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只卖3次地,竟对工程产生三大影响?

近几日,22个城市“一年只卖3次地”的消息让整个地产圈哗然。

虽说还没有正式公文出来,但从天津、青岛等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公告看,此事几乎已板上钉钉,新一轮的调控政策已然来了

许多地产人与云链君讨论,都觉得该政策将利好大房企,中小房企融资更难了,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相关解读大家应该都看了不少,这里云链君便不再赘述和分析。

今天云链君想与大家讨论的是,土地两集中对工程线将带来什么影响?如果大家有别的看法 ,欢迎在文末留言。

工程成焦点
现金流管控关键

现金流是开发商滚动开发的保障。在土地两集中之前,大房企的现金流滚动,可以靠时间差参与多个城市 、多个地块的分散开拍。而现在,不能这样玩了。

假设各个城市每年三次集中出让土地,按照2020年的供地情况,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青岛等城市单次集中供地将超40宗。

这么多的土地,必定需要高额的保证金、土地出让金等,现金流压力可以说非常大。

所以,房企对周转速度与运营效率将有更大的要求,制定精准周密的现金流计划,以保证现金流充足。

管控现金流流入和流出的关键,不在于财务,而在于工程。

项目建设进度与产值预估,关系到一笔笔工程款项的支付,也就是现金流流出;材料采购,也关系到现金流流出;项目里程碑中预售条件以及预售款监管解除的节点能否按计划达成,则关系到现金流流入;另外,工程管理上还要注意降低资金浪费。

也就是说,工程管理上,将更加注重进度管控和降成本,整个开发节奏将服务于现金流。

一方面,以往粗放式的进度管控将不再适用,将会被要求细化为以日为颗粒度的计划管控体系,特别是材料采购计划、工程进度款支付计划等。

目的有两个,一是确保如期开盘,二是减少资金占用。

首开是影响现金流回正的关键,工程要为早开盘创造条件,这个自不必多说。

而材料采购和工程进度款支付计划,也将被严格管控,否则严重影响账上资金。

以材料采购计划为例,以前部分项目为了保证材料供应及时,在设计定稿后就马上采购相关物料,而事实上该材料的需求时间还远在半年后,白白占用了资金好几个月。这样的情况,以后恐将不复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保利、实地等房企还将数字化引入到进度管控上,让计划管控更及时更精准。

一般是这样做的:将项目的主项计划、专项计划等细化分解形成楼/标段施工计划、工序节点,在系统中将工序节点与计划系统中的里程碑节点、一级节点、二级节点打通关联起来。当项目现场的某个工序验收/移交完成后,该工程节点将显示完成,而计划系点也将同步显示完成。如此更方便集团管控和掌握准确的现场进度。

另一方面,降低资金浪费也是工程的关注重点,如此才能减少意料之外的现金支出。

比如变更。变更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大部分变更每项都可能产生万元级别的成本支出。频繁的变更还会打乱资金计划,影响资金正常规划使用。

减少变更,重点是工程管理前置,在图纸会审阶段发现图纸中的缺漏,提前消灭变更潜在风险。建造过程中,提前交底,按图施工,加强检查验收,防止管理疏忽造成不必要签证。

品质力成为
销售去化的关键

土地集中供应,必然会带来各地房屋集中开盘、集中销售的闹市。这给销售去化带来很大压力。

也有人提到,这样的现象将利好贝壳。

云链君觉得,在渠道端追加投入的行为是饮鸩止渴。房企最应该做的是把资源投入到产品竞争力的打造上,用高品质去赢得客户的心,成为客户的不二选择。

你看去年产品力百强榜和销售百强榜,品质力优秀的房企销售额也大幅增长。比如绿城、金茂、仁恒、东原等,业绩同比增幅30%以上。

年初各大房企战略重心也纷纷转向品质力。比如碧桂园,就重点提出“口碑至上”,以客户为中心,1年内无重大群诉、3年内客户认同、5年内产品口碑行业第一,要在产品和服务打一个翻身仗。

我们的项目该如何在众多项目脱颖而出?这是各位工程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云链君建议,除了对内保障产品品质,工程人还要学会主动将工程价值点传递给客户。如此,短期可助力营销卖房,长期则助力公司树立形象,提升口碑。

如何传递?

