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记忆中的“油坊”(二)

记忆中的“油坊”(二)

祝忠建

油坊在沟岸(坡上头),磨坊在沟底河岸边,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千米,最多有一华里多点。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一多里路是坡陡,行走艰难。曾经依靠一匹骡子驮着运输,后来不知是何种原因,换成了人用担子挑,一根扁担,两个竹子编制的箩筐,油坯装的冒尖,用木铲子拍得溜光,很好看。

箩筐上穿四根绳子,套在扁担上,上坡会挑担子的人,比较轻松,担子“闪开了”,只见扁担两头忽上忽下,两个箩筐前后同时方向相反的摆动(前箩筐向前摆动时,后箩筐向后摆动)。这样,以挑担子的人为中心,一分一合,正好是摆动时的惯性力抵消了。不会挑担子的人,不摆动,担子死死地压在肩上,一顺子摆动,向前时,当然借着惯性,好轻松,返回来向后时,往往顶不住。那就形成了前进一步,又后退一步。所以力气活也有技术含量。一般一担子油坯的重量在120——150斤左右。

油坯担到梁下(压油地方),首先是上蒸锅,就在油梁靠里的下面有一口大锅,用砖头墙砌成四方框,代替蒸笼,大锅里添大半锅水,盖上通气的木板,相当于笼屉,大火蒸大约一两个小时。

停火后立即用木掀锨铲出来直接上扎子,专门从外地买来的长稻草,一头用绳子扎紧,分开放在摞起来的四五层竹圈(油圈)里(后来也有用架子车铁圈代替的)。上满油坯包裹好后,上垛子(油梁下方压榨的位置)。

压榨的过程是利用“杠杆原理”,油坯相当于“杠杆”的支点。油梁是一根根部直径一米二到一米五左右的大树,长度大约在十五米以上到二十五米左右。油梁(大树)经过木匠师傅的削砍、撸直,根部卡(夹)在一个倒立的,从中间一分为二大树中间(倒栽木)。这个大树直径大约在二米以上,上面顶着称之为“土山”的配重(大约是四——五米见方上面带尖用胡基砌的立方体,“土山”大约有70—100立方米,换算成重量约有150——200吨)。油梁的后部上面还捆绑着大石头,油梁的小头还吊着一个小碌碡,窑洞的顶部装有天滑车,地坑装有绞车,利用“滑轮”的原理,上梁时,绞车吊起油梁,放好油坯,松开绞车,利用油梁的自重和配重压榨油。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么长的油梁,看起来似乎歪七扭八,但是,“重心”找的绝对准确!不然就会发生倾斜,扭动,别劲的现象。过去没有吊车等仪器设备,从运输、建造、安装、调试的每一个环节步骤都靠人工实施,但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精巧,让人们不得不敬佩祖先的聪明和智慧!

过去凡是到沟里,坡里干活的所有人,从沟里上来,都要在油坊休息一下,喝口水。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生活十分艰苦的年代,有些胆子大一点人,借喝水为名,到厨房里,翻箱倒柜找馒头之类吃的东西。后来,油坊的人就把剩下的食品锁起来了。

油坊的人,梁底下干的是一个“大把式”,烧火的蒸锅是一个师傅,还有两到三个打下手。“大把式”“蒸锅”基本上都是固定的有技术含量。担坯的,有时候也轮换,人员是全大队六个小队中抽调的,由小队派遣。

有一年,我的一个堂哥(三队)被派去担坯,他的身体比较“单薄”,一百多斤的油坯,又是很陡的上坡路,所以干这活有点吃力,每一次都痛苦不堪。我每次只要能碰上他,都会马上接过担子,帮他担到油坊里。当然,堂哥也不亏待我,总要把他的“辣子夹馍”给我下留一个。油坊当然不缺油,“油泼辣子”,油汪汪的,真香啊!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记忆!

1974年冬天我告别父母亲人,告别左邻右舍乡亲,告别了农村艰苦异常的生活,走进了军营,原计划干满三年就回家,谁知一干就是十四五年,现在已经退休了。

前些年探亲时,我还专程看了看这位堂哥,看了看老油坊。堂哥那时已经患了“半身不遂”,现在已经过世多年了。“油坊”院墙已经坍塌了几个豁口,大门紧锁。从院墙的豁口看去,院内杂草丛生,门前的大槐树依然挺立,不见了昔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

四十多年,接近半个世纪,眨眼就过去了。油坊的场景似在眼前,往事历历在目。回忆往事并不是为了留住往事,沉浸于往事无法自拔,而是想通过对往事的回顾,告诉年轻的朋友们,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日月如梭,我们必须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完)

作者简介:祝忠建,阳峪乡祝家堡村人,1956年出生,1974年12月入伍,1988年转业地方工作。
(0)

相关推荐

  • 灵璧人解俗语: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俗语: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文/乡村农夫 现在的父母,在对待子女上,几乎都是百般的疼爱,唯恐怕子女们受苦受罪,只要子女们受到一点点挫折,他们总会第一时间的冲到孩子的前面,为其排忧解难.如此 ...

