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耳菊与羊耳菊根的区别
寻找羊耳菊根药材,找到了羊耳菊药材,查询标准后得知。羊耳菊收录的是包括根茎叶花的全草,羊耳菊根仅收录了根和根茎。
实际市场药材中,羊耳菊药材里面不含有根。羊耳菊根单独售卖,我们这同一来源的两个药材做一个学习。
【基源】菊科植物羊耳菊(Inula cappa)的干燥根及根茎。秋、冬季采挖,洗净,切片,干燥。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块片或段。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细纵纹,具横向或环状的断裂痕。质坚韧,断面不平坦,皮部棕色,木部淡黄白色,皮部与木部易分离。根茎断面中央具白色的髓。气特异,味辛,微涩。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7.0%。
【性味与入塔】香,微苦,平。入水、风、土、火塔。
【性味与归经】微苦,平。归肺、心、肝、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除风散寒,补土健胃,调补气血,解毒消疮。用于冷风感冒发热,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四塔失调出现的多汗,潮热,心悸,躁烦不安,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胃脘胀痛,腹痛腹泻;风湿痹痛;疔疮脓肿。
【用法与用量】10~30g。磨服适量。
【贮藏】置干燥处。
【基源】菊科植物羊耳菊(Inula cappa)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挖,除去杂质,干燥。
【性状】根略呈圆柱形,有分枝,表面深褐色,断面黄白色。茎圆柱形,少分枝,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密被茸毛。叶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密被灰白色茸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圆锥状,花淡黄色。瘦果具棱,有刺状冠毛。气微,味苦、微甜。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测定,不得少于12.0%。
【性味与归路】微甜,温。归肝、脾、肺路。
【性味与归经】甘、淡、凉。归肝、脾、肺经。
【功能与主治】理气运脾,祛风解毒。用于食积不化,脘胁疼痛,肺痈喘咳,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肝胆疾患,风湿疼痛,牙痛,痈疮疔毒。
【用法与用量】15~60g。外用适量。
【贮藏】置干燥处。
羊耳菊和羊耳菊根的介绍就到这里啦,两者功效相似,但由于根又单独入药,被单独列出来,有一定的销量,故而在羊耳菊的药材中较少看见根。
羊耳菊植物在昆明很容易看见,之前在作为景区的西山有遇到过,在其他未被开发的山里面应该会更多。
植物志记载羊耳菊全草或根供药用,有除痰定喘、活血调经及治跌打损伤等作用,在广西中兽医用治牛的痢疾。
许多我们忽略的小草,其实在地方标准中正在逐步开发应用,在少数民族医生和大家的努力下,一点一点成为正统药材。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药智数据
(2)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