一是通过工地开放、工地直播等形式,助力营销卖房。

工地开放、工地直播等已成为头部房企的标配。通过展示施工现场工程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的良好形象,来获取客户对质量的认知和信任,促成客户购买。

比如华润某项目,针对“门窗渗漏”这一客户敏感点,专门做了一期淋水试验直播。通过附设在外窗外侧的PPR喷淋管,对5654扇外窗进行长达120分钟的持续喷淋,以此来检验外窗的防渗漏效果,获取客户对其品质的信任。

二是打造工程品牌,将工程亮点价值点体系化表现出来,让IP深入人心,获得客户认可。

比如东原提出的 “超级工厂”,系统梳理了工程三大亮点,即“全标准(8大精工建造标准、4项精细化工程管控)、全透明(材料透明、施工过程透明)、全档案(材料档案、工程验收档案等“家”档案)”。

甲乙管理模式
迎来挑战

土地集中供应,项目集中开发,优秀的供应商资源将变得非常抢手,无论是材料还是总包,特别是拥有核心技术和专利的供应商。

比如某防水涂料,当其货量只能供应3个项目时,若同时来了10个订单,那供应商该给谁?

这个时候,开发商与供应商的关系将发生很大的转变,从过去的“压迫式管理”转变为“合作式共赢”,而供需双方合作矛盾集中爆发的工程领域,更将迎来新的挑战。

那么,工程人该怎么做呢?

云链君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学会保持合作共赢的心态,把对方当合作伙伴而非压榨对象,与供应商成为同路人。

首先,钱一定要给得到位给得及时,适度让利给对方,彼此达成共赢才是供方管理的理想状态。这一点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的。

其次,要将合约作为核心抓手,它决定了游戏规则,避免供应商“恃宠而骄”。

一份完善的合约,是双方合作成功的最好保障。确保双方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是在游戏规则范围内。双方对于边界都非常清楚,该干啥,怎么干,什么时候干,干成什么样都了然于胸。

比如施工方,当他们对于这个工程的利润点在哪都清清楚楚的,便不用再挖空心思想办法多“搞钱”,后续的管理也有据可依,双方扯皮少了,管理起来也顺利得多了。

像中海、绿城等房企,还利用数字化工具要求施工方将材料验收、工序验收、工序移交等全部线上留痕,将乙方的工作用相关数字和图片公开透明地展示出来,以此作为双方合作的依据,建立公平公正的合作关系。(戳此申请体验保利、实地等房企在用的数字化工具

另外,房企最好建立合理的工程管理制度与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只有标准确定了,乙方才知道该怎么干活。如果甲方标准不明确,施工方可能就按照自己的来,怎么快怎么干,怎么省钱怎么干。

最后,要学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强大的供应链是房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合作时间够长,双方建立了信任基础,工作开展也便有了默契,对方也会优先选择与你合作。

比如滨江地产,因为信誉好,从不拖欠工程款,也不搞工抵房,在供应商圈子内形成了非常好的口碑。总包单位对不熟悉的甲方,利润率5%也不敢做。而对滨江,利润率1%也敢做。滨江有8家总包单位,已经合作28年了,对滨江的出品稳定也起到助推作用。

小结

整体来看,本次22城集中供地的政策若真正落地实施,将对房企的资金能力以及运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倒逼工程的进度管理品质提升以及供方管理全面升级。这些,无一不对工程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让大家不断提升自己,开阔自己的知识眼界,明源云链携手明源地产研究院推出了《品质力》系列期刊。

第三期聚焦“建筑工业化”这一课题,围绕产品标准化、构件预制化、施工机械化、维保智能化等领域,深度剖析国内外房企成功转型经验,帮助大家把握建筑工业化这个巨大机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