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物 卢治平:让版画具有诗歌澄澈的意
在所有造型艺术门类中,版画十分接近诗歌,强调意境、想象和夸张。一刀复一刀的雕刻如同斟字酌句,删繁就简的过程中,既需要感性地发挥想象,又需要理性地归纳总结。
——卢治平
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研究院院长卢治平,并非版画科班出身。
卢治平第一次接触版画是在1966年高中毕业的时候,正赶上政治运动,成绩与成分都很“平均”(不好不坏)的他,被排除于政治斗争的边缘。但年方二八的卢治平对什么都充满兴趣,便选择去做宣传:学着在墙上手绘标语和语录,以及临摹木刻形式的毛泽东像。
卢治平
学校政治运动高潮过后,高校停止招生。1968年,卢治平被分配到皖南山区的黄山茶林场务农。邻队的12位知青在洪水来袭时抢险遇难,为宣传英雄事迹,茶林场领导抽调卢治平等几位知青筹备展览,缺少美术训练的他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开始自学,恶补素描色彩等专业美术知识。从此,在各种因缘际会下,打开了艺术的大门。
《并行的一致性——多米尼加、卢治平双个展》2015年4月在意大利米兰展出,米兰市市长开幕式致辞
润物无声——卢治平版画作品展在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展出开幕式现场
凭着“初浅的一技之长”(卢治平语),返城上调时,卢治平成为当年茶林场中唯一被分配至上海美术设计公司的幸运儿,成为了一名模型设计师。 除了设计和制图,还必须下车间,了解木工、油漆工、机械加工等多个工种的生产流程,协调各工种相互配合。这段经历,对他此后曾先后从事的版画展览的组织工作、在油雕院从事的壁画雕塑创作、在华东师大环境艺术研究所承接的各类大型项目,乃至以后筹建、运作半岛版画工作室,都有莫大帮助。
版画如同诗歌 版画家更像是一个工匠
卢治平接触过很多艺术门类,谈及为何青睐版画,他说道:“版画的制作工序虽然较为复杂,但呈现效果却极为简洁明快。如黑白木刻,除一两把刻刀之外,别无手段,但效果却十分凝练、饱满。我认为, 在所有造型艺术门类中,版画十分接近诗歌,强调意境、想象和夸张。一刀复一刀的雕刻如同斟字酌句,删繁就简的过程中,既需要感性地发挥想象,又需要理性地归纳总结。”
b10b,水乡图画之四,44×56cm,锌版,1994
b9,水乡图画之二,44×56cm,锌版,1994
诚然,在卢治平的作品中,诗性始终占据主导。甚至可以说, 卢治平在诗歌与版画之间找到了一个含混地带,并通过对画面的简洁处理,弱化甚至删除了画面不必要元素对视觉的干扰,使其在一片澄澈中,呼应历代文人雅士对造化、天地、宇宙的感悟与咏叹。纵 观20余年的版画创作,从《水乡图画》系列到《考古笔记》系列,到《瓶非瓶》系列,再到《坐领风物》系列,卢治平的版画创作从不自觉走到自觉,描摹“物象”到 传达“心象”的过程,也是其对艺术、文化、人生及宇宙的理解由浅入深的过程。
b6b, 风雨,锌版,46×71cm,1998
b11b,水乡云梦,锌版,50×65cm,2004
《水乡图画》系列创作于20世纪初,主要是对江南水乡风物人情的描绘。小桥流水、白墙黛瓦,一派江南景象。这时,对诗意的追求尚属不自觉。“我上山下乡的地方在皖南黄山脚下,虽然贫穷,却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山水气象、建筑风格,那种感觉对我的影响十分微妙。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对江南的诗意文化有一种近乎本能的亲近。这时候,我对江南水乡很有感觉,我把这一灵性捕捉到了,稍加归纳,就创作出来这一系列”,卢治平说道。
考古笔记之一,锌版,39×50cm,1994
《考古系列》与《水乡图画》系列一脉相承却又有所不同。如果说《水乡图画》系列是卢治平对江南风景的描绘,那么,《考古系列》便是其对时间与历史的想象。前者侧重对横向时间景物的铺陈,后者着重对纵向时间的考察与表达。 在这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卢治平对中国文化的孜孜探求。
水乡图画 04-09A,锌版,25×33cm,2008
风景,锌版,30×51cm,1999
《考古系列》中,卢治平浓缩了中国文化的兴衰历程,在对金属板一次又一次或主观、或失控的腐蚀中,在漫长的艺术与历史的进程中,时空显露出独属自己的风貌。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流逝中被不断搅动,最终在残骸中浓缩、重现着是非成败,兴衰荣辱,表现出岁月的沧桑和时间的力量。
瓶非瓶-彩陶意会2016d,丝网,62×62cm,2016
