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刘爱新/那年,我的习作上了报纸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关于投稿那点事儿”征文
刘爱新
这件事虽然过去30几年了,但是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那是1987年3月,我正上初三。为了更好地促进英语学习,老师建议我们自愿订阅一份英语知识辅导方面的报纸,他推荐的是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英语学习周报》。我班大部分同学都订了,也包括我。
这份报纸办的不错,有通俗易懂的知识辅导,图文并茂的英语故事,深入浅出的习题辨析等栏目,特别是有一个学生习作栏目,主要刊登初中学生的作品,让我尤其喜欢。我羡慕地看着这些同龄人的习作,心里想:自己如果写篇英语文章,要是也能发表在这上面,该是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
说干就干。碰巧刚学过一篇课文,里面有一段关于猜英语谜语的段落,大致是:出示两个类似的单词,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来猜出单词的每一个字母,如:Its first letter is in “head”,but not in“ hand”……我受到启发,想:我也可以试着出一个这样的谜语呀。于是,我开动脑筋,找到四组类似的单词,完成了一个谜语。我又认真检查了好几遍,还行,我出的这个谜语在质量上应该没问题。
要不我投投稿?可是,人家编辑部的老师能看上我这乡镇初中学生的习作吗?我考虑再三,最后下定决心:管它呢,不就八分钱邮票吗?不试试怎么能知道成不成?于是,在一天下午,我来到邮局,在洁白的信封上用激动得有点颤抖的手写上编辑部地址,贴上邮票,郑重地把信封投到邮筒里。
接下来的两个月,我都在等待的煎熬中度过。每当新的一期报纸到来,我首先去寻找“学生习作”栏目里面有没有我投稿的谜语。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可笑,自己的投稿到编辑老师手里怎么也得好几天,就是万一被选用了,排版印刷又得一段时间。这才过去没多久,怎么可能会看到自己的稿件呢?这是不是有点太心急了吧?
忽然有一天,班主任胡老师叫住我,说办公室有我的一封信,让我过去拿。我很纳闷:信?谁会给我写信?该不会是……我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办公室,胡老师把信递给我。我接过来一看,《英语学习周报》编辑部,哇塞,编辑部老师竟然给我回信了!我又惊又喜,连忙打开信封,里面是最新的一期报纸。我兴奋地展开报纸,天哪,在学生习作栏目内,我的谜语静静地呈现在那里。这是真的吗?我揉了揉眼睛再看,没错,是我的习作,我的习作发表了!
我激动的心仿佛要跳出来,回到教室后,我把报纸拿给同学们看,同学们都替我高兴。不长的时间,这件事就传遍了整个校园,我也成了学校里的名人,全校师生几乎都知道了我的名字。那几天,我走路的脚步都感觉轻飘飘的,老觉得有不少人用“羡慕嫉妒恨”的目光看着我。是啊,谁能想得到,一个普通乡镇初中生的习作竟然也能在报纸上发表呢?
为了留作纪念,我把我的习作仔细地从报纸上剪下来,工工整整地贴在我的笔记本上。每次翻开笔记本,都不由自主地想再看看我那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习作。虽然看了无数遍了,每次看仍有一种心跳加速的幸福感。
可惜的是,这个笔记本在我珍藏了十几年后还是不慎丢失了。可是,这段经历还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它告诉我一个道理:有了梦想就要努力争取,只要争取,梦想就有可能会实现的。
作者简介
刘爱新,男,山东冠县人,教师,毕业于聊城大学地理系,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齐鲁文学》签约作家。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青年作家报》《河南文学》《西部散文选刊》《齐鲁文学》《聊城大学报》等报刊和微信平台上。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