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以大道治天下,从老子的思想看,是因为天下万物的本性都在道的主宰之下,都统一于道的精神之下,所以执大道治天下,就能获得天下往的效果。天下万物都顺从于道,自化自为,安平泰的局面就会产生。

看来害是从民之知及其用而来的,民若无知或有知而不用,则天下无害。民的知是从哪里来的?不是别人教给他的,而是他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民总会有知,老子说绝圣弃知,也表明他承认民是会有知的。解决的办法是让民弃知,实在弃不掉,就不让他们用知。总而言之,不能让治天下者感到有害。

明太祖注:执大象者,即道理本体也。又王者大位,而大名政事也。又王位民之大宝,持之以常而不妄,则天下归焉。归者从也,即天下往。既众庶之服归,加抚以劳之,则天下安和,即安平泰。

天下归往之后怎么办?唐玄宗与宋徽宗都没有谈到,明太祖这位刚上台的皇帝则注意到了。他的政策是抚以劳之,不要扰民,让民自化自为,这在天下刚刚换了主人之后,尤其重要。万物归往,不是归往皇帝,而是归往大道。有道的统治者,才能获得人民的归往。这种统治者,可称为圣人。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唐玄宗所描绘的太平景象,可谓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一直憧憬的理想。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根本特点。即统治者要清静无为,不随意扰民,让民众自在自为地生活。这表明一个思想,民能自为,不需统治者指手画脚,说东道西。民的自为,来自他的生存本能,他要生存,就会努力劳动。民的生活目标并不太高,他只图个丰衣足食,天下太平。统治者的要求也不过分,他只要求淳风大行,万物殷阜,岁计有余。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方面看,他们的要求,都是相当合理的,如果双方都能坚持这种要求,中国的社会是很容易治理得好的。所以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太平的时间较长,而战乱的时间较短,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就在于这种政治理想。

明太祖注:君能抚养有方,虽有叛者,亦复归也。过言去,止言复往。其谓道,无形无影,口说时无验,亦无滋味,看又不见,听又无声,愚人将谓无有,上善用之,终古不乏,是谓不可既。

物一般都有味色声等,人对物的认知,也是通过物的味色声等媒介而进行的。宋徽宗认为,问题是谁让物有味色声的?这就是道。道使万物有了各种形态上不同,而又不显示自己的这种作用,所以人不能直接认识道,只能通过物来认识道。一般人只认识了物,而不能通过物认识道,只有圣人能由物识道。圣人识道用道,就可成为帝王,使道大行于天下。帝王所依据的道,只存在于他的心中,在别人是看不到的。所以明太祖说,愚人将谓无有,而圣人善用之而不尽。就算你向世人说道,世人也只感受到淡乎无味,毫无意思。所以得道的人与不得道的人之间,是很难沟通的。

(0)

相关推荐

  • 《老子》经典名句和解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摘自<老子·道经·第八章> 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摘自<老子·德经·第四十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明太祖注:治国务欲民实,无得重敛而厚科,若重敛而厚科,则民乏用矣.民既乏用,则盗贼之心萌.盗贼之心既萌,将必持戈矛而互相斫,是谓难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人君以道治民,但不以道明示于民.道在人君之心,所谓存乎一心,运用之妙.这是人君的利器,不是民众的工具.道是玄妙之理,只对人君有用,对民众则无用.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学行大成之人也好,道德大成之君也好,在此大成之时,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头脑.虽已大成,但还要在心理上认为有如玷缺,更加谨慎,这才是保持大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是唯一的,所以又称之为一.得一就是得道.天地神谷万物之类,它们如何得道?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人可以通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道在万物之中,这就是它的广泛性.这种在不是物质形态的在,而是理念性的在.万物不论有如何的差异,都不能超出道的原则,这就是道对万物的在.所以说万物恃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者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万物是极端多样化的,而道则不管物有多少变化,都能一以贯之,使多样性的物不脱离道的根本原则.这就是道的应物.得道之人,也能自如地应物,因为他能按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是道之用,然而德也有的上下高低之分,并非德都是道的体现.看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政治状况,就能分出德的优劣.按唐玄宗所说,则有有德,有无德,有淳德,有上德,有下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