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3个第一,主演拍到生理承受极限,这样的电影,就该火向全国
《革命者》上映后,豆瓣开分了。
7.5分的高分,同档期第一,短评和长评区,清一色的四星和五星。
如果从评分比例来看,三星以上的好评比例超过了90%。
另一边,淘票票评分达到了9.5,不仅是同档期第一,也是今年已上映新片中得分最高的。
而猫眼的评分也达到了9.4,同样也是同档期口碑第一。
比分值更值得一看的是网友们的评价。
有人觉得张颂文的表演非常棒,很燃很热血。
有人表示从头哭到尾,很震撼,感慨革命先辈换来我们今日幸福生活。
而在这些高口碑中,准备二刷的人也不少,也有人表示看了三遍仍意犹未尽。
《革命者》能取得如此一致的口碑并不容易。
要知道,主旋律电影并不好拍。
革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很难拍出新内容,拍大了被说“假大空”,拍小了被说“格局不够”。
演员如果用特型演员就会和之前的电影雷同,如果用新演员,很多观众又会存在接受度上的差异。
面对这么多难题,《革命者》的主创还是发扬了“革命者”的精神。
影片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尝试,这些尝试在整个献礼片序列中是罕见的,但从看过影片的观众评价来看,效果是出乎意料的好。
比如网络评价提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李大钊。
对李大钊先生的致敬几乎是随处可见,不少网友情难自已地表示“当今盛世如你所愿”。
有这样的评价并不值得奇怪。
李大钊是这部电影的主角,全片几乎所有的故事都与他相关,超过90%的画面直接出现了李大钊这个人物。
但是从创作角度而言,把所有内容都倾注在一个人物身上,是很需要勇气的。
纵览过去的众多献礼片,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人物群像来反映大时代。
而《革命者》则是李大钊一个人的人物传记,多多少少有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意思。
影片以李大钊临刑前38小时的动态为时间主轴,用李大钊临终前的记忆碎片、以及旁人视角下的他穿插其中,来拼凑出一个鲜活的革命者,以反映那个时代革命者的精神风貌。
摸着历史的脉搏,《革命者》为我们展示了对李大钊最为重要的一些事件,通过对这些标志性事件的还原,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观众口碑看,显然片方这一次的“大胆创新”走对了,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演员张颂文通过表演让这个历史人物得以在大银幕上“复活”。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皮哥真的力荐你亲赴影院见证,片中张颂文的表演绝对是现象级的。
不少观众已经在评论中“点名夸赞”。
豆瓣这位网友将张颂文的表演形容为“演技天花板”,看过电影的皮哥告诉你,这个评价真的毫不夸张,这部《革命者》绝对称得上是张颂文在表演探索上的集大成之作。
从创作心态来看,他在刚接到这个角色时就说自己不能用张颂文的逻辑来演李大钊,而要用李大钊的逻辑来演了,革命者并非常人,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合理性,为此张颂文用4个月的时间来消化李大钊这种“不合理”。
从表演手法来看,张颂文做到了虚实结合。
一方面,比如就义前的那场戏,他摘下了眼镜,张颂文表示真实历史中李大钊受刑时也没戴眼镜,这就是追求实。
可另一方面,历史记载李大钊登上绞刑台后想写遗书被拒,最后从容赴死,所以他在就义前的心理活动,包括他想留给世界怎样的遗言我们是无法得知的,这就需要艺术创作了,这就是虚。
张颂文为登上绞刑架这场戏加入了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在就义前喃喃自语,他说一个人面临死前往事涌上心头,一定是有很多的话想要说,可是却不知该说哪句,因此会有喃喃自语这个反应。
第二个细节是李大钊最后的临终感言,这段话负责剧本的主创一直想不出来,有一次张颂文来到办公室,把自己想好的台词说给对方听,结果对方当场落泪。
这段感言就是片中经典的“你们一定要相信,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
这句话成为了全片的金句,导演还做了艺术化的处理,让各行各业的人齐喊“我相信”来与李大钊完成隔空对话,片方甚至还制作了“我相信”版预告片,这全都归功于张颂文自己的艺术创作。
而这还不够,在演技突破上,张颂文再一次把方法派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在片场“自虐”。
历史上的李大钊受刑三次,痛苦了半个多小时才牺牲,张颂文为了追求这种真实感,在拍摄时也用上了真实的绞刑架,可谓在用“命”表演。
花絮视频里我们看到,张颂文的喉咙被绳子勒住反复升降。
张颂文说:“只要我的生理极限能扛得住,我就努力演完。”
这段戏整整拍了4个小时,而张颂文的脖子也被勒出了红印子。
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我们都看到了。
