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顿渐之牛犊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儿子初一下学期了,年后,要开学报名。早上我还在床上学习积分,他就三两下洗漱完毕,提个袋子装上寒假老师要求完成的作业,匆匆出门了,很是积极。说明他还是喜欢读书的嘛,或者说是喜欢学校,喜欢教室那个环境的,也许还有他那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喜欢的老师、亲爱的同学的急切心情呢。
想我和儿子这么大时,每逢开学,也是起得比爸妈都早,走得比同学们都急。一是放假后学校教室那环境好久没接触,不熟悉了,担心陌生感增加过多。二是也想显摆显摆,想在老师那,同学们面前,显摆下我的寒暑假作业做得多干净漂亮。
儿子现在还是懵懂,成绩不咋地。但我想,好强的天性人皆有之,得个鼓励话语就是我到现在还是想要的啊,何况小孩。故而,也经常给他戴戴稍有顶的帽子,也请学校的老师对其以鼓励为先,儿子的表现也在我的预期范围。谢天谢地。
做完了寒假作业(当然有做不来空白的,我指导不来了,惭愧),看了老师布置的七本书,写了两篇作文的儿子,兴冲冲出门开学报名去了,我也自我感觉不错。这个寒假在我看来,虽然有近一个月,但完成了这么多任务,对于他来讲,是蛮可以的啦,想若是现在的我来干,也是够紧张的。
哪知快到中午,班主任发来微信,说他还有蛮多的作业没完成,欠了三篇读后感,四篇作文,一篇数学感想,一项数学知识点整理,还有语文课外阅读的好句词摘抄。我看到后的第一反应,感觉自己还是生活在上世纪,时光停留在自己读书时。于是,立即与老师们及时沟通,得到的答复是“要读书的基本都完成了!”  啊?!
也是,儿子的班主任是全校公认的金牌班主任,极负责任的英语老师,数学老师也是名师老手,语文老师是游刃于高中课堂多年屈驾而来的,可谓王炸组合了。中午,当别的班级学生还在教室外游戏打闹时,老师已是提前半小时等候在教室了,准备着学生们的随时请教,他们来校早离校晚。可见,老师们倾注的心血,付出的辛劳,十分的多。他们融入学生,与学生们同成长的爱生之心,护生之意多么真挚。
可惜,儿子自小好像就缺根筋一样,做事慢半拍,不急不慢,我急他不急。有时对不感兴趣的稀里糊涂,尤其是作业,早先有老师在群里通知,我们家长可随时督促,初中后改为课堂布置,黑板告知,更有了丢三落四的常常发生。不知他是做不来还是不想做,反正我是挨老师批得脸皮都老厚了,我想,他的脸皮,应该不会比我薄吧。
今年是辛丑牛年,我有对面前的小牛犊弹多少遍琴都听不进耳的多年体会,也曾用过我爸爸他爷爷的老方法,但皮打厚了,更不管用,回到温文尔语,好像也作用不大呢。只有彻底心伤,好在多次后心也免疫了。只好陪读,我也只有再读(学)一遍,不是有“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语么。
许是过了个年,大了一岁,脸皮薄了一点。或是和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了隔着时空的心灵沟通了,顿悟了。这下子好,自报名回家,我没说话他自己倒先脸色不好看,被我一瞧一微笑,很是难堪样,还稍微脸红了呢。主动要求看看手机,要补上没完成的。肯定又是挨班主任老师的尅了,且是当着全班四十多同学面尅的。
知道好面子了,要面子是好事,“死猪不怕开水烫”用在学习上可不是好事。
陪读的我,没法子,只好捧本书,边上待着,父子二人,一天半连门都没出,楼也没下。且不管质量,光屁股坐凳子的硬功,也值得佩服嘛。可如果知道这坐功是每天的少坐积累而成的,也就不佩服了。还好,能坐,且连续到深夜,说明孺子可教,多少给了我安慰,也给了我希望。
原来人类脸皮的厚薄是和年岁成反比的关系啊,至少我从儿子和我自己的身上看到了这点。
想当年,我也是不令父母省心的料,记得老爸问我是不是夏天天热手要摇扇打蚊子不能翻书,冬天天冷手生冻疮不能写字,早上没睡醒眼睛看不了书,晚上煤油灯冒黑烟光线暗更是眼花鼻孔黑,要等春天秋天才能开始读书呢。他们在我半夜三更打牌玩得起劲被蛇咬后也不骂我,而是等我自醒。
现在想想,好在老爸三字经好像都没念完,不然,他若知道“春困秋乏夏打盹”,那我岂不要被“剥夺”了全年的读书时间么。他虽然不是党员,一辈子不信这个佛那个道的,可他怎么知道慧能神秀错自 “悟” 道理呢,奇了怪了。只能这么说,文化是一家嘛。
父母心,盼儿成龙女成凤,天下一个样。但现在很多的父母,包括我自己,都如网络上说的,生个蛋,孵化出来后,总要结合自己走过的路,没到达的目标,给子女圈出最优化的条条框框,让小鸡仔顺着走就是了。这是目前大多数父母所做最多的,也老感觉别人家孩子优秀的原因所在。
因为你给圈定的条框是明晰具体的,小孩稍不在里面顺着走,就认为是莫大的违逆了。别人家的孩子是在你的框外,走的是他父母给的条框之路,自然有不同,些许的突出,一对比就是天大的优秀,于是感叹又羡慕,回家就是对自己儿女的一顿尅和打击。这是不正常的,除非基因突变了,否则,儿女遗传的肯定是父母的良好基因了,但若你要自贬自己,那我没得说。
我看没几个父母自认不如人的吧,其实,小孩也一样。所以,对待他们,还是鼓励先。试着回忆回忆我们自己这么大时,有现在的小孩懂事和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么,肯定没有的多。
经过这两三天的观察,发现好像慧能大师没有和小儿沟通得太多,有了松懈和敷衍的迹象表露。但无论如何,毕竟是和 “悟” 有了接触了嘛。
顿悟不成,北派神秀的渐悟也不错。反正能悟就是好,且不管多与少,顿与渐吧。
(2021年3月3日)

