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曾:特殊的祭奠

童年的记忆系列之一

李庆曾:特殊的祭奠

(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通过互联网偶然发现了父亲李荫乔先生于1938年,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学习期间的毕业论文——《贵州田赋研究》1,和与此相关的《实习调查日记》2。(如下图)

(1 李荫乔:《贵州田赋研究》,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v.1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1~546页。)

(2 李荫乔:《实习调查日记》,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v.184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第89746~89878页。)

这两本书都被编在一部资料文集中正式出版。这部文集的名字是《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3,主编名字叫萧铮。经查询后得知,此人当时的身份是父亲求学的地政学院(系)的主任。这部文集由台湾成文出版社与美国中文资料中心于1977年联合影印出版。包括父亲在内,我们全家人却无人知晓。

(3 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台北)成文出版社、(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

当时正值疫情严重期间,大家都在居家隔离。我在北京闲居,于是通过网上订购,把这两本书买了回来。

这两本出版物总共七百余页,除少量表格、文件外,全部为先父的手写恭楷原稿的影印件。

这些文字展现出,作者是一位文字上有功底、学术上有建树、思想上有正气,敢于公开批判国民政府的贪婪与卑鄙的有志之士。这些文字也展现出,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作者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忧国忧民情怀的志士仁人。

通过对父亲遗作的阅读,逐步的、以至最后完全的,颠覆了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平庸形象,让我有机会见到一个长期被隐藏起来的另一个真实的父亲。

(二)

由于首次看到父亲的遗作,感触良多。当时我一边阅读,一边在家里的亲友群里,与哥哥姐姐们进行交流。在给他们介绍这些文字内容的同时,也谈及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几天的功夫,我在亲友群里所写的这一段一段的东西已有四、五千字。

当时清明已经临近。由于疫情,给父母扫墓是去不成了。于是我想,不如把在亲友群里所写的这些零散的东西整理起来,合成一篇东西,以此作为清明节对父母的一种特殊的祭奠方式。

目的明确了,也就有了动力。我把在群里发的那些夹叙夹议的文字收集起来,再把这些东西加以调理和补充,就在4月4日清明节这天,完成了一万两三千字的文章的初稿。

以前,我从未给自媒体投过稿,不懂自媒体的规矩。在清明节那天,我把这一初稿同时投给了三个微信公众号:“30号院”“新三届”“在人间living”。认为不拿稿费,多投几家也无妨。

“30号院”的反应最快,好像在我投稿的第二天,文章就被发表了出来。“在人间living”立即回复了我的投稿邮件,说:“文稿收悉。谢谢。稍后安排发”。只有“新三届”没有音信。但没过几天,他们也把这篇文章改换了标题后,发表了出来。

清明过后,疫情仍在延续,百无聊赖。我想,既然文章已经成型,为什么不把它公开发表出来呢?

于是,我着手把这篇文章进行了一些正规化的加工。将原来用于交流的口语化的文字,修改为正规的书面语。按照一般学术论文的要求,增添了中英文的内容提要和关键词等内容。同时将一些引文,用正规论文的要求标明了出处。

完成这些,大约用了我十天左右的时间。修改完成后,正在琢磨找一家比较合适的刊物上去投稿。说来也巧,在4月14日那天,我刚改好的文章就被一家核心刊物的主编相中。5月份就在这份期刊上公开发表了。

(三)

事情是这样的。父亲的这两本著作,首先是在台湾和美国出版的。通过网上搜索,我还发现,贵州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近年来编纂的,反映贵州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大型丛书——《民国贵州文献大系》中,也收录了由商毅先生整理的父亲的遗作《贵州田赋研究》。

整理者在2011年还专门为《贵州田赋研究》撰写了整理前言。这个前言提到:“关于作者李荫乔,我没有找到任何资料。萧铮在序言中还说,学员们实习调查回来之后,‘又一年始得卒业,分发各省工作’。《贵州田赋研究》成于一九三八年冬,李荫乔分发也当在次年或更后,尚处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几十年过去, 查不到战乱之时一个人的踪迹,当有各种各样的可能,不足为奇。不过,这些实习调查报告,对保存贵州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是珍贵的资料,贵州人不该忘记他们。”1