最后就义这段戏,包括被勒住脖子的念白,是整部电影最高潮的段落,此处观众的情绪也来到了最高处。
张颂文最终用这场残酷的受刑戏带我们走进了李大钊先生的内心世界。
演员演到位了,观众自然也买账,网上对这场戏的情感共鸣是实打实的。
演员佟丽娅也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片中她饰演的是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
但上映之前大众对此是有议论的,因为赵纫兰是个勤劳的农妇,比李大钊年长5岁,又长期干农活,应该更显苍老,佟丽娅会不会太年轻漂亮了。
但从正片来看,她的扮相自然贴切、毫不违和,表演上也是完全立得住的。
其中两场戏让我印象深刻,一场是她在家中和李大钊相拥而泣的戏,一场是她得知丈夫被杀害后独自悲嚎的戏,佟丽娅也用自己的演技弥补了年龄上的差距,两场哭戏让观众很是动容。
除了演员表演外,全片中像这样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的场景还有很多。
比如片中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还原,最终呈现出来的场景沉浸感很足。
在评论中观众谈论最多的就是“三一八惨案”。
1926年段祺瑞军阀制造了这一暴行,电影里用了浓重的笔墨,写实地展示出了军阀施暴的全过程。
肢体殴打,枪响,杀人,一片哀嚎。
如果大家记得鲁迅先生那篇《纪念刘和珍君》,应该会对这个段落感触颇深。
同样的场景还有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多共产党和民主人士被逮捕枪杀。
雨中的行刑让人震撼,而反动派拿枪扫射的镜头,更是暴戾残酷。
1922年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也是真实事件,《革命者》甚至连工人卧轨的细节都拍了出来,无数矿灯的点缀下很是震撼,透过银幕你也能感受到他们那份必死的信念。
这一桩桩一件件,和真实历史脉络的契合度都相当高。
课本中的那些事件,在《革命者》里变成了诗意的、生动的、振奋的、残酷的镜头,这种真实,不仅让人物更鲜活,也把这些历史事件刻在了观众心里。
于是情感变得真挚,情绪也起得更快,对电影来说,好的口碑积累自然水到渠成。
很多观众也忍不住感叹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因为这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牺牲换来的。
除了这些很直观的情绪共鸣外,《革命者》本身,也用了许多艺术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历史事件,给观众更多思考。
电影中的上海北站是个很有意思的地点。
1912年元旦,孙中山从上海出发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隔一年,宋教仁被杀也在上海北站。
而李大钊见到孙中山,同样是在上海北站。
这三段用蒙太奇剪辑在一起,颇有历史巧合的苍凉感。
而李大钊即将被杀的时候,用了一个天平的意象,来反映张作霖心中的权衡。
本来民间让释放李大钊的请命信和奉系军阀加在李大钊身上的“罪证”放在天平上是平衡的。
但是蒋介石“此人不除,后患无穷”的最高指示加上去,天平则完全倒向了“绞刑”的一边。
把人命放在天平上,是军阀的恶毒。
但这种表现手法,比起论战和法庭,则更有感染力。
像李大钊这样的人,生命都可以这样轻易被夺去,更何况中国广大的百姓?
一个天平,也让李大钊的奋斗、牺牲有了现实意义。
如今,已经是一个不需要用牺牲换取公义的年代。
但我们应该知道这样的年代是怎么来的,跟着《革命者》接受这样一场精神洗礼是很有必要的。
无数的牺牲和鲜血换来的和平时代,更值得我们珍惜。
而这部电影对于主旋律题材不同风格的探索、在细节上的雕琢,以及演员对于角色的付出,其实都值得我们肯定。
可惜的是,目前《革命者》口碑虽好,票房却不尽如人意,上映3天总票房仅有5300万。
这一成绩显然是和电影体现出来的品质是不成正比的。
面对这一“叫好不叫座”的现状,主演张颂文和佟丽娅在直播中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张颂文则谈到了很多人对主旋律电影的先入为主,他希望大家能够走进影院,真正去看这部电影,相信网络上已经形成的口碑。
佟丽娅自曝自己儿子和同学也去看了,都看得懂,孩子的家长也都反馈看完很有感触,她相信口碑上来了大家会慢慢去电影院看。
她还化用了革命名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更多看过电影的观众能够作为“火炬手”,点亮《革命者》继续前行的道路。
虽然主创为票房不佳在全力高呼,不过皮哥对此倒不是很担心。
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证明了一个趋势,口碑才是主宰一切的终极利器。
有些高口碑的电影也许属于“慢热型”,前期票房表现不会太好,但随着口碑发酵沉淀,一定会后来居上,这是必然的。
皮哥相信《革命者》这样被多重口碑一致认证过的好电影,值得更多人走进影院,它的品质也注定会被更多人看到。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