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奇葩的10个状元
在施行科举制度的时代,大多数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科举考试,最终以考状元为荣誉。只要你考上状元,走进官场,就容易改变人生。在有姓名可考的状元中,有些拥有十分奇特的经历,历来为人津津乐道,现分享于此。
壹
唯一的状元驸马——郑颢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状元
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贰
脸皮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状元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 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 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 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 裴思谦厚着脸皮说:" 裴秀才非状元不放 !" 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 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 裴说:" 卑吏便是。" 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叁
角力赢得的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状元
宋太祖开宝八年的科考殿试中,应试人王嗣宗和陈识同时最先完卷,并且同时呈送到宋太祖赵匡胤的面前,由于不好分辨谁先谁后,也弄不懂文章好坏。宋太祖沉思片刻,便不动声色地说道:“你们俩摔跤,就在我面前摔。”
陈识的脑子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就被身体魁伟的王嗣宗扑通一声摔倒在地。宋太祖此时被逗得哈哈大笑,指着王嗣宗说:“你就是今科状元。”如此钦点状元,实属罕见。
肆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状元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 挑尽寒灯梦不成。" 公子一听,大笑说:" 此乃一瞌睡汉。" 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 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 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 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 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伍
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他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殿试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 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 !" 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殿试第二名孙清,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边的,都引以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 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
陆
鸭蛋状元——黄士俊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状元
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黄士俊,家里很穷。34岁时,想进京赶考,找岳父去借路费。岳父见他衣衫褴褛,连客厅都没让他进,只给了他两个鸭蛋。岳父家的仆人可怜他,偷偷给了他一点钱。没想到,这个黄士俊竟然高中状元。后来他以“鸭蛋”为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岳父。其中很多名言警句,广为流传。和《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一样,黄士俊的岳父也是一个势利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穷人可能变成富人,乞丐也可能变成状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柒
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史大成
清顺治十二年(1655)状元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 " 始于史,终于钟。" 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 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 " 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 " 始于史,终于钟 " 的说法。
捌
能吃的状元——李蟠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状元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考、写字都很慢。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 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自此," 饽饽状元 " 李蟠传遍士林。
玖
最侥幸的状元——毕沅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
毕沅中状元前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殿试前一天,他与同僚储重光、童凤三人在军机处值班。此三人都顺利通过了会试,准备参加明天的殿试。储、童二人想回寓所准备明天的殿试,便对老实的毕沅说:" 我俩书法好,有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做非分之想了,替我俩代劳吧。"清朝殿试的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而毕沅的书法又的确不行,就答应了。当夜,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没想到第二天殿试考时务策,题目正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毕沅胸有成竹,挥笔立就。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储重光中了榜眼,童凤则列二甲第六。当储、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后,无不嗟叹。
拾
人参状元——翁同龢
清咸丰六年(1866)状元
曾当过同治、光绪帝老师的翁同龢,乃咸丰六年状元,他所以能在殿试中一举夺魁,除了靠真才实学外,两支人参也功不可没。
原来当年的殿试竞争状元者,实际是翁同龢与孙毓汶两人。当时,凡赴试者离殿廷较远的,在殿试前夕,多寄宿在朝门附近。翁、孙两家都是显宦,又是世交。孙府在皇城附近,而翁家距离较远。殿试前夕,孙家特邀翁在府中住宿。晚饭后,孙父孙瑞珍即嘱咐儿子早些睡觉,以便翌日有充沛精力参加殿试,自己以长辈身份与翁同龢畅谈至深夜,才让他回去休息。
翁同龢刚上床,孙父又暗中派人在翁的住房四周大放爆竹,一直放到天亮,使翁不能稍息片刻。翌日进入试场,翁同龢觉得全身无力,昏昏欲睡,心想这回殿试绝无夺魁希望。正在无奈之际,忽然想起身上揣着两支人参,遂马上放入口中咀嚼,翁顿时觉得精神十足,执笔直书,无一败笔,终使翁高中状元。两支人参救急提神,功不可没,于是人皆称翁同龢为“人参状元”。
—FIN—
转自丨圣博空间
排版丨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