(1 李荫乔著,商毅整理:《贵州田赋研究》,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二辑下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 版,第II页。)

看到了这份整理前言,我便主动电话联系了贵州省政府的这家文史研究馆,以向他们提供我父亲的情况,来弥补整理者的缺憾。他们值班室的工作人员弄清了我的意图后,就提供了一个负责整理历史文献的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我在微信上向这位负责人介绍了我父亲的简单情况,同时把我刚刚整理好的这篇文章,作为背景材料也发了过去。他看完了这篇文章后,立即在微信上留言说:“李老师,大作读完了,非常好。我主编《贵州文史丛刊》,可否给我们发?在贵州发有特殊意义。”

我原来是不知道这家文史研究馆办有刊物,听这位主编这么一说,我随手在“知网”上翻了一下,发现《贵州文史丛刊》是“知网”独家出版物,属于核心期刊。把我的这篇文章交给他们,既弥补了父亲这篇毕业论文整理者的缺憾,也使我祭奠父亲的文章得以公开面世,可以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是4月14日晚上在微信上进行的交流,当即就敲定由他们的刊物发表这篇文章。5月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的刊物中,他们就把这篇文章发表了出来。1(如下图)

(1 李庆曾: 李荫乔与《贵州田赋研究》《实习调查日记》,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2期,第123-130页。)

我主编过国家级期刊,如此迅速的发表周期,估计也创造了他们这份季刊的先河。

后来我又将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增补和修改,并将最后的定稿投到台湾的地政研究所刊物《土地问题研究季刊》,发表在该刊的第75期(2020年9月)。(如下图)

(四)

我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事经济问题研究的,那时还在大学读书,写的东西不多。直到1984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后,我才勤于笔耕,短短几年就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其中有一、二十篇被《中国知网》所收录。由于著述颇丰,我在1987年被社科院特批,提前晋升为副研究员(我在一年前刚拿到中级职称)。

1989年我去澳洲阿德雷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其间,这所大学印发过我撰写的英文论文的小册子,我也创作并发表了一些英文论文,但中文写作就此辍笔了。

尽管在10年前,我就开始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带研究生,但也只限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实习、论文的写作等,需要自己动笔写作的不多。只是在两三年前,介入了农业部所委托的一项研究课题的组织工作,写过一篇两、三千字的短文,发表在农业部的一份刊物上。所以每年除了要写几篇学生毕业论文的几百字的评述以外,我再也没有从事任何方面的写作。

我30年前的那些作品,多是些经济方面的论述性文章。如果不是这次在疫情期间的误打误撞,我是绝不会涉及文学创作的。因为我自知文采不高。

1977年高考时,我四门课程的总成绩是306分。几科成绩中,我的语文成绩最差,只有67分。我知道,主要是因为占了总成绩80%的那篇作文没写好,把我的语文分数拉下来了。连作文都写不好,当然不会去想,今后去从事文学方面的创作了。

而与文学创作不同,政论文章需要的重点是有逻辑的表述,而不需要有多高的文采。我刚刚完成的这篇有关父亲的文章,尽管属于文学范畴,但是这种纪实文学所需要的主要是事实,而不是文采。而叙述清楚一个事实,实际上是我的强项。也可以说,这是我擅长写作的论述性文章的基本功。

尽管我已多年没有进行写作,但毕竟是科班出身,功底还在。近10年来为研究生院带学生,一直与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打交道,还能勉强跟得上形势。而我的有关父亲的这篇习作,不仅在网络江湖上得到了认可,而且在海峡两岸的正规期刊上也发表了出来。这就调动了我进一步写作类似东西的积极性。

从今年3月到现在的12月,我写下的文字已有30余万。这些文章涉及到许多系列,包括童年的记忆、中学印象、兵团岁月、求学之路、改革大潮、澳洲纪实、以及人间记事等。好在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既不需要过多的资料查找来引经据典,也不需要许多的华丽词汇来显示文采。无非就是一段段有秩序地把这些事情,在社会背景下平铺直叙地摆放出来,再加上自己的真实感受。这对我不是难事。写完后,如果能够作为史料保存起来,或许对社会还有些意义。

2020-12-11

作者简介

李庆曾,有故事的人: 内蒙兵团大头兵、大学扩招幸运兵、改革大潮排头兵、自主创业志愿兵、教书育人义务兵、纪实创作不老兵。

(0)

相关推荐

  • 【第479期: 现代诗歌《春暖花开》作者 :杨新法/菩提树下】

    作者简介: 杨新法,网名:菩提树下,男,河南能源集团焦作煤业公司一名普通职工,自幼喜欢文字与旅游.历经沧桑,初心未变. 春暖花开 轻风徐来 消瘦了白雪皑皑 万物复苏 花蕾在枝头摇摆 疫情犹在 难挡春风 ...

