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福堂幼儿园与西门里张家
潍城是一座历史底蕴浓厚的老城,明清民国以来,这里名人辈出,文风鼎盛。有被很多潍坊人广为周知的潍县城里的四大家族郭陈张丁,有明代名臣刘应节,首位状元曹鸿勋以及他恩师王之翰等。
当时的潍县城,以大十字口为轴心,向东西和南北辐射,分别是东门里大街和西门里大街,以及县治大街和田宅街。大十字口往南一点的路口,是小十字口,它的东边是郭宅街,往西是布政司街,再往西就是增福堂街。其中郭宅街和增福堂街分别住着四大家族中的郭家和陈家。
增福堂街东首是陈家宅邸,清代道光年间这里住着陈官俊和陈介祺,陈官俊是道光帝的老师,而陈介祺有“陈大花翎”之称,更是以收藏金石和珍贵的毛公鼎而名列天下,被认为是当时收藏界第一人,现在的万印楼和十钟山房,更是见证了陈介祺收藏金石所付出的心血和毕生精力。
自陈家宅邸往西,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庙,里面供奉着增福神君的塑像,被称为增福堂,增福堂街的街名由此而来,说起庙的历史,据说可追溯到唐代,自建庙以来,一直香火不断,说起这位增福神君,其实就是潍坊人口中说的那位“财神爷”。
后来增福神君塑像拆毁,增福堂一度闲置,再后来改作学堂,以教育周边街巷孩童。老城的人,非常重视教育和孩童的培养。一条不足二百米的增福堂街,却拥有了增福堂小学和增福堂幼儿园,离它们不远,往北就是三中。增福堂往南,过了太平街,是太平街小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增福堂小学改名为潍坊市第三小学,增福堂幼儿园叫做第三小学附设幼儿园,入托形式为半托。次年增福堂小学合并搬迁到太平街小学,因为小学易名,幼儿园改为潍坊市太平街小学幼儿园。
搬迁到东风街的幼儿园园舍是在一座古老的四合院里,说起它的主人,那可是在老潍县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位人物,清代朝廷重臣,广东福建巡抚张兆栋。明清潍县,城里西门大街,居住诸多名人高官,比如明朝名臣刘应节,在西门大街有住宅,他告老还乡,回到潍县,大兴教育,变卖西门大街住宅,投资兴建浮烟山麓台书院;明代天启进士亓玮,住宅在西门大街三条过道,而清代广东福建巡抚张兆栋的住宅和他的颐园就在西门大街路北,九曲巷往西,现在的郭味渠纪念馆对面的附近位置。
说起西门张家,在当时老潍县,也是举轻若重的四大家族之一。张家住宅几乎雄踞大半个西门大街,其家族人才辈出,身世显赫,张家在清朝中期,祖孙三代出了四名进士,逐成名门望族,其中以张兆栋官阶最高。清代光绪初年,张兆栋在南方做官,公务在身,命弟弟张兆椿回到潍县西门大街路北,盖住宅,并在宅西建园子。园中叠山注水,筑台绕榭,种植名花贵草,翠竹环绕,逸趣至极,颇有几分南方园林的样子。
西门里张家残存的房屋
图片版权所有谢绝盗图
时过境迁,明清潍县大多私人园林,由于种种原因,加上年数久远,或者荒废,或者拆毁,曾经奢华一时的颐园也不例外。颐园的废弃时间不详,但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不见有关对颐园的记载了。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幼儿园从增福堂街搬到东风西街张兆栋故居原址,经历一百多年风雨洗刷的某处旧宅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向人们诉说着西门里张家曾经显赫的历史。
《重修潍阳书院记》
张兆栋为官清廉,在官场和民间有着不错的口碑,他热爱家乡人民,在任广东巡抚时,适值潍县遭饥荒,曾由海道运粮赈济。他关心家乡教育,曾捐资修葺圣庙,兴复潍阳书院等。邑人私谥“文端先生”。研究老潍县教育文化,似乎绕不开潍阳书院,作为城里的一座书院,吸引了诸多学者文人,当时坐落在西门里大街东首路北,今天的电业大厦西邻不远的地方。清末道光年间潍县大学者张昭潜为潍阳书院写过一篇《重修潍阳书院记》,如今残碑保存在孔融祠院内南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
关注潍坊五好青年
欣赏更多原创老潍坊文章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抄袭
一切不打招呼的转载,视为侵权
如果喜欢他的文章,就关注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