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真解》之“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277、自利不渴者,以其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

解:本条文论阳虚下利兼证渴与不渴的差异。主证相同皆为下利,兼证不同:有口渴者,有不渴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证几微之差不可不知!

太阴阳虚下利不渴,但不能认为下利不渴皆属太阴阳虚。例:茯苓甘草汤证、桂枝人参汤证、小承气汤证等下利不渴。同理,少阴阳虚下利口渴,也不能认为下利口渴皆属少阴阳虚。例:白头翁汤证、五苓散证、大承气汤证等下利口渴。

下利病标为太阴阳虚寒证,机体气机升降出入六经循行运行不息,六经任何一经阳虚皆可传经太阴阳虚,六经任何一经阳郁运行有碍皆可传经太阴阳虚。阳虚而利者少,阳郁而利、寒热夹杂而利者多。下利不可仅凭标证罔用温法,犯虚虚实实之戒。下利若用温法,当审脉有无数、长、紧、细、滑之像,脉数、脉长病标为阳胜热证,脉紧病标为阳郁欲伸,脉细病标为阴虚,脉滑病标为阳脉,这些情况皆慎用温法。传统理论没有六经整体观念,不明太阴之阳源之何处,标本混淆,见太阴阳虚寒证辄温之,致温之增热、温之愈寒。有雷同之证有雷同之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皆失之偏不可从。须坚持整体观念、脉证合参,厘清标本,识得脉证几微之差。

渴:病标为太阳阴虚,其本有阴阳虚实之别。

原文“宜服四逆辈”疑有讹传,正确疑为“宜服理中辈”。理中辈与四逆辈皆属温法,但不能张冠李戴。合参第282条文。

理中辈:甘草干姜汤、理中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等。

四逆辈: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真武汤等。

三阴经阳虚下利方证比较:

太阴阳虚下利,不渴,脉缓,理中辈主之。

少阴阳虚下利,口渴,脉迟,四逆辈主之。

厥阴阳虚下利,烦躁,脉迟紧短,左长右短,吴茱萸汤主之。

合参下利诸方脉证几微之差(附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