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卢治平由铜版版画转到丝网版画,感光、摄影、绘画等制版手段开始进入卢治平的创作视野。关于学习与探索新技术,卢治平有自己的考虑。“如果对技术不是很熟悉,又要考虑体裁的话,很可能顾头不顾尾。于是,我简化题材——先进行语言上的探索”,卢治平说道,“于是,我开始画瓶子,但简简单单画一个瓶子太无聊, 我就从中国传统水墨中汲取养分,并在构图、造型和色调上作各种尝试,比如解构、重构及归纳变形等,以使版画达到古典诗歌般的意境。”
月光,丝网版,61×54cm,2007
内敛的灰色之一,丝网,50×72cm,2018
就通达古典诗歌意境来说,卢治平成功了。《瓶非瓶》系列中,一个个极富中国韵味的造型,在淡雅的黑白灰中氤氲开来。随着《瓶非瓶》系列的深入,卢治平对“瓶”的理解逐渐加深。画一个瓶子容易,但仅以瓶子为对象,创作数十个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却并不简单。卢治平不断地对瓶进行破解、重构、对比,又在其中加入韵律、虚实,乃至空间。如此一来,瓶子不单单是一个容器,更成为了创作手段与艺术观念的集合,成为研究艺术语言的器具。卢治平对“瓶”如此痴迷,以至于其多年老友张远帆曾笑称其为“卢制瓶”。
庄子曾言“过乎技也,技通乎道,则非技之所得而限”。在技的不断精进中,卢治平或许已然关照到了道之所在。
内敛的灰色之二,丝网,50×72cm,2018
内敛的灰色之三,丝网,50×72cm,2018
此后,因一个偶然的机缘,卢治平应邀与著名作家金宇澄一同举办展览,金宇澄展出了他为自己的小说《繁花》所绘的插图。为了和他呼应,卢治平尝试创作了一组有诗歌散文意味的风景作品, 《坐领风物》系列由此诞生。这一系列接续了卢治平最早创作的《水乡图画》系列,但又比《水乡图画》系列更为深入, 其中蕴含了卢治平对过往人生的追忆与感悟:《望川》《问山》是其对茶林场生活经历的回忆;《卧寒》《宿野》是其对世间人情冷暖的表达;《守阴》则是其甘于寂寞心态的流露。卢治平对人生的体悟还在继续深入,谈到最近的创作计划,他说道:“最近,我试图尝试在作品中表达对宏大的历史与时空的想象。”
坐领风物-观石篇-卧寒,丝网,68×47cm,2018速读教育加盟www.sudujiameng.com
坐领风物-观石篇-望川,丝网,68×47cm,2018
极强的装饰性是卢治平版画的另一大特点。这很可能是因为卢治平喜欢诗歌,作品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唯美的感觉。“虽然我的版画装饰性强,但并不单薄。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其中加入了多个前后交错的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层次与色彩的处理十分讲究,黑与白,白与灰之间不断转换,如同音符的不断跳跃,营造出极强的空间感”,卢治平如此说道。关于这一方法的实验,卢治平持续了六七年,制作手法也从一种朦胧的感觉转化为创作自觉。
坐领风物-观石篇-思云,丝网,68×47cm,2018
画面颜色的运用同样经历了不自觉到自觉的阶段。纵观卢治平20余年的版画创作,黑白灰始终是其作品的颜色主调。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卢治平用黑白灰三色洗尽铅华,囊括万物,形而上的哲思之味应运而生。
“最开始运用这三色,是因为黑白灰在不同空间中极易衔接。后来,我觉得,即使是单纯的灰色也可以做的很美,所以就逐渐强迫自己少用点颜色,追求诗歌般的简洁,尽量不用十分华丽、炫酷的色调,朴素一点,慢慢地,就变成美学追求了,后来我特地以《灰色的五言与七律》为题创作了一个系列的作品”,对此,卢治平说道。
枕头和椅子B 装置 75x45x65cm
作者:卢治平 周小平
枕头和椅子A 装置 75x45x65cm
作者:卢治平 周小平
对于创作,卢治平的心态十分开放:他从中国画中学水墨的神韵,从油画中学绘画的色彩质感和笔触,从雕塑中汲取体量感和厚重感,从诗歌中学习想象、韵律与节奏。他甚至还曾将版画与装置、影像等结合起来。
版画不应该被人看低 也不应看低其他画种
近30年来,卢治平见证着中国版画的浮沉变迁:政治运动时期,其他画种万马齐喑,版画一枝独秀;市场化时期,版画几乎被冲垮,油画、国画等成为市场宠儿;新世纪时期,版画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被时代接纳。
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
一路走来,卢治平对版画事业有自己的看法。“市场化时,版画很冷清, 但确实有一批像我这样热爱版画的人在坚持,相信版画不应该被别人看低。我们带学生,参加美术展览,用微小的行动不断扩大版画的影响。慢慢地,公众懂得了版画的美学魅力,知道了版画的价值。'国运兴,版画兴’。国家稳定,人民生活富足,需要有一些物美价廉的艺术满足文化生活,版画就是这样”,回望过去,卢治平感慨道。
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
