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与老洋房里的上海。
弄堂与洋房。
如果你有闲有暇,喜欢用脚丈量一座城市,那么在上海,逛马路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上海的许多老马路曾是原来的租界,而那段屈辱的、特殊的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有建筑,有风景,更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建成于1930年的亚尔培公寓,坐落在陕西南路复兴中路转角处。亚尔培公寓由当年的法国天主教普艾堂投资,又名皇家公寓,上海解放后改名陕南邨。
为什么是“邨”而不是“村”?
上海的民宅,从经济文化的落差上,分为弄、里、坊、邨、楼五大类型。住别墅的人少,因此不算普通民宅。在1950年前,以“邨”做后缀名的住所是上好的房子,如长乐邨、四明邨、陕南邨……住在“邨”里的大都是当时有知识、有修养、有经济能力的人士。“邨”既是住宅的格局,也是文化的境界,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邨”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与居住在里面的主人一起悠哉闲哉地“邨”着。而“村”则是成批成批建造起来的新工房,火柴盒结构,且任何一个新村,只要旁边有地,就可以延伸造下去,于是一村、二村、……十村便拔地而起。
王丹凤解放前就住在陕南邨159号。
亚尔培公寓有16幢一梯两户4层楼的公寓房,每家均为装修精致、设备齐全、光照充足、通风透气的三居室,包括。另有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三排,汽车房86间。且空隙地植以花卉草木,四季常青,甬道则以花岗石铺就。不说这些建筑成就于1930年,哪怕以今人标准衡量,仍是优良品质的住房吧?!
每套一户居住,包括起居室、卧室、餐室、厨房、浴厕间和佣人卧室等,分前后两段,前面为主要房间,室内均有壁橱,卧室与浴厕间相通。隔墙为起居室,在起居室南端设有半圆形八角亭相通。起居室与餐室之间设活动拉门分隔,后面为次要房间,即厨房间、佣人卧室及小件套卫生间,以及佣人使用的便梯。公寓底层入口处均有小门厅,二层以上不另设门厅,直达扶梯间。每幢公寓均单独设锅炉间、煤仓以及垃圾管道等。图片最高处的烟囱便是它最爱的傲娇。
陕南邨里面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
张爱玲那缠着小脚的妈妈与28岁出国留学后定居国外的姑姑所住之处。据说她的姑姑当时是带着十几大箱各种字、画、珠宝,用作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
建于1924年的老房子。
上海新文化广场,几经变迁,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见证了上海的前进步伐,有原来的开放式在2011年重建为法式花园剧场。
还记得当初从这里买回去送给女朋友的鲜花🌸多少钱一束吗?
相信都知道“跑马🐴场”,可有多少人知道,文化广场旁边,在2、30年代曾经是一个跑狗场呢?
讲的人投入,听的人认真,都是好学之人,点赞👍🏻👍🏻👍🏻👍🏻
文化广场的路面好像是三D立体的感觉,还是我看得眼花缭乱了?
慎成里 建于1931年,弄内是三层坐北朝南、保存比较完整的老式石库门房子。是上海市中心永嘉路上最大最宽敞的弄堂,也是迄今为止保留得比较完整的石库门建筑老弄堂。
进弄堂左转到底,沿着这条普通的弄堂往里走,红砖清水外墙上,留下了岁月斑驳的痕迹。弄堂里的66号,就是当年江苏省省委机关所在地。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保存力量,当时由王尧山、赵先夫妇出面,花费了12000法币租赁了这幢房子,与王、赵夫妇来往的各级干部,对外也都有自己的兼职作掩护,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当时机关的选址这里,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当年的慎成里是法租界西爱希斯路上最大的一条石库门里弄,这里进出方便:在永嘉路、襄阳南里、嘉善路都有出入口,一旦遇到险情,或者怀疑有特务跟踪,只要通过复杂的里弄混入外面热闹的陕西北路,就安全了。这处机关一直运营到1942年11月,之后因为环境日益恶化,江苏省委遵照党中央指示撤回到根据地以保存力量。
江苏省委机关为什么会设立在上海?其实在1927年3月29日前,上海行政上隶属于江苏省,所以当年的江苏省委依旧兼职的作为上海市委。尽管办事处只存在了短短一年多,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就动员了近2000名青年参加新四军,并提供了大量物资,这里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只能从游戏里才能看得见的信箱📭。
特别有趣的事情是今天在这里居住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外地来沪的租客,耳朵里听到的是全国各地的方言。还有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端着一铝锅盖的油条,走进门外搭建着白瓷水斗的“家里”,这真是入乡随俗的最高境界啊!