  • 农村老人说“以前人担三四百斤,一天走上百里”,真的吗?你信吗

    这几天农夫的家乡这边正在花生收获的季节,今年的花生迎来了大丰收.由于太阳实在是毒辣,所以,农民朋友都是把花生在地里扯出来之后,然后把土抖一抖,就这样一整株花生都捆起来挑回家里去.农夫正值年轻,挑了差不 ...

  • 傅亚菊:割野草

    枸杞文学 我十几岁时,家里祖孙三代共有十个人,是全村人口最多.劳力最少.年年"倒挂"的贫困户.父母天天早出晚归,可是一年下来,往往还欠生产队几百元口粮钱,这生活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

  • 郭成《挑担子的小贩》

    挑担子的小贩 睡在大厅的躺椅上,微闭着眼睛.天气很热,我的皮肤在认真地寻找每一丝流风.但大部分时间里,空气都滞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它也被太阳晒懒了. 恍惚中院子外面的栅栏缝里穿来一个人影,步子走得很慢. ...

  • 【行走在乾县】许劲文二零一九年诗词选(二)

    (6)七律·金婚抒怀(新韵) 许劲文 己亥新年初五日, 童颜鹤发庆金婚. 荆钗敝履常相守, 淡饭粗茶永不分. 堂上椿萱同奉膳, 膝边子女共操心. 古稀恩爱福如水, 欢乐和合寿若春. 己亥正月初五于曲直 ...

  • 【行走在乾县】许劲文二零一九年诗词选(一)

    [推荐语]要我来推荐评价许劲文老师的诗词作品,我多少有点惶恐不安,因为我对诗词创作几乎一窍不通,所以只能以个人学习许老师作品之后的感言来代替."诗为心声,词为情物",从许老师的作品 ...

  • 【行走在乾县】记忆中的“油坊”

    记忆中的"油坊" 祝忠建 我们村有一个古老的"油坊",座落在村东四队后面的沟边,门前有一棵大国槐树.油坊坐西向东,院内共有七孔窑洞,东边的是"伙房&q ...

  • 【行走在乾县】现存古诗词中的乾陵

    现存古诗词中的乾陵 乾州蕞娃整理 本文所整理关于乾陵的古诗词是以范紫东<乾县新志>为蓝本,结合笔者手头其他资料而成,旨在抛砖引玉,扩大乾县的文化影响,如有纰漏,敬请批评指正. 唐代白居易& ...

  • 【行走在乾县】乾州守卫战中的范紫东、升允及牛兆濂

    乾州守卫战中的范紫东.升允及牛兆濂 乾州蕞娃 乾州守卫战是指辛亥革命爆发后,居住在西安城北郊的升允逃至甘肃,被清廷重新启用,任命为陕西巡抚,引甘肃之兵南下,意欲攻下西安,迎奉溥仪建立偏安西域的小王朝. ...

  • 【行走在乾县】袁富民:乾陵,不能忘记杨正兴

    乾陵,不能忘记杨正兴 袁富民 今年夏季的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乾陵博物馆杨云洪打来的,他说他是杨正兴的儿子,要给父亲出一本纪念文集,约我写一篇纪念文章,我欣然答应. 杨正兴先生原是乾陵博物馆馆 ...

  • 【醉翁专栏】 屈建修:巫山一段云·“行走在乾县”四年祝贺

    [前言]张发奇老师的<跨年献词>发布以后,有感于乾州蕞娃的<前言>,屈建修老师发来了<巫山一段云·"行走在乾县"四年祝贺>,感谢屈建修老师的贺词 ...

  • 【行走在乾县】许劲文:秦方言汉字之注音及其他(十一)

    [前言]近日杨汉高中杨欣老师的<乾县方言荟萃>一书印刷出版了,这是近年来乾县出版的第二部方言研究专著.这激发了远在西安的许劲文老师的兴趣,他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整理<秦方言汉字之 ...

  • 【行走在乾县】乾州蕞娃: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藏品推介(十)​清末爱国三杰在乾州

    [内容提要]清末爱国三杰在乾州留下足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相关佐证,因此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的左宗棠.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乾县驻足的历史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