  • 民国元年贵州银行壹圆纸币

    民国元年贵州银行壹圆纸币,七成新

  • 潍城文史 一代丰碑:纪念宋伯良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金色九月,秋高气爽.在全市人民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大市"的大环境下,我市民间又传来一项颇具意义的文化活动. 9月16日,<纪念宋伯良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

  • 才女石评梅:一百年前的“00后”是如何生活的?

    在中国近代女作家中,有一位"00"后,她与吕碧城.萧红.张爱玲合称"民国四大才女". 说她"00后",是因为她生于1902年,也就是1900 ...

  • 李庆曾:祭奠周新城老师

    求学之路系列之四 考研路上的贵人 --忆周新城老师 李庆曾 一 刚看到了一则由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周新城教授去世的消息.这让我回忆起了当年我报考周新城老师的研究生时的一段经历. 我认识周新城老师大约是在 ...

  • 李庆曾:我回国创业的经历(一)

    澳洲纪实系列之五 我回国创业的经历 李庆曾 一 1989年移居澳洲后,我在阿德雷德大学完成了两.三个阶段的科研工作.在我继续求职的路上,两次被人"穿小鞋",从而中断了我继续搞科研的 ...

  • 李庆曾:我回国创业的经历(二)

    澳洲纪实系列之五 我回国创业的经历 (续前) 二 我于1996年在阿德雷德注册了一间咨询公司,并在市中心的办公室非常集中的区域 Pirie Street,与另一间公司合租了二楼的一端,包括了一个大厅和 ...

  • 李庆曾:我回国创业的经历(三)

    澳洲纪实系列之五 我回国创业的经历 (续前) 三 如上所述,在中国注册一间外商独资企业,要有很多手续需要办理,于是我找到了我在内蒙兵团时的老战友张振岳. 张振岳是我在内蒙兵团二师十一团五连时的好友之一 ...

  • 李庆曾:我回国创业的经历(四)

    澳洲纪实系列之五 我回国创业的经历 李庆曾 (续前) 开始我们的摊子铺得很大.项目一共分了三大块: 一是加工全套的家庭自酿啤酒设备: 二是开设一间小型啤酒厂,生产系列瓶装啤酒: 三是上述两项最终产品的 ...

  • 李庆曾:我回国创业的经历(五)

    澳洲纪实系列之五 我回国创业的经历 李庆曾 (续前) 四 在公司建立初期,我还是在国内和澳洲之间来回穿梭.公司的事务主要靠副总张振岳打理. 振岳好交朋友,在天津地面上上下下有很多关系.按照他的思路,依 ...

  • 李庆曾:我回国创业的经历(六)

    澳洲纪实系列之五 我回国创业的经历 李庆曾 (续前) 五 这两集装箱的浓缩大麦汁的销售,使濒临崩溃的公司又稳住了阵脚.但仅仅依靠拿下全国的猎奇门市场,来维持整个几十人的公司的运转是不可能的. 于是,在 ...

  • 李庆曾:父亲是萧铮先生的得意门生(七)

    人间记事系列 发现:父亲是萧铮先生的得意门生 --兼答<贵州田赋研究>整理者有关李荫乔先生之疑 五 父亲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经历隐藏起来? 经过上述考察,我的另一个惊人的发现是,父亲以前告诉我 ...

  • 李庆曾:我回国创业的经历(七)

    澳洲纪实系列之五 我回国创业的经历 李庆曾 (续前) 六 1990年代末期直至千禧年的初期,公司的啤酒坊的生意平稳发展.但啤酒厂的生意彻底黄了.人们对于这种瓶底带有沉淀物的啤酒并不认同,生产出的产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