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星象学揭秘08
8、星命学的成熟(唐至清)
中国古代星象学经长期发展,到唐代发生了重要的质变,这表现为星象学内容的扩大。即在原先单纯的占星术之外,又产生了与算命相结合的星命学。于是,中国古代星象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便全部形成,使星象学的发展达到了顶点。
占星术发展到唐代,已经十分繁杂详备,可以说已经到了尽头。盛极则衰,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占星术也不例外。
占星术在唐代,经过《开元占经》的总结和汇集大成,便基本上走完了自己的生命路程,其后便停止了发展,并逐渐不再受到人们和社会的欢迎,其地位逐渐让给了更适合个人和个体家庭需要的星命学。这表明了中国思想文化在唐代发生的重大质变:宗教神学的天命观的中心已从国家朝廷移向了个人和个体家庭。
占星术一直是为朝廷、帝王服务的工具,它的任务是预测国家、朝廷、帝王及社会、地区的灾变吉凶,而并不关心个人的命运。到了唐代,占星术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已不再流行,占星术为朝廷帝王所提供的服务,已不再如汉代那样受重视,人们不再迷信占星术了。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人类事务,人们逐渐将眼光转向了人类自身,而不是祈求于苍天。
加之占星术的日益繁琐杂碎,也逐渐令人难以接受和使用,其使用价值也大大降低。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便使得占星术走向了衰落和冷落。
反映唐代占星术状况的著作,主要是新旧《唐书》的天文志和《开元占经》。《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卷,其中一百一十卷是讲占星术,是迄唐为止的一千多年占星术的集大成之书。《开元占经》自成书之后,就被视为机密,极少传世。宋以后就已失传,到明代连皇家天文台也无藏本。这充分反映了时代对占星术的态度,反映了占星术的衰落。
与此相反,与算命相结合的星命学在这个时期却发展起来了,为中国古老的星象学増添了一门更复杂的分支。星命学究竟起源于哪一年?由谁发明?这个问题已无法回答。因为今天已无具体详实的资料说明它,但可以大致找出其产生形成的时间。
线索之一,星命学的基础之一:八字算命的产生,不会早于韩愈的时代。
八字推命的始祖,是唐代的李虚中,这是八字测命家的基本常识。但据韩愈为李虚中所作的基志铭,李氏推命只用年月日的干支,而不用时的干支。这说明在韩愈的时代即唐开元天宝年间,尚无八字推命,而只有六字推命。既然如此,星命学似亦不应早于这时。
线索之二,韩愈的《三星行》和杜牧的自作基志铭中,都提到星命之法,可知这时已有星命学,即星命学的产生又不会晚于韩愈的时代。
线索之三,任何一个事物的产生形成,不会在一个早上突然完成。早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已提到过用星位谈禄命的事。当然,王充所说与后世的星命学并不相同,但至少说明把星象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想法,很早就已存在。这无疑是星命学得以出现的萌芽和源头。
在韩、李之前无记载以星象与生辰干支配合推命者,到韩、李时始有明文记载。尽管李虚中的推命仅用六字而不用时之干支,但也基本具备了后世八字推命术的构架和理论,后世八字推命家尊他为始祖也不无道理。星象学与这种推命术相结合而产生星命学,也就不足为奇了。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先由简单粗略到复杂细密的。韩、李时期的星命学也是其初成的简略阶段,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可以说,星命学产生于韩愈、李虚中时期。而李虚中很可能就是星命学的创始人之一。此外,与李同时代还有位奇人,被星命家们推为祖师,这就是唐玄宗时的张果,亦即后世所称的张果老。
张果,世传他生于尧时的丙丁之年,到唐代仍活在人世,且有神妙之术,故时人视之为神人。唐玄宗时曾召见他,当场试验他的神术。据《李憕问答》记载,玄宗让张果喝三杯毒酒,喝完之后,醺然若醉,并说:“这不是好酒。”不一会儿,牙齿全部发黑,他手执铁如意将牙齿全部击落。然后假寐片刻,牙齿又全部重新长出,人亦不中毒。
玄宗于是赐号为“通玄先生”。张果的星命之学传给李憕,其后便流传不断,所以后世谈星命的人,都把张果奉为始祖。今有《张果李憕问答》一书传世,其中记录了张果星命学的先天心法(又称先天口诀)、后天口诀、至宝论、评人生禀赋分金论等。
据李憕自署,为嘉平二年九月记,李憕自称中都石室山人。
星命学自唐时问世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又有发展,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很大变化,这主要是变得越来越复杂繁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与此相应,星命学著作的内容越来越庞杂,部头越来越大。同时,真正的专家却越来越少,不像隋以前那样,往往一个时代便有几十名著名的专家学者。从唐到清,真正精通星命学的专家只有如下几位:
张果、宋代鲍云龙、元代郑希诚、辽代耶律纯、明代万民英、刘基、杜全。《四库全书》关于星命的著作不下数十种,但有著者姓名者并不多。唐以后书多人少的局面表明,真正的专家日渐罕见,星命学逐步成为绝学。至于江湖术士对星命八字一知半解,便来唬人骗人,真正的星命家对他们是十分鄙薄的,认为这种人根本不足以代表真正的星命学。
总之,在唐至清的时期,中国古老的星象学已由单一的占星术发展为包含占星术、星命学两大部分的庞杂体系,其思想原则、推算方法、使用范围、社会文化意义,均比以前的星象学有了质的变化,表明中国星象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点。
另外还应提到,在中国星象学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也先后融入了外来星象学的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星象学已被译介到中国,但当时并未互相融通。如《隋书·经籍志》中就有《婆罗门天文经》《婆罗门竭伽仙人天文说》《婆罗门天文》三种,这无疑都是来自印度的星象学著作。这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时带来的一个附带物。很明显,印度的星象学刚刚传入中国时,还是以独立的姿态与中国历来固有的星象学对照着存在,二者并未融通为一体。
到唐代,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扎根深入,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也进行到相当程度了。而双方文化在星象学领域,同样进行了交融。著名的《开元占经》,不是由中国人写成,而是由祖孙四代在中国皇家天文机构任职的印度人瞿昙悉达写成,这本身就是中印星象学交融的一个有力象征。瞿昙悉达写《开元占经》时,又将印度的《九执历》翻译并录入该书卷一○四,这又是两国星象学交融的一个证据。
到明代,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逐步译介到中国,星象学也不例外。当时有一位名叫穆尼阁的传教士,就写了一部名叫《天步真原》的书,详细介绍了当时的西方星象学。当然,中国星象学并没有完全吸收西方星象学的内容,只是有选择地选用了西方星象学中黄道十二宫的内容,将十二宫的星座:宝瓶、摩羯、人马、天蝎、天秤、室女、狮子、巨蟹、双子、金牛、白羊、双鱼,与中国的十二辰、分野、二十八宿、十二次配合起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