悦,当时我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看了眼时间,希望这顿晚餐可以尽快结束。
这就像格雷厄姆·哈维说的——参与观察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技术,它有赖于人类建立关系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努力保持某种反思的距离,同时又不破坏那些关系。
第二个仪式是印度恒河烧尸。
都说恒河水是泡尸水,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是真的。
烧尸的过程和网传的大相径庭,没有恐惧、没有悲伤,平静、极致的平静——人们抬着已故之人,穿越过迷宫一样的小巷,来到河边。逝者在恒河水浸泡后被架到木材之上,被亲属裹上层层叠叠的金色绸布。淋上黄油、点火。
我其实很害怕这些,所以只是远远的看着,感受不到悲伤,仿佛只是完成某一种仪式。但在死亡面前,我并不知道要如何表达自己的尊敬,尤其是当我和其中一位家属对视的那一刻,她双手合十微微鞠躬,而我能做的也只是对她微微鞠躬。
在我的周围也有很多慕名来观看仪式的游客,白人黑人都有。他们有的只是站着,也有的人会学着对方双手合十。
在置身一群外来人去旁观一场极其私人化的仪式时我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就比如此刻,我只是旁观过一次这样的仪式,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去随意描述、去表达、去展现一些本该是私人的、地方性的文化,并且我的描述100%存在主观性——这个行为到底正确吗?
我们可以用一件事情,几次访谈,一些参与观察就来定性某个族群吗?
就像最开篇说的,人类学家做完他们的田野后转身就走,在书案里埋头书写用一些标签、话语和理论去讨论某个民族或者群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触及甚至剥夺这些民族或群体本身的利益。
一月初,我在读《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有困惑之感:在几乎与世隔离的斯坦国、在前苏联、沙漠这些仿佛上个世纪的关键词堆砌的城市里,我们人文社科学术所依仗的那些「议程设置」「单向度」「社交媒体」「技术变革」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看似是在站人类的高度规律和批判人类的行为,但如果我们一开始研究对象就是局限的呢?我们一开始视野就是局限的呢?假设从一开始我们就已经站在了资本幻想搭建起的空中楼阁中,看似肩负着全人类社会与传播的使命,但归根结底依然服务于少部分人呢?
我的困惑来源于对我所学学科的怀疑,来源人文社科可能的虚妄。
“高悬在现代西方学术之上最大的问题是学术工作是研究一个忠于自己的、主观上有效的宇宙观的特定部落文化,亦或是有责任建立起某种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解释结构。问题在于它实际上被设计为前者,但却总是想要成为后者。”
所以人类学或许就要去打开那扇未知的门,破除人文社科已经存在的局限性:所以我在这个时间点选择了带大家一起去读这本书。在这个寒假选择了接触人类学,既为解惑,也为丰富。
阿卜杜拉对一系列文化景观的描述是学术界试图超越客观化的文化,而致力于跨国的和易逝的世界的一个分水岭。事实上正如梅特卡夫所注意到的那样,现在几乎很难找到一个研究生,他的研究课题不在某种程度上与全球化进程及其分裂有关。
而这就构成了本书第三部分,多点民族志的存在意义。
而对于「多点民族志」的思考和应用,也正在使得「田野民族志」工作更具有可信性,或者说适用性——简单来说,就是不再以单一的视角、单一的观察、单一的参与去进入某个群体生活,而是从多地方、多文化、多族群等多元视角上更多的观察和深访,既关注局内人,也关注局外人。
其实这本书看到最后,从个体定位到伦理再到多点参与,每一位学者在说道尴尬的同时其实也在化解尴尬,在发现困顿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和解与自洽。
我们接触的每一位人类学家,以及其他正在努力的人类学家,他们一直倡导文化包容之心。虽然我们已经明白,这片田野和这个世界足够复杂,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也常怀无力之感,但在一片含泪的微笑中,在打破一些幻想的同时,还能让我们保持着苦涩而甜蜜的想象,还能让无数人进入这个学科——说明人类学并不是虚妄的、人文社科也不是。
这是一门研究我们自己,理解我们自己的学科——上帝视角的总结和观察多了之后容易陷入一种傲慢,人类学就像是把对世界的傲慢卸下,重新躺进去。
或许在你读这本书的时候,或许在研讨特殊群体、抑郁症青年时,你就已经推开了人类学的大门。
我很喜欢人类学带给我的未知之感,以及人类的复杂与世界辽阔之感,你呢?
🎷
🎹
·
感谢大家七天来的认真阅读,每一位今天坚持打卡的同学,你们都很优秀。很多同学这些天的思考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谢谢大家。
我一直避免用带读来去形容,而是说研讨会、交流之类的——因为这不是我带大家读这本书,而是我与你们一起读这本书,一起解惑,一起去建立新的学科认识。这本书读的挺开心的,在每天的笔记里也写了点以前因为懒惰而不想动笔的游记小片段,当记忆转化为文字的时候,又有了更多鲜活的感受。
感谢多日陪伴。
那么,我们要暂时在学术领域说再见啦。