一路走来,卢治平对版画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他认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版画,是一个十分包容、开放的画种。最开始铜版技法对木版画造成冲击,木版画没有被“打倒”,铜版反而成了版画的分支;随即,石版技术问世,旋即也成为了版画的另一分支;而今,摄影、数码等艺术门类都被应用到版画中。 “版画很善于学习与包容,它不高看自己,就像一个工匠,踏实又平易近人”,卢治平总结道。
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
版画之所以能做到海纳百川,有其技术的原因。其他艺术门类能做到的,版画几乎都能做到:木板水印,坚硬,有平面感,韵味十足,完全可以与中国画媲美;套色版画,色彩斑斓,质感丰富,与油画各具特色。“虽然版画画种只有四个,但其中有很多技术,从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 如果非要归纳版画的特点,那可能是丰富、简洁、包容”,卢治平说道。
卢治平谈艺术教育:从来不觉得这是一种使命
卢治平的艺术教育之路,还要追溯到其任职油雕院期间。那时候,正好碰上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改选,用卢治平的话说,“不知道怎么就被选上了”。正好一个房地产公司想要做艺术中心,便给了新任艺委会主任的卢治平一个空间。他为这个艺术中心规划了美术馆等诸多艺术项目,房地产公司便给了卢治平一个小空间,“当时我就想做一个版画工作室,因为做了艺委会主任之后,总要为大家服务,为会员创作提供条件”,卢治平说道。
授课中的卢治平
通过几年运作,不断地积累作品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工作室渐渐有了人气和知名度。2007 年卢治平作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发祥地——上海版画界的代表,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版画艺术委员会。换届之后,又担任了第四届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如此一来,更不能带头'背叛’。尤其工作室成立之后,就把自己'套牢了’”,卢治平笑称。
授课中的卢治平
虽然卢治平自谦是为大家服务,但他有更长远的目标: 通过教育,为版画补充人才,提高版画的认知度。后来,在不断更换地址中,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落地虹桥当代艺术馆。在此过程中,卢治平培养的众多学生逐渐也成为推动工作室各项活动的主力军。
谈及艺术教育,卢治平“从来不觉得是一种使命”。他坦言:“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在提携、培养学生。我也不想做光杆司令,而且,我年龄越来越大了,需要有人接班。最为关键的是,一方面,讲课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也是我自己。 通过授课,我消化了许多之前不太理解的东西,甚至会突然冒出一些新奇的点子;另一方面,工作室因为这些年轻人有了更多生气和活力,而且, 跟年轻人在一起也是不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并且丰富自己的过程”。
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学员廖扬作品
《上海街头》 100 x 100cm 丝网版画
该作于2019年获“刘海粟美术奖”
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学员徐增英作品
与普通的大学课堂不同,卢治平的版画工作室学生年龄层次、行业阶层十分丰富。比起“象牙塔”式的大学校园,这里更像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卢治平将其比喻成“有着丰富生态层次的树林,里边有小草,有灌木,也有乔木”。工作室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知识结构、社会经历与生活压力,但工作室成员之间志同道合、长期坚持创作的良好氛围,让一些曾经自卑的学员渐渐有了自信、自尊和成就感,版画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让卢治平很受鼓舞。
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学员章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