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在“教教材”的场合,教师回避了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把教科书提供的教材经验教师的咀嚼之后喂给学生。这是一种“告知式”的技术主义的教学方法,反映了“教科书中心主义”的教育观。

  这种“教”的重点在于识记(记忆)、理解,应该较少涉及迁移运用、创新。在以重复劳动为主要生产形式的农业和工业时代,这种教学或教育可能是一种已经足够应对生活和发展的教育了。

  (用教材教)的教学过程(或是学习过程)是一种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同教材这个媒介的对话,去获得提问和反思的能力。

  学校教育不是单纯地使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学会“学问本身”,即学会“质问”。

  教师的提问应当用于诱发学习者精彩的提问,用于开辟儿童“自主学习之道”

  上面这三句话有三个意思需要我们注意:一是教学过程实质应该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的过程;教是为了支持、帮助学生的学,而不是代替。二是获得现成的知识还是需要的,没有必要的知识基础,提问、思维、创新只能是“乱来”,而不会是真正的深度学习。三是,诱发思考,引导思考,引出学生自己的新的问题,是教师提问所应该追求的。在这个意义上,教学应该是从问号走向问号的学习过程才对。

  

  从作业方式、思维方式、活动方式、活动步骤及活动技术这一系统教学的观点出发去研究教材,亟待加强。

  我觉得这里的教材可能改为“课程”更好些。我们的课程要成为真正的“学程”,是需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习的,需要在课程的内容、结构、组织等方面都研究怎样的作业方式、思维方式、活动方式、活动步骤及活动技术更符合学习规律,更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学习是“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同客观世界对话,同他者对话,同自己对话

  同客观世界对话,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探究学习;同他者对话,需要学生进行全体合作学习,在同伴合作中解决学习问题;同自己对话,需要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能进行反思。这是需要课堂学习的重大的变革

  

  理想的教师形象,不是“技术熟练工”,而是“反思性实践家”。不是“有能力的教师”,而是“有创见的教师”。

  前者比较容易理解,也已经成为人们所公认观点。后者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有创见的教师”?

  可能是这样的:教师不必成为学生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能解决的专家,而是能激发、启发、鼓励学生寻找有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人。这有点儿像是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了。教师不必也不可能样样都比学生强,但是教师却能够启发学生的灵感和创见。

  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三个规范:其一,尊重每一个儿童;其二,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其三,尊重教师自身的哲学。(佐藤学的主张)

  尊重儿童、研究儿童,真正的理解儿童,是成为教师的重要的条件;并重教材的发展性,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中创造自己的课程,在课堂学习中与学生一起创造“我们的课程”;尊重教师自身的哲学,我理解是,教师要在实践中生成自己的实践理论,成为有自己思想的风格教师。

---根据《课堂革命》相关内容,依据自己的理解整理

(0)

相关推荐