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以大道治天下,从老子的思想看,是因为天下万物的本性都在道的主宰之下,都统一于道的精神之下,所以执大道治天下,就能获得天下往的效果。天下万物都顺从于道,自化自为,安平泰的局面就会产生。
看来害是从民之知及其用而来的,民若无知或有知而不用,则天下无害。民的知是从哪里来的?不是别人教给他的,而是他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民总会有知,老子说绝圣弃知,也表明他承认民是会有知的。解决的办法是让民弃知,实在弃不掉,就不让他们用知。总而言之,不能让治天下者感到有害。
明太祖注:执大象者,即道理本体也。又王者大位,而大名政事也。又王位民之大宝,持之以常而不妄,则天下归焉。归者从也,即天下往。既众庶之服归,加抚以劳之,则天下安和,即安平泰。
天下归往之后怎么办?唐玄宗与宋徽宗都没有谈到,明太祖这位刚上台的皇帝则注意到了。他的政策是抚以劳之,不要扰民,让民自化自为,这在天下刚刚换了主人之后,尤其重要。万物归往,不是归往皇帝,而是归往大道。有道的统治者,才能获得人民的归往。这种统治者,可称为圣人。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唐玄宗所描绘的太平景象,可谓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一直憧憬的理想。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根本特点。即统治者要清静无为,不随意扰民,让民众自在自为地生活。这表明一个思想,民能自为,不需统治者指手画脚,说东道西。民的自为,来自他的生存本能,他要生存,就会努力劳动。民的生活目标并不太高,他只图个丰衣足食,天下太平。统治者的要求也不过分,他只要求淳风大行,万物殷阜,岁计有余。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方面看,他们的要求,都是相当合理的,如果双方都能坚持这种要求,中国的社会是很容易治理得好的。所以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太平的时间较长,而战乱的时间较短,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就在于这种政治理想。
明太祖注:君能抚养有方,虽有叛者,亦复归也。过言去,止言复往。其谓道,无形无影,口说时无验,亦无滋味,看又不见,听又无声,愚人将谓无有,上善用之,终古不乏,是谓不可既。
物一般都有味色声等,人对物的认知,也是通过物的味色声等媒介而进行的。宋徽宗认为,问题是谁让物有味色声的?这就是道。道使万物有了各种形态上不同,而又不显示自己的这种作用,所以人不能直接认识道,只能通过物来认识道。一般人只认识了物,而不能通过物认识道,只有圣人能由物识道。圣人识道用道,就可成为帝王,使道大行于天下。帝王所依据的道,只存在于他的心中,在别人是看不到的。所以明太祖说,愚人将谓无有,而圣人善用之而不尽。就算你向世人说道,世人也只感受到淡乎无味,毫无意思。所以得道的人与不得道的人之间,是很难沟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