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深处,他们度过一个没有团圆的中秋
杨前芳,63岁,储润霞,58岁,老俩口在家带一个6岁的孙子,儿子媳妇在温州打工。
岳西县响肠镇独山村是地处大别山深处的一个普通村庄,原名为夹竹山,后因银塔尖一枝独秀而得名。山多地少,为了生存,当地青壮年不得不留下老人孩子外出打工。
正月出,腊月归,一年又一年。在这样的轮回中,换来了一栋栋崭新的空楼房、田地的荒芜和村落的沉静。
独山村是大别山岳西县响肠镇大山里的一个村落,2600多人口,居住相对比较分散。
雨在淅淅沥沥下着,随着山势的攀升,身后的村落渐渐消失在云雾之中。已经是下午一点,51岁的方晓金在厨房里忙着打扫卫生,不是探出头看看天气。
房子里,两个孙女坐在卧室里的沙发上看电视机,客厅里堆满了刚刚收获不久的茯苓,因为下雨还有些潮湿,如果继续下雨的话,茯苓晾晒都是一个问题,这也是方晓金最担心的事情。
而此刻,在家背后1公里的上坡山,方晓金的丈夫王恳忠正冒雨收获地里刚刚挖出来的茯苓,三个人一上午挖了将近6000斤,收获不小,但怎么运回来却是一个问题。50多袋,每袋100多斤,在这样的雨天只能一担一担地往回挑。
王恳忠,58岁,方晓金,51岁,家在独山村海拔700米的高山上,方晓金陪两个孙女在山下集镇上陪读,王恳忠在家务农,去年他还在外地打工。女婿女儿在温州打工。
王恳忠的家海拔700多米,是独山村海拔最高的住户之一,山下很少的几分田连口粮都不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种植茯苓上。
但随着村村通的贯通,交通越来越方便,种茯苓的人也越来越多,茯苓行情也每况愈下,一年辛苦可能只能赚个功夫钱。因此更多的人将生活寄托在外出务工上。
58岁的王恳忠年轻的时候,也出去打工, 一直持续了30多年,即使去年,他还趁着空闲到合肥工地上挣钱。之所以这么累,他最初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有出息,不再出去打工,但事情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
三个孩子成人后,两个出嫁,一个留家中招婿。他们并未走出农村,迫于生计,最终还是踏上了他当年的路。
现在王恳忠将希望寄托在两个孙女身上。女儿女婿在外面打工,自己和妻子在家照顾孩子,为了孩子,妻子索性在镇上租房陪两个孙女读书,自己则在家里种植茯苓,打理农活。
在王恳忠看来,如果两个孙女再没有出息,未来或许还将踏上打工路,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将成为现在的自己。不过王恳忠心里并没有底,对他和妻子来说,也仅仅是照顾孙女的生活,至于教育也是无从谈起。
老人和孩子是独山村的主角。由于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尽管在假日,整个村落依然显得很宁静。
水口组,因为儿子和侄子全家都在外面打工,谢宏德老人和老伴守着一栋楼上楼下装饰考究的房子;谢宏福虽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住在山外,小儿子在集镇,二儿子在外打工,自己一人守在二儿子的楼房里。水口组的这个山坳里只剩下这三个老人。
清源组,尽管有二十多户人家,但老人和孩子加起来也不到20人,很多楼房,因为主人在外务工,常年锁着,只有春节几天才会打开。
谢宏德老人和老伴守着一栋楼上楼下装饰考究的房子。
83岁的谢宏德是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之一,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一个人留守在一栋两层楼里。
胡作义,70岁,储西萍,65岁,俩人在家带着两个孙子,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
王金桥,60岁,儿子媳妇都在温州打工,自己在家带5岁的孙子。
胡印义,55岁,和老伴在家带一个两岁半的孙子,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
储润琴,51岁,独自一人在家带着一个7岁的孙女,儿子媳妇在温州打工。
王更花,50岁,自己的老公和儿子媳妇都在外地打工,自己在家带两个孙子。
谢华友,52岁,储顺枝,51岁,俩人在家带小孙子,儿子媳妇在温州打工,多年前,俩人也曾经在外打工。
王国焰,48岁,和老伴在家带两个双胞胎孙子,儿子媳妇在合肥打工。
王柳瑞,64岁,儿子媳妇在县城打工,自己在家带4岁的孙子。
陈世红,64岁,和老伴一起生活,有一年一女两个孩子,早年儿子突然失踪下落不明,女儿出嫁后,家里一直处于贫困。
独山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通常正月出去,下一个春节才回来。因此,对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来说,端午节、中秋节只是一个形式。
春节才是他们最大的期待,也只有春节,村子才有人气,村子才像一个村子。有时候年轻人春节不回来,也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