作者简介:江西玉山人,四川大学毕业,哲学博士,曾在乡镇、县级政府任职,挂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现为中部某省地级市公务员,从事金融口工作。喜藏书、阅读,也喜动笔。

(0)

相关推荐

  • “厚脸皮”和“玻璃心”的孩子,长大后差别有多大?清华教授:这样养育更有出息

    有抗挫力的孩子,能够走得更稳更远. --萨姐 作者:桑梓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前阵子,贵州一位军训女孩唱<嘴巴嘟嘟>火爆全网. 瞧这魔性的歌声,夸张的动作,在场所 ...

  • 原来你没我想的那么绝情,还好,还好我的脸皮够厚

    学校走廊,女孩将老师堵住:"老师,我喜欢你!" 老师:"把今天讲的英语课文背一遍." 女孩被到一半不会了,老师道:"喜欢我?连我讲的课文都记不住.&q ...

  • 班主任

          班主任                          文/刘述涛 班主任姓夏,叫"来娣".是上海来的一位知青.在她当老师的那一年,好多上海来的知青都纷纷办回上海去了 ...

  • 孩子,我希望你能更叛逆一些

     01  由于双方父母的身体都不太好,不能长时间帮我们带孩子,儿子从小到大都在我们身边. 我们对他一直管得很严,从不娇惯,又没有隔辈人对他纵容,所以,他没有独生子女身上那些常见的骄娇之气,属于非常听话 ...

  • 我见过最聪明的父母,都在刻意培养孩子的“厚脸皮”

    千万不要小看那个"厚脸皮"的孩子,他勇于放下自己的面子,虽然承受了一时的嘲讽,但却能把路越走越宽. 作者丨可乐妈 周末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儿子跟我说过,数学课上老师做了一次随堂 ...

  • 江北呐喊 | 上

    本故事改编自真实案例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一.高空嘶吼 南市的江北散落着一些体积庞大的重工厂,这里曾经是老城区的繁荣心脏,如今萧条破败,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病人,独自伫立在江岸浑浊浓重的雾气里.带有化工 ...

  • 【随笔】浅说金莲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张岱的<陶庵梦忆>里有篇<扬州瘦马>,里面有富户人家挑选"瘦马"的窍门,他说"然 ...

  • 【随笔】夜半电话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前天晚上,夜半一点多钟,手机响起,显示的是担心的名字,赶紧接听,可老样子,接通后有音乐声,再打,还是.没办法,急忙打二哥的,睡得迷糊的 ...

  • 【随笔】知惭愧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小区不远的天一尊邸那,有个菜市场,很小,摊位也少,只是附近两三个小区居民光顾,上午十点左右就没什么人了,我常光顾,方便.关键是摊主都混 ...

  • 【随笔】回头看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一个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段话,读来颇觉有意思,分享下.其认为"人之所以常常怀念以前的人和事,并不是因为旧人和过往有多好,而 ...

  • 【随笔】栗子缘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山水有情,万物有灵,人皆有缘. 无论你身心再疲惫再烦恼,只要在灵山美境里转转,听听鸟语,看看泉流叮咚,满眼的绿色花香,自然会令你心旷神 ...

  • 【随笔】栗子飘香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金秋,饱满的栗子在南方大大小小的集市随处可见,滚圆尖锥或稍带方正的外形,熟悉的赭色外壳,头上说不定还连接着一根外刺的剩余呢.这是我们小时的最爱之一,也是少有的能保存到冬天而不坏的好东西. ...

  • 【随笔】钓甲鱼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钓鱼钓虾钓黄鳝,哪有听过钓甲鱼的.这不是扯蛋吗?不是,真的可以钓到甲鱼. 甲鱼,即王八,普通话又叫鳖.因其背拱,生活于水中,性凶猛,老家 ...

  • 【随笔】芋头梗 |郑信平

    文|郑信平 阳台上有不深的排水沟,我给填上了土,冬种大蒜夏种瓜,这么多年了,也一直马马虎虎地绿着,养眼得闲的同时,能在开锅时接济接济,可谓一举两得.今年靠北的这条沟,有个意外,长出了好几棵芋头苗来,应 ...

  • 【随笔】闲暇周末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进入医院,请测量体温,扫健康码,全程佩戴口罩."对面马路那边的妇幼保健院的便携式广播上,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已是连续"叫喊"了这么多个小时,只是午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