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遵义城事
历史中走来的遵义城
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这栋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大门上,57年前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6个大字依然熠熠生辉。
游客参观遵义会议会址(资料图片)
无论寒暑,每天进出这里参观的游客都要排起长长的队伍,几十年如一日……遵义这座城,见证了86年前红军长征途中那场持续了三天三夜的关于前途命运的争论!
遵义会议会址 胡志刚/摄
中央电视台百集纪录片《山河岁月》“这里是遵义”一章中描述道:“位于中国西南腹地、扼守川黔要道的遵义,是红军长征路上经过的最大一座城市,在这里很多红军战士第一次见到电灯,还看了文艺演出……”
可见,即使是在民国那些动荡的岁月里,遵义依然是物产相对丰富、交通相对便利之地。
再往前追溯800年: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这一片“龙凤”蜿蜒、湘江清碧、有山不高、有林蓊郁的地方,便被播州杨氏第十二世土司杨轸一眼相中,架着虎车将治所从白锦堡(今播州区)迁往穆家川(今遵义老城),这里便成为了遵义最早的根。
后经百余年的发展,湘江河畔的遵义老城渐成街市,建三街六巷——梧桐街上的稠密人烟经久不息,被称为遵义历史“后街”的杨柳街里,最早的“官办高等小学堂”书声琅琅……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播州改土归流,在老城置遵义军民府,修筑城郭。南宋至民国年间,历朝历代都将行政公署设于老城。
不仅如此,明万历年间,官府还在老城东门外湘江东岸建演武场、观兵台、府学等。清乾隆年间,养蚕及丝织业发展促进遵义商业繁荣,川黔大道交通条件改善,市集范围扩大至湘江东岸并向东延伸展布。老城东门外已存兴隆、白田、泽门三党十二坊,居民数千人,城市日渐繁盛……
800多年的日出日落,遵义逐渐聚集起了人气与财力,让偏居西南的遵义在解放前的漫天烽火中,得以成为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和抗战时期西迁群众的临时庇护地。
20世纪80年代的老城民主路,今步行街捞沙巷对面。(资料图片)
陈云在1935年发表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这样记载:“遵义城有新旧两城,新城为商业集中之区,旧城为官署住宅区域。”遵义城市的功能分区和格局定位初现雏形。
据《遵义市志》记载至1949年11月,遵义老城新城总面积达4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万人。
新中国建立后,翻身做主的遵义人民迅速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随之而来的市政建设,无论是投入还是规模,都远超以往。
1954年,遵义一批地标性建筑相继落成。劳动人民文化宫、百货大楼、大饭店、遵义宾馆、湘山宾馆、红花冈剧院等为代表的遵义地标性建筑,被老遵义人称为“十大建筑”。这批老建筑让遵义人引以为豪,在当时瓦房、木房遍地的年代,这些宏伟建筑算是鹤立鸡群,一时间成为那个时代的群众“打卡地”。
以前的红花冈剧院(资料图片)
遵义市百货大楼(资料图片)
1958年,中建四局三公司从重庆嘉陵江畔迁驻黔北,在生产力极为原始,人才极为匮乏的困难环境中白手起家、筑梦创业,成为遵义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央决定要在三线地区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这一次,遵义又接纳了全国超过8万名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等。遵义专署征拨土地1万多亩,划拨和借用民房5.6万平方米。遵义地区各县、市政府派出1万多名民工开采山石、挖土方、烧石灰、烧砖瓦、筑路修桥,调集牛马板车、人力车上千辆,建立商业网点保障日用品、粮油及副食品供应,安排近郊农村种植蔬菜,为三线建设提供后勤保障。
至1979年间,中建四局三公司帮助遵义三线企业建设了遵义铁合金厂、贵州钢绳厂、遵义丝织厂、遵义火柴厂、天仪电工厂、061基地、长征基地等一系列遵义人耳熟能详的工厂。这一壮举不仅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版图,也大大推进了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步伐,更点亮了遵义现代工业之光与现代文明之光!