假如你对人类学感兴趣
还可以试试以下内容
🔜 入门类书籍
《天真的人类学家》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人类学:人类多样性的探索》
《面对现代世界问题的人类学》
🔜 进阶类书籍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这本绝了,相当于学科最重要的论文集编著,如果想要系统的了解人类学发展与研究可以好好阅读。
《人类学》康赫
《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

- 晚 安 -

🧸
(0)

相关推荐

  • 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之途(二)

    作者:冯效刚 内容提要 中国的音乐表演理论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迄今已走过40年的发展历程,其成果卓著,但问题也明显,故需要创新与发展.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吸取当代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视角与 ...

  • 人文社科只听过文学专业?深度解析公立大学六大人文社科专业

    法国一直有着讲求思辨,注重批判思维的传统,而法国的教育则一直将人文科学视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文社科的学科从中学开始便是很重要的课程,而到了高等教育体系里的大学则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法国 ...

  • 你可以不行,但不能无趣

    时下大多中国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大体不外乎是通过一些很刚性的指标,比如身份.地位,职业.收入,房子.车子,孩子的教育.本人的游历等等,似乎一旦拥有这些也就可以称之为成功了. 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 ...

  • 和无趣的人相处 ,简直就是牢狱之灾

    和缺乏好奇心的人生活在一起,厌倦是迟早的事情.但很多人没有在关系的初期注意到这一点.   如果自认为还算一个对世界有点好奇心的人,找到的另一半是一个缺乏好奇心的人,那自己不断的成长需求就会不断的和对方 ...

  • 你是无趣的人吗?其实,趣味也可以很简单

    俗话说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的本质就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 然而,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太过平淡无奇的生活,就像在无意识之中给自己画地为牢,锁住了与外界交流与沟通的渠道. 其实,人生在世,平凡的日子里 ...

  • 沈东军丨抓不住“熟悉的意外”,再好的产品也会变得无趣

    [企业家手感 X 沈东军专栏] 正文字数丨3890 字 预计阅读丨12 分钟 二十年前第一次看电影<泰坦尼克号>时,影片给了我极大的震撼.那时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导演做了什么 ...

  • 扎心了!外星人眼中,我们可能像蚂蚁一样无趣

    我们的太阳形成于宇宙恒星形成史的末期.大多数恒星都比太阳古老几十亿年. 事实上,许多类似太阳的恒星都太古老了,已经耗尽了它们的核燃料并冷却下来,变成地球大小的致密残余物,称为白矮星. 我们最近还了解到 ...

  • 人性的最高境界有趣,人可以无知不可以无趣。

    人性的最高境界有趣,人可以无知不可以无趣。

  • 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丨第24期

    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优秀出版部门联合推出"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致力于推荐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优秀中文原创图书.中华书局出版的<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入选本期榜单. & ...

  • 把无趣的日子活出诗意来,才算是真本事

    人这一辈子都不容易,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啥都要经历过了才算圆满.我们都要好好活着,在有生之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与其取悦别人,不如快乐自己,能把无趣的日子活出诗意,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来,这才是真本 ...

  • 谁说SUV就无趣!奥迪最强SUV上新!

    近日,奥迪RS家族迎来了一大波新车,RS4 Avant暗金版/黑曜版.RS5家族暗金版/黑曜版.RS Q8和R8 V10 Coupé Performance等车型正式上市.其中,最特殊的一位当属奥迪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