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读书笔记12th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淋证:
膏淋、尿血: 葎草。 热淋:五苓散+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肚脐下急满、小便憋而不出:血余炭(止血、化瘀、利尿)+冬葵子;气淋:沉香配合利尿药,如石韦、滑石、王不留行、冬葵子、当归、白芍等。
其他常用药:萹蓄、瞿麦、木通、地肤子、五苓散、升麻、通草、海藻、栀子。
遗尿:
常用药:鸡内金、牡蛎;鹿茸、赤白茯苓、牛膝、杜仲、苁蓉、地黄、当归、巴戟天、菟丝子、石斛、干姜、桂枝等补肾壮阳药。
咳嗽:(温化水饮、祛痰、降气、补虚、宣肺、润肺、止咳、清热、化湿、引经)
医理阐述:经云:五脏六腑,感寒热风湿,皆令人咳。热在上焦,发为肺萎;秋伤湿,冬咳嗽。按照三因证治:推其三因,随脉证治疗,散之、下之、温之、吐之,以平为期。
外因诊脉:浮为风,紧寒、数热、细为湿,随其部位,与人迎相应(右寸);
内因诊脉:浮紧虚寒、沉数实热、弦涩少血、洪滑多痰,以此类推。“三焦咳,咳而腹满,纳呆,聚于胃,关乎肺”脾咳:咳则右胁下痛、引肩背;胃咳,呕;肝咳,两胁下痛,难以转侧,转则两胁下满(自悟推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身体难以转侧,估计和这个同理,肝经走两肋,肝经不通畅,则出现身体不能转侧,因为转侧需要身体两侧的活动);胆咳:口苦、呕黄绿胆汁;肺与大肠咳:咳而带血、咳而遗尿(怀疑为屎)。肾与膀胱:咳而遗尿。
不内外因:尺脉浮涩数,知伤肾; 右关浮濡,饮食伤脾; 左关弦短,知疲极伤肝。即人迎气口脉未见异常,关尺脉出现以上异常者则推断为不内外因。
常用药:干姜、细辛、五味子;葶苈子;紫菀、款冬花、百合;麻黄、杏仁、桔梗;六君子汤+浙贝、蜂蜜、蛤蚧、人参;罂粟壳、诃子;桑白皮(虚人);旋复花、苏子、前胡、射干;知母、黄芩。
咯痰血:杏仁+牡蛎+青黛。
痰饮病:
医理阐述:痰饮原因,由荣卫不清,气血败浊,凝结而成。脏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为内所因;或六邪闭阻玄府,当汗未汗,蓄而为饮,为外所因。饮食、七情、劳役时节,津液不行,聚为痰饮,为不内外因。
三因所成,痰饮为病的外在表现: 喘、咳、呕吐、腹泻、眩晕、烦躁、心悸、疼痛、寒热、肿满、拘挛、癃闭、痞满、癫等。(从痰饮引起的这些多脏腑多经络的症状表现看,我们可以反向推测,当某个具体疾病出现以上症状之一时,可以考虑痰饮所致,比如:胸痹、泄泻等病的其中一个证型可能属于痰饮证。)
四饮: 悬饮、痰饮、溢饮、支饮。
悬饮:饮流胁下,咳唾牵引胁痛。 溢饮:饮水流在四肢,当汗出而未出汗,身体疼痛。 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肿貌。 痰饮:素盛今瘦,肠鸣。 另外:伏饮和留饮:背寒如手大,或者短气而渴,四肢关节疼等等。(有些病人后背局部发冷,我们可以考虑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也有痰饮病引起的肩臂关节不利。
常用方药: 十枣汤(悬饮);大青龙(溢饮);小青龙(溢饮、支饮);小半夏、大半夏汤、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支饮);八味丸(肾虚郁而生涎,喘咳短气);参苏饮(痰饮聚在胸中);大承气汤(支饮);茯苓、桂枝、五味子、防几、茯苓、麻黄、附子、石膏、杏仁。
面赤如醉,原因是胃热,常用大黄治疗。
喘:
医理阐述:病位:肺为主。
肺实:右寸脉阴实者,手太阴肺经实也,肺必胀,上气喘逆,咽塞,自汗,都是肺实表现。
肺虚:寸脉虚,必咽干,少气,肺虚乏也。
常用药物:麦门冬汤、桃仁、杏仁、人参、桑白皮、阿胶、紫苑、款冬、白石英、诃子、防几、苏子、五味子、桔梗、陈皮、桂枝、益智仁、干姜、百部、秦艽、浙贝。
肺痿:寸脉虚数,按之涩。 唇口干燥,身冷内烦,尿难。
药物:甘草干姜汤,治肺冷; 人参。 本病最主要的是甘草的使用。
肺痈:寸脉滑数实;症:咳唾脓血腥臭、口干、喘、寒战;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甘草汤、小青龙、苇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