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汉书·律历·历法》看“河图”“洛书”之隐形不见

  • 《汉书》中,对天穹星宫、星纪十二次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岁星纪年的方法、吉凶预兆,有庞杂博众的罗列。该是 总结归总前人资料,不敢丢弃、归类,又无法作总结去杂存珠的工作,很大可能是“存而不论”思想的继承。
  • 《后汉书·律历·历法》中,对历法之制订细节,年、岁、月、日、交、亏薄、步术、晨夕、会终的定义、取法,都有精准论述。在这一方面,是史记和汉书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 《后汉书》之《历法》一章的文字,几近《周易系辞》:如“昔者圣人之作历也,观璇玑之运,三光之行,道之发敛,影之长短,斗纲所建,青龙所瀍,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制术焉”;“日之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夫历有圣人之德六焉:以本气者尚其体,以综数者尚其文……以知来者尚其流”;“帝王之大司备矣,天下之能事毕矣。”这些文句,几乎都原版套用系辞,来表达所要描述事物的意思。
  • 然而,古人在数千年中,历朝历代均不间断观影测星,有如此精微论著,却没有明确论述先天八卦、太极图、河图、洛书的文字,也没有绘制出任何一个图样就存下来。以至于,宋朝陈抟论著中,出现的图、书之图样,也被后来的人们关于真假争论千年。
  • 在汉代的观影、观星人群中,若有某人微动心思,布列数字或者图样于纸面啊则先天八卦河图洛书太极图等,都不会成为历史之谜沉寂两千多年!
  • 这一奇怪的文化现象,存在着存在的可能性:
  • 第一种可能,是先人们不屑于在河图洛书这几个代表历法的粗浅资料上用心思和笔墨。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丢失了历法和文化的本源资料。以至于成为迷惑的迷题。
  • 第二种可能性,汉代及以前很长一段时期的人们,已经不知道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了。而,历代观影、观星者,只是政府工作人员。“公务员”的任务是,每候五天,午时刻日影,每候五天昏时、子时记下星星的位置。工作内容就是这些,无误完成就完事。他们内心之中无日影、无星空,天天看日影、天天望星空,又有什么作用呢?是看不出一个河图或者洛书的。
  • 如果是后者,“肉食者鄙”,岂虚言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