原名“庸村”,为民国时期所谓的海上三老闻兰亭、袁履登、林康侯之首闻兰亭居所。此三人曾建立了上海总商会,并在日本人成立的商会供职,尤其是闻兰亭曾被判“与敌谋国”的叛国罪,获无期徒刑。
原上海滑稽剧团,现已成为商业用房。
1928年,国歌的词创作者田汉居住于此,并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在这里成立了南国艺术剧院,培养出陈白尘、吴作人、郑君里等一批作家、画家、音乐家。
今日的文化执法大队,昔日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____佐罗、叶塞尼亚、简爱那独有的、令人难忘声音从这里传向全国。
这栋红顶白墙的英式乡村洋房,曾是国民党四大家族: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中孔氏祥熙的旧居,1976年后由上影译制片厂使用,而今却是文化执法机关,这房子🏠的前世今生似乎有点……
《红与黑》中文译者罗玉君居所。
永嘉路501号是一幢德国城堡式的三层花园洋房,建于1928年。走到岳阳路永嘉路口,就可以看见那个从矮墙和浓郁的树木中间露出来的红色锥形尖顶。屋顶南北坡面中部均有三个连续的老虎窗,屋檐下则有连续的支托支撑。住宅以入口台阶为中心,门是绿色的。近前看,锥形的塔楼样子就像哈里波特电影里的魔法学校,据说里面的楼梯也是绕着塔楼螺旋上升的。整幢住宅座落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透出一种欧洲古城堡的沧桑,给人神秘的美感。她与同一个院落里的岳阳路145号都是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国民党政府中掌握财权的大人物宋子文的住宅。
。
建于1932年,法式风格花园住宅,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 红瓦坡顶,鹅卵石立面。四周墙面局部以白色水泥条框勾勒屋架结构,并作为外立面装饰,中国染料化工奠基人吴光汉生前一直居住在此。后为慎昌洋行高级职员住宅。
永嘉路598号建于1942年,独立式花园住宅。
恕我孤陋寡闻不知道这位这位名人画家唐蕴玉。她是民国时期知名女画家,1906年生于吴江松林镇。十几岁时考入上海神州女校图画专,拜名画家陈抱一、王济远等人为师。后赴法国专修油画,与潘玉良等齐名。此处是她在上海曾经居住过的花园洋房,门口有历保建筑的铭牌。永嘉路598和600号共用一扇铁门,密不透风,真的是“密不透缝”。西边600号门牌写着唐蕴玉旧居,东边598号门牌写得是花园住宅,里面的宅子踮起脚也看不见。不过唐家小姐的闺房,倒是不应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的。
永平里已是喝咖啡、歇脚聊天的背景了。
两个小时的路程,走走、停停、看看、听听,既是一次放松又是一次学习,特别是在时续时停的微微春雨中,跟着博学的王导一路前行不回头,只觉得天外长江空自流。
38元一杯的咖啡好喝吧?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是“缘来上海”用心浇灌的啊!
最后,借用同行微友13首随感,一书胸臆。
雨中永嘉路洋房与弄堂寻旧随感13首
1/永嘉路上弄堂深,遗韵传闻迹未沉。偶有行人从所指,前尘旧事欲相寻。
2/情知过眼付云烟,光景依然雨色鲜,缓步沿街寻旧地,还听故事说当年。
3/远近洋楼入眼明,迷离春色伴人行。低头旧事抬头雨,化作眉间百感萦。
4/街头惯见老洋房,虽隔篱笆不自藏。更有门前花满树,还将旧梦发新香。
5/车马人声齐作音,名楼百载复来寻。轶闻化在云烟里,舒卷随风岂有心。
6/检点名园总觉单,萋萋草木旧花坛。明窗一角开中半,犹有幽香识蕙兰。
7/小院幽深隔市喧,推门寻觅欲追源。烹茶老妇东头指,梦逐烟花岁事繁。
8/斑斑树影旧砖墙,鸟落啁啾过弄堂。昔日人家何处去,不知尘世有沧桑。
9/百岁老槐枝未残,庭前时有雁莺欢。来听旧宅名人事,却付临门半日叹。
10/洋楼百载复来寻,绿树藏花岁月深。空舍无人门掩久,几般感慨看如今。
11/百年来去总匆匆,一样春风景不同。相看岂惟如梦寐,怕听旧唱几儿童。
12/纷纭人事夕阳中,各领风骚皆不同。最是楼前花照眼,经年独自向谁红?
13/一路徜徉细雨间,春风淡荡意悠闲。归来忽忆从前事,总叹浮名去不还。
夏靖洆 20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