七八十年代的丁字口(资料图片)
上世纪中后期,沿遵义湘江河畔的丁字口是老城区名副其实的CBD,人声鼎沸、商贸繁荣。高层建筑在内陆地区还少之又少的那个年代,中建四局三公司打造的邮电大楼、百货大楼、中行大楼因呈现三角方位,被遵义人誉为“金三角”工程。
如今,“金三角”依然矗立在车水马龙的丁字口,尽管略显斑驳,但他们仍然记录着老城区昔日的繁华。
今日丁字口 图片来源:多彩红花岗
感知城市的时代新变化
1997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原遵义市更名为红花岗区;同年12月18日,遵义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实现了治理体系的重大改革、发展战略的重大变化。
遵义小城市大农村“小马拉大车”的窘境被打破,城市化进程开始突出重围——
1998年,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市委、市政府的正县级派出机构,开发区成为老遵义市向外拓展空间,响应国家号召发展经济技术的产物。城市以北,纵横交错拉起了一座新城的框架,一栋高楼刚刚成为地标性建筑,很快就被另一栋高楼比下去。
5年后的2003年12月,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遵义市汇川区。
2009年,遵义市委、市政府提出“东扩西控,南北充实,构建200万城市人口”的战略目标,新蒲新区应运而生。
2016年6月,遵义市播州区正式挂牌。
在遵义撤地设市的19年后,不断长大的遵义城,四个城区犹如“四个车轮”载着遵义在城市化发展之路上高速行驶。
汇川区中心城区 胡博/摄
如今,置身遵义的新城区,处处展现出朝气和速度,吾悦广场、海珠商圈、遵义古城、新蒲CBD、奥体中心、大学城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地块快速形成;建成凤新快线、遵龙大道等一批城市骨干道路,成为新区与老城区之间的快速通道。遵义人的衣食住行迅速向现代化、时尚化、便捷化推进。
新蒲城市建设 胡志刚/摄
不少长居市民惊讶于遵义这些年的快速成长和蜕变,有人说:“看着现在的遵义市区,回想以前狭窄的街道和两旁的砖瓦房,简直不敢相信它们存在过!”
20多年里,城市化、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使遵义脱胎换骨,迅速发展成为省内第二大城市发展群。
遵义城区 胡志刚/摄
刚刚过去的“十三五”遵义更是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亮眼成绩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高于全国、全省,总量和人均水平分别是2015年的1.7倍和1.6倍。总量在西部非省会城市排名上升4位、位居第2位,跃居西部城市第8位,在全国城市百强榜排名上升35位、位居第63位。
“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增100平方公里城市新区、100平方公里产业园区、100平方公里森林公园,21个省级城市综合体建成投用;县城提质培优计划有序推进,城镇化率提高到57%,125个特色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覆盖全市226个乡(镇)1700多个村,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90%以上。
遵义老城夜景 胡志刚/摄
时间翻开新的书页,发展有了新的命题。“十四五”时期,遵义市将围绕建成省域副中心,做大做强遵义都市圈,形成核心增长极,全力唱好“双城记”,奋力建设红色传承引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新遵义。
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说:“做大做强遵义都市圈,是省委着眼国家发展战略、立足全省发展大局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遵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强劲引领,是以都市圈建设引领带动新型城镇化实现大发展、大提升。遵义都市圈不是空间的分割、经济的封闭、物理的固化,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
遵义将准确把握以遵义都市圈建设为牵引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方向。通过区域间、城镇间的组团集约发展和互融互补共进,提升遵义都市圈内部承载力、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引领遵义全域高质量发展。确保到202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65%以上,遵义都市圈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新蒲大学城片区 胡志刚/摄
遵义,这座城市成长之路的每一步,都可谓踏石留印,随着空间进一步拓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个属于大遵义的时代必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