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建筑
南传佛教在中国境内基本上修习小乘佛教。从阿育王时代以来:
由于南传佛教盛行于东南亚一带,其建筑形式与风格亦富于当地特色。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编年体史书《泐史》记载:傣历913年(西元1569年),西双版纳第十九世召片领(傣族统领者官名)刀应勐娶缅甸金莲公主为妻,公主即在西双版纳之景洪地区首建佛寺。因傣族地区之佛寺建筑受缅甸、泰国佛教建筑之影响较大,故俗称为缅寺,其一般择高地或村寨中心而建,布局自由灵活而无固定格式,也不组成封闭庭院。寺院建筑一般由佛殿、经堂、山门、僧舍及佛塔组成。佛殿是主体建筑,形体高大,造歇山顶。西双版纳地区之佛殿屋顶坡度高峻,使用挂瓦,一般做成分段梯级迭落檐形式,与缅甸、泰国佛寺风格极为相近;沿正脊、垂脊、戗脊布置成排的花饰瓦制品进行装饰。作为对比,德宏地区之佛殿屋面坡度较缓,型制与滇西建筑近似。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一种全民宗教,且因信仰之需求,其佛寺在数量上要求达到或接近一村一寺之比例,这主要肇因于南传佛教之金字塔管理模式。位于金字塔顶尖的是总佛寺,总佛寺下辖中心佛寺,中心佛寺下辖各村寨佛寺,层层管理,分工明确。在佛寺之组织管理系统方面,南传佛寺有着鲜明之划分。如西双版纳傣式佛寺曾分为四级,最高一级设在召片领所在地,即景帕钪,称为拉扎坦大总寺,是统领全西双版纳之总佛寺;第二级为总佛寺下设的12个版纳拉扎坦总寺与36个勐总佛寺;第三级是由4所以上村寨佛寺组成的中心佛寺,即布萨堂佛寺;第四级是最基层一级,即村寨佛寺。
这种金字塔型管理模式至少有两个优点:(1)就管理范围而言,各级佛寺职责明确,且相互之间不存在侵权或管理混乱问题;(2)就管理方式而言,金字塔型管理模式采取的是自上而下之层层管理,上一层组织之佛寺负责管理下一层组织之佛寺,下一层组织之佛寺则服从上一层组织之佛寺管理。
自16 世纪始,云南各地佛寺大起,一直发展至清末。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
南传佛教寺院之总体布局类似于当地传统民居之灵活多变,不讲究对称或中轴线等格局,也未形成统一型制,往往通过寺院入口处之引廊来形成大殿之前导过渡空间,以增加佛寺肃穆庄严之气氛。大殿是僧侣与信众进行日常佛事活动之主要场所,由于南传佛教近乎一神宗教,故大殿内只供奉释迦牟尼本尊塑像(两旁有侍者各一名),而殿内列柱之间或佛像背后悬挂佛本生故事或传说经画。这些画图形优美,线条流畅,具有浓郁的西南民族风格。而在德宏地区,由于受到汉族文化之影响,大殿内除供奉释迦牟尼佛外,也供奉大乘佛教之观世音菩萨。
南传佛寺建筑中最突出的部分乃屋顶之造型:大而陡,轮廊层面丰富,屋顶歇山层迭递升、分段举折,屋檐斜撑挑出如羽斯飞,脊饰华美而变化多端。这些都使得屋顶既绚丽多彩又雄伟壮观。屋顶那些挺拔尖耸之箭塔,流露出升腾之势态,象征着南传佛教欲超凡脱俗、弃绝尘世而上与天通之意象。佛寺内部,各种精美之装饰图案色彩丰富,在阳光照射下更显得五彩缤纷、金碧辉煌,从而又体现了一种近乎世俗、感性之色彩美,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对神之亲近感。
南传佛寺之建筑型制最突出地反映在佛殿与戒堂这两种主要建筑类型上,因受到其周边环境与不同文化之影响,又呈现出地域性差异,概括起来可分为干栏式与落地式两大类。干栏式佛寺主要指德宏州端丽地区之奘房,而落地式佛寺又分为版纳型与临沧型。在德宏芒市、陇川一带的傣族、德昂族与阿昌族之佛寺,则介于干干栏式与落地式之间,具有明显的汉、傣文化交融结合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