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须整顿教育培训机构,落实人才评价改革
当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成为基础教育痛点。破解这一怪圈,光靠教育部门不行,必须在全社会齐心协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
第一要进一步整顿教育培训机构。为减轻学生负担,中小学将放学时间提前,不留或少留作业,可与此同时,大量校外培训机构涌现,孩子在三点半离校后转身迈入机构大门,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教育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内容上超前超纲,方式上应试刷题,这些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部分机构以由难到易的套路式教学,让学生在短期学习中获得拔苗助长式的“伪成功”,满足家长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心理。在202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培训机构到了非整顿不可的时候了。也说明了其问题的严重性,经过几年的治理,效果不是很好。而去年因为疫情的影响,线上教育似乎又迎来“高光时刻”,资本大量涌入,所以,许多教育培训机构的心思不是在做教育上,而是做生意上,无底线迎合短期“提分”的功利性需求,甚至不惜制造群体性焦虑,把教育变成一场“内卷游戏”。对此,政府机构要直面民生关切,多下功夫,多出点子,尽锐出击,采取必要的、合法的手段,彻底治理、整顿这样的培训机构,严格准入机制,严格规范其培训范围及内容,支持其开办与课堂教育特别是应试无关的培训课程;要积极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健康、规范发展,引领资本在良好的市场秩序下为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第二要落实人才评价改革,规范用人单位选人用人导向,大力倡导“不唯学历凭能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前段时间,某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公然说,不是本一毕业的不是人才。毋庸讳言,在我们的当今社会,考上本一院校的,甚至985的才是人才,是成功人士。而一些用人单位,甚至是国家的有关部门、国有企业选人用人也存在着“唯学历”“唯名校”倾向。这种倾向传导到社会,形成一种导向、一种风尚,使得家长都要让孩子上一流的幼儿园、一流的小学、一流的初中、一流的高中、一流的大学,毕业后找到一流的工作。虽然高校招生方法有所改革,但至今,依然还是凭分数上大学,高考相差一分,就相差几万名次。所以,为了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家长间攀比、不顾孩子特点的盲目跟风,引发了“全民学奥数”“一周7天都要上培训班”等教育痛点。我们必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底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加快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对有“唯学历”、“唯名校”选人用人导向的用人单位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以便改变此种导向;要大力提高技术工人的地位和待遇,彻底改变技术工人满身油腻汗臭的固有形象,成为体面劳动者,以使人们能够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智力选择教育类型,不再整天在题海中“遨游”、零点后还在刷题。
三是要从供给侧发力。主要就是多培养优秀教师、多培育优质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要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提高课堂效率。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实现的均衡还不是100%;而且,东中西部及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还是比较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以及东北师大组织的对农村学校问卷调查结果,我国的教育投入很不平衡,农村学校教师及现代教学设备配备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出现虹吸效应,即大量的农村及县城的优秀教师被收入高、保障措施好的大城市吸引走。所以,国家在教育投入上还要加大力度,尤其是对教育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就像今年两会上有的代表、委员提出的,教育投入占GDP比重要在4%基础上有所提高。增加的投入,主要用于配备必要的现代教学设备,配齐各科教师,特别是音体美教师,用于培养优秀教师上面。要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解决他们的生活、孩子入学、照料等方面的困难,使他们安心工作。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后,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来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提高课堂效率。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了,各个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了,人们就很少会涌到城区